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同学叹息“知道要写什么,可惜没有合适的材料”,仿佛作文成了无米之炊。其实,材料就在日常生活中,在那些被人们忽略的琐屑事物中。
以前为修理器物,去找那些修理工,他们往往会有一个装着旧零件的旧箱子,拆卸下来的各种规格的螺钉、螺母、弹簧夹、铁丝、铜丝等,好像全是无用之物。但是,工匠师傅在里面翻找,总能找到可用的旧零件,立马把问题解决。
你的作文,可能也需要这样一个杂物箱,或曰百宝箱。
不要以为这是对写作的贬低。很多写作者,甚至文学巨匠,都有类似的经验。有本书叫《契诃夫手记》,大家有空的话可以看一看,见识一下那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家随手记的是些什么。那些“零碎”的句子,虽然在外行眼中可能无用,对作者本人却是丰富的资源,是饶有兴味的观察,是浓缩过的思考体悟。后世出版他的这本“手记”,对“善假于物也”的人,真是莫大的启示。
荀子《劝学》中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已是普通常识。“假于物”是基本道理,关键在于“善”,能从“假于物”中发现规律,找出门道。比如写作,能充分利用来自生活的资源,眼中俯拾皆是,必然驾轻就熟,乃至于谈论任何话题,都不至于无话可说,或是重复别人的经验。
以同样的材料写作,有的同学能以有限的材料分析事物道理,有的同学堆砌警句名言,也有的同学以身边小事论说道理,各得其所。这之间的差别在于,是不是得心应手,是不是能“信手拈来”,是不是轻松自然。在作文交流中,有的同学说起,虽然都完成了,但别人毫不费力,而自己往往东拉西扯,捉襟见肘。
是的,普通人也能像契诃夫那样做到俯拾皆是,只要他有生活趣味,善于发现和判断。“善假于物”的人,“满眼都是有用的东西”,就像那些备有“百宝箱”的工匠,始终有“这個可以做什么、可以替代什么”的意识,以备不时之需。
也有人不同意“百宝箱”的说法。如果他只瞄准考试作文,只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缺乏鉴别材料利用材料的眼力,就有可能鄙薄零碎的价值。在初学写作时,我们要担心的是空洞无物,而不必担心材料太多会凌乱。凌乱可以整理,“无物”则只能空话连篇。
你先得有比较多的东西,东西多,不会整理归类,有可能导致“凌乱”;不过,如果整理得井井有条,灵感或许也就消失了。成百上千的不同的物件散放或堆积在一起,有可能触发思考和联想,有辨识和寻找的契机;而当它们全都归类存放在仓库的不同位置时,寻找会很方便,但活动也可能就此变得机械,不善变通。工业生产制造的确需要管理效率,可是,我们这会儿是在谈作文。
在凌乱的思绪中抽理出线索,能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某种联系,能把一个看似无用的物件放在“凌乱的背景”中,它有可能成为钥匙,也有可能成为链条。只要有积极的“想”,就可能有比较多的“灵机一动”。爱因斯坦的书桌很凌乱,但他习惯坐在那里思考,因为他的问题实在太多。我认为和那些修理工一样,爱因斯坦也有个百宝箱,只是别人看不到而已。
其实不只作文,好多学科学习,包括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一个百宝箱。那个“东西”被制造出来时是有其他目的,但完全可能因为一个特别的创意让它产生更大的效益。古人就有“物尽其用”的观念,现代社会也重视“再生资源”,艺术家能用各种废弃物,创作出让人们惊叹的作品。
半个世纪前,阿波罗11号执行登月任务准备返回。在狭小的登月舱里,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背包无意间撞断了上升引擎的启动开关。当时地面任务控制中心没有预案,无法指示有效的对策。这时,宇航员奥尔德林掏出一支毡头笔,把笔头插进断路器开关开口中。果然,断路器没坏!如果没想到利用这支铅笔替代,他们有可能无法返回地球。事后分析这个细节,有人认为宇航员平时就是聪明人。我想,他们还有更多常人想象不到的智慧,只是没有更多展示聪明的机会而已。很多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关注“工具”和“方法”,特别是用简约实用的方法从事基本的学习。这是明智的选择。
改作文,可以看到大家的学习习惯的差异。有些事,就发生在校园,大家都经历了,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这件事和作文任务联系起来。有的同学的作文材料甚至用了当天早报上的新闻。他一早上学,从哪里看到的?原来是骑自行车在十字路口等绿灯时,他瞥见了街边报摊上报纸头版的大标题,多新鲜啊!
善于把手头的一点材料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是人的智慧。人们常常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甚至“因陋就简”,都表现出善于“利用”善于“变通”。
学习的目的,是让人理智,有获取智慧的方法。作文表达,未必在于懂得很多,而在于善于观察分析、善于变通、善于见微知著。如果暂时没有可能周游世界、博览群书,但只要是“善假于物”的智者,心中一样会有万事万物。
王栋生
别名吴非,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著有《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照亮校园的常识》等,参加统编本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