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G理论的高校实验室安全激励模式建立探究

2023-11-08 03:15荣雪媛王晓陆
大学教育 2023年14期

荣雪媛 王晓陆

[摘 要]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文章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安全激励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和实施原则。基于ERG理论分析了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需要,从满足其需要出发,建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激励模式,为控制不安全行为、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不安全行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安全激励;ERG理论

[中图分类号] G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4-0005-04

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双一流”高校建设工程的持续推进,高校教学和科研任务快速增加,实验室的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各类危险源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1-2]。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000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88%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10%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还有2%是由于不可控因素造成的,由此可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3]。因此,如何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应该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进行研究。安全激励在煤炭、建筑等企业中均作为安全管理手段被研究,能够有效遏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4-5]。刘媛媛以企业为例,研究了安全激励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发现安全激励与员工的安全意识呈正相关关系,有利于防止员工的不安全行为[6]。安全激励是以满足人的内心需要为出发点,从而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建立高校实验室安全激励模式,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高校实验室安全激励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

(一)建立合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

安全激励只是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不是安全管理的万灵药,更不具备安全管理的全部功能,必须有可靠、有效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作保障[7]。高校应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实验室安全行为的“参照线”,为安全激励模式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安全激励需要得到高校各级管理者的充分认可

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校领导、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等应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有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激励的权利。只有高校各级管理者充分认可安全激励模式的可行性,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因出色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获得激励,才能充分调动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三)建立有效的安全检查体系

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安全检查体系,对实验室安全工作进行动态检查,及时了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需要和安全管理工作成果,并给予及时的激励。

二、高校实验室安全激励的实施原则

(一)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模式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发放工资、奖金及福利等物质形式的奖励[8]。非物质激励是相对于物质激励而言的,包括情感激励、精神激励、荣誉激励等[9]。非物质激励更能满足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给人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10]。

(二)高校各级管理者推动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相结合

高校各级管理者身体力行安全行为,积极推动安全激励模式的实施,对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实验室工作人员作为被激励的主体,也应积极地参与到安全激励中来,主动表达自己的需要,这样制定的激励措施才更加贴近实际,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实验室工作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三)满足需要与引导需要相结合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需要外化为行为,满足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需要可促进其安全行为的产生。因此,高校应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地针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此外,应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宣讲、安全文化构建,潜移默化地引导实验室工作人员产生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目标相适应的需要。

三、高校實验室安全激励模式的建立

奥德弗提出的ERG理论认为,人的核心需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生存(Existence)需要,即人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第二种是相互关系(Relatedness)需要,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相互信任和尊重的需要;第三种是成长(Growth)需要,指追求自我进步、能力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或对社会做出贡献的需要[11]。在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生存需要指最基本的物质、环境需要,具体指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安全设施齐全、环境整洁有序的实验室工作环境的需要,对薪酬、奖金、津贴等安全管理工作绩效的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的需要,具体指实验室工作人员与高校各级管理者密切交流、关系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需要,以及自身出色的实验室安全工作得到认可、赞扬的能力认同的需要;成长需要是追求个人成长、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具体指实验室工作人员获得系统、科学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培训的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得到职称或职务晋升、为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长效发展贡献力量的职业发展需要(如图1)。

(一)基于ERG理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安全管理经费投入不足,生存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许多高校将大量经费用于教学和科研,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投入的经费有限[1]。通风橱老化;消防设施过期、配备不齐全;实验室空间有限,布局不合理;缺乏专业危化品储存柜,各类危化品混存等,这些硬件方面的安全隐患使得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环境无法得到保障。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通常属于教学科研辅助队伍,薪酬水平处于学校中等偏下的位置,由于额定编制的紧张,多采用人事代理和项目聘用等用工方式。相当比例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属于临时聘用人员,通常无法获得与编制内人员同等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12],导致生存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2.沟通机制不完善,能力得不到认同,相互关系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高校各级管理者和实验室工作人员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如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由管理者主导,有时没有考虑到实验室及工作人员的实际,规章制度的可行性和可信性降低,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安全检查要求日益提高、安全隐患闭环管理严密施行的大环境下[13],实验室工作人员容易出现应付整改的现象。当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时,仍然以不安全行为进行操作,导致相同的安全隐患反复出现,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实验室安全管理得不到良性发展。甚至在多次强制执行过程中,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形成对立面,实验室安全管理氛围紧张,相互关系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如果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能主动针对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为提升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主动出谋划策,但却没有得到认可和赞扬,能力没有得到认同,也会导致相互关系需要无法得到滿足。

3.教育培训不规范,职业发展不明确,成长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没有系统、全方位、持续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计划,导致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所接收到的教育培训零散、浮于表面,培训知识无法真正运用到实际的实验室安全工作中,更谈不上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另外,高校没有从实验室安全工作人员的角度考虑其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职业前景规划,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成长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二)基于ERG理论,高校实验室安全激励模式的建立

根据ERG理论,实验室工作人员需求具有差异性和动态性,并且可以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三个层次的需要之间也可以出现跳跃式发展。高校应经常性地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需求和心理变化,根据不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不同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控制不安全行为,遏制各类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发生(如图2)。

1.物质激励满足生存需要

生存需要是实验室工作人员最基本的需要,高校应实施物质激励,保障实验室安全管理经费的投入,改善实验室场所和安全实施的配置,如根据危化品性质配备专业危化品储存柜,改善通风设施,配置紧急喷淋、合适的灭火设备和危险警示标识,优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环境。实验室工作人员为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出谋划策,主动解决难题等,应该获得奖金、津贴等物质激励。高校应制定合理的安全绩效评价体系,如通过日常安全检查打分等,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工作进行量化,使物质激励措施的施行有可靠的依据。通过物质激励措施的施行,提高工作人员保持安全行为的自觉性。

2.情感激励和荣誉激励满足相互关系需要

情感激励有助于突破高校各级管理者和实验室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障碍,如高校各级管理者应多关心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努力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和谐氛围,在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时,多听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意见和想法,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归属感。荣誉激励指对优秀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表示肯定,如在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中,对于表现较好的个人或部门及时给予口头赞扬和鼓励;也可定期评选实验室安全管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荣誉榜,让实验室工作人员感受到学校的认可,提升其工作自豪感,同时为其他工作人员树立榜样 [14]。通过实施情感激励和荣誉激励措施,既可以搭建实验室安全管理者与实验室工作人员之间的沟通桥梁,也可以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自豪感,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使实验室安全管理氛围更加和谐,满足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相互关系需要。

3.培训激励和职业晋升激励满足成长需要

高校应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常态化、系统化,并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培训,如危化品安全管理培训、危险废物管理培训、生物安全培训、实验室安全防护等,将安全知识培训、考试、竞赛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实验室工作人员获取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满足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知识的渴求。职业晋升激励是指晋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称或职务,从而使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参与更高层次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如实验室安全工作督导、实验室安全管理重大事务的决策等。通过培训激励和职业晋升激励,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提高人安全专业素养,使其获得职业发展,满足其成长需要。

4.运用“受挫—回归”理论,提升安全激励的干预效果

根据ERG理论的“受挫—回归”理论,如果高一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15]。为此,可以采取降低层次的方式,缓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受挫心理,提升安全激励的效果。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职位晋升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按照“受挫—回归”的理论,其对相互关系的需要就更加强烈。除给予其职位晋升的支持外,还可通过荣誉激励和情感激励,在相互关系中增加其被认可、被信任的感受,提升安全激励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除研究制定适合自身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外,还应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内心需要出发,激发其参与安全管理的内驱力,自觉控制不安全行为。安全激励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本文基于ERG理论探究了高校实验室安全激励模式的建立,以期为提升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赵志伟,管航敏.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广东化工,2020,47(16):187-188.

[2] 谭小平,李会芳,师琳.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20,37(9):294-297.

[3] 张东,聂百胜,王龙康.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5):136-140.

[4] 赵鹏飞,聂百胜.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激励模式研究[J].煤矿开采,2012,17(6):95-97.

[5] 马永炜,周林,喻备,等.浅析安全激励在建筑企业的实际应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4):34-45.

[6] 刘媛媛.企业安全激励机制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化工行业为例[D].上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9.

[7] 李卫.浅谈安全生产激励机制[J].科技信息,2011(5):152.

[8] 丁为国.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物质激励[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5-68.

[9] 袁合艳.基于ERG理论的知识型员工非物质激励体系优化研究:以FG公司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20.

[10] 郭繁成.企业科研人员的非物质激励探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102-103.

[11] 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370-396.

[12] 孙丽珍,张耀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激励体系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20(04):11-14.

[13] 李帅.实行实验室安全督查制度,推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9):339-342.

[14] 孙福川,任守双,任华玉.医德榜样激励机制新论[J].医学与哲学(A),2016,37(2):14-19.

[15] 李谷雨. ERG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3):84-85.

[责任编辑:黄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