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方
“一寸月光万里路,莫卷人生卷诗书。”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再没有别的事物比月亮更适合指代朴素的梦想了。去年中秋节恰逢教师节,一部献给老师和学生的短片《送月亮的人》打动了许多人。清辉拂照人间,一位位老师披星戴月,留给夜色动人的背影,诠释“送月亮的人”的丰富内蕴。更重要的是,短片用一句“一寸月光万里路,莫卷人生卷诗书”给予我们最温柔的劝诫——在这个内卷的时代,能沉心静气于诗书中拾掇月光,照亮前行之路,是多么可贵。
“比起回答‘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未来,我们更需要回答‘要给未来一个怎样的孩子。”
文案出自儿童科普绘本《十万个为什么(知乎版)》的宣传短片。作为中学生,我们不太可能再去看这套书,但“要给未来一个怎样的孩子”这一发问带给我们的思索却有广谱的现实意义。从人生价值上讲,我们不负青春,用行动回答“追求一个怎样的未来”,不过是私人化的担当。而当我们尝试把个人的理想与家国的宏大叙事相契相合,我们所想,就会转换成“要给未来一个怎样的我”。答案或许因人而异,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本身就足够闪耀。
“把书翻烂,把梦翻新。”
这是一项为乡村孩子捐书的公益活动的主题词。宣传海报中,“烂书”被賦予新意。《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本烂书吗?是的,这是一本满是手印的书。《城南旧事》是一本烂书吗?是的,这是一本差点被啃完的书。《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烂书吗?是的,这是一本被口水浸泡过的书……策划者以“冒犯”的方式告诉我们,读书就是“把书翻烂”。至于读书的作用,一句“把梦翻新”一语道破。对乡村孩子来说,书的形状,就是梦想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