老家在江南,雨特别多。灰云把一方小世界遮成冷色,青瓦白墙的小屋舍就这样浸润在雨里。我坐在门前,看雨从瓦沿一滴一滴珠帘似的慢慢落着。
奶奶从堂屋里出来:“囡囡,在看雨啊。”我“嗯”了一声。奶奶在我身旁坐下,干枯的手颤颤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照片,说:“嘿嘿,奶奶以前啊,也是个你这般漂亮的姑娘呢。”我轻轻接过,指尖摩挲着老照片蜷曲的边沿。泛黄的相纸上,是爷爷、奶奶和他们的孩子。我看见相片上的奶奶在笑。
真美啊!黑白照,显得那粗黑的麻花辫更俏丽,忽闪的大眼睛更明媚。是在田间,土埂上的狗尾巴草才齐小腿,我仿佛能看见它们挠痒痒似的摇曳着拂过路人。奶奶,不,那时的晓云,长辈们都这么亲昵地叫她,年轻、精干、勤劳,那肩膀,比富家千金宽厚些许,却又比老成农妇多那么几分娇弱。肩上横着一把锄头。那锄头还很新呢,像它的主人,年轻,没什么心眼儿,一心只知道干活。
“那时我刚三十,你省城舅公回来给我们照的。”奶奶若有所思,又自顾自地说着,“雨好像停了,雨后要去地里看看啊。”于是她换上靴子,拿了墙上的斗笠戴在头上,扛着锄头离开了小院。
我应了一句,看着她有些佝偻的身影,很快地,但是又不可避免地有些迟滞地走向远方。锄头在她肩上,一抖一抖的。是那把老锄头,木柄已发黑,铁刃的豁口大得吓人。它已在奶奶家待了四十来年了吧。平日里,瘦长的它就倚靠在檐下一块荫蔽里,被潮气弄得钝了、锈了,但每当太阳出来,它又会重新活过来。
望着奶奶的身影,有那么一瞬,我看见门前的老柳树还没有枯萎,看见四十年前,也是这样一个雨天,晓云雨后去看田。肩上的锄头在微阳下泛着光,她乌黑的辫子在草帽下舞蹈,嘴边时不时淌出几个清脆的音符。那时她还年轻,柳树还年轻,锄头还年轻,爷爷也还年轻……年轻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了的,年轻是什么事都办得到的,年轻就是蓬勃的、充满希冀的。一家人团在一起,抱在一块儿,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可是时光会流,时光冷血。柳树枯了再没长出新芽;锄头旧了再也没了戾气;爷爷去了,再也没法回来。
奶奶,不,晓云,就这样慢慢变老。每逝去一样珍宝,她就添几条皱纹,驼几分背。她不得不做得更多,更多。她拉扯五个孩子,把他们养大成人,累活重活全部自己承担。她不再是姑娘,作为母亲的她,终是成了真正的农妇。但她不会屈服,她一直那么犟,像门前峥嵘的柳树,像手里坚毅的锄头,像不信命的爷爷。我又突然发觉她的身躯里似乎不仅仅住着晓云和奶奶,还有柳树的挺、锄头的刚。苦难,让她的躯体疲惫不堪,却也锻造出一个更深刻、更完整的她。
慨叹着,脚尖点点檐下的积水,我目送奶奶的背影,隐没在仍未散尽的雨雾之中。她真的老了,她真的累了。但我知道她一定是幸福的,因为她仁慈的身影里,还藏着好多好多的期盼与爱。
(作者系国防科大附中学生,指导老师:孙林)
特约评析|宋雨霜
成都文理学院文法学院写作教师,讲师
黯然的背影,高大的背影,落寞的背影……“背影”这两个字,自带一种想象的魔力,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父亲的背影从此印刻在许多人的心间。品读占卓妍同学的佳作《请允许一位母亲慢慢老去》,我得以走进由奶奶的背影而展开的情感世界。
开篇,一个江南少女在屋檐下看雨。富有诗意的画面,为全文铺垫下清淡、诗意的笔调。作者在看雨时,奶奶拿着老相片在身边坐下,这是一个极具张力的画面,年轻与衰老的对比。相片里的奶奶正年轻,与当下的奶奶形成对比,犹如时空对话。作者以细腻的心思、丰富的想象参与其中。她看到了相片里奶奶的表情与相貌,甚至内心。
奶奶起身去看地,留给作者一个意味深长的背影,至此全文的重心展开。“看着她有些佝偻的身影,很快地,但是又不可避免地有些迟滞地走向远方”,这样的表述展现了作者观察细致,抓取生活场景的精准性,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奶奶走远的背影在现实中会很快消失,作者却借由背影展开丰富的想象。“那時她还年轻,柳树还年轻,锄头还年轻,爷爷也还年轻……”这样一组排比意象,把人带回奶奶的年轻岁月。作者想及奶奶辛苦拉扯五个子女的艰辛,并致以深切的理解和尊敬。文末,作者说背影里藏着期待与爱,对奶奶的深情跃然纸上。
全文语言清爽简洁,富有力度,善用白描的手法,虚实结合塑造了奶奶的形象。“那锄头还很新呢,像它的主人,年轻,没什么心眼儿,一心只知道干活。”“平日里,瘦长的它就倚靠在檐下一块荫蔽里……它又会重新活过来。”拟人的描述生动形象。“我又突然发觉她的身躯里似乎不仅仅住着晓云和奶奶,还有柳树的挺、锄头的刚。苦难,让她的躯体疲惫不堪,却也锻造出一个更深刻、更完整的她。”这样的议论抒情,表述简洁且意义深刻。
言为心声,可见作者是一位心思细腻、善于想象、懂得共情的人。作者借由奶奶的背影,看见亲情的血脉,看见生命的痕迹,这种心性十分珍贵。毕竟,慈悲与懂得,看见与尊重,是为人和写作不可或缺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