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扬烁 肖付军 张国军
10 月16 日,在新田县大坪塘镇银塘小学,记者看到,一条长约200 米的沥青路直通校门口,塑胶跑道干净整洁,红色文化长廊引人入胜。校长罗平平对记者说,学校投入150 万元进行了改造,不少人来学校参观后,说这是他们见过最好的教学点。
近年来,新田县整合资源,改变“撒胡椒面”的投入方式,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改革之后,如今新田县继续办学的15 个教学点,资源和师资适度集中,教育效益得到了释放,教学点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升。
强校牵手弱校 定点帮扶
在枧头镇彭梓城村教学点,记者看到,该校利用配备好的信息化设备,大力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无人机、编程、机器人……一系列人工智能课程道具陈列在彭梓城教学点的教室内,枧头镇中心学校校长胡光辉说,下课后,学生经常会过来学习,操纵这些机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胡光辉说。
新田县将“省”下来的经费,整合到中央和省里下拨的“两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专项资金中,加上县本级1000万元的教育投入,共计4200 万元,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完善相關基础设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位”“餐位”“床位”“蹲位”。
目前,整合优化后的教学点全部拥有合格的教室、运动场、厕所、单独的音乐舞蹈教室和综合利用的图书阅览室,按要求配齐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办学条件不亚于甚至超过乡镇中心小学。
在2020 年,新田县出台了《新田县村小(教学点)建设与管理制度》。这份文件不仅明确了教学点建设的基本配置标准,还对开课、备课、上课、作业、教研等教育教学常规和卫生、安全、教师、校产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升降国旗、作息时间等一一进行规范。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乡镇中心校与所辖教学点的协同管理、一体推进。“所有教学点的课表、作息时间、教学资料、授课计划、考试考查等都与中心校保持一致。”新田县教育局局长邓振斌表示,目的就是构建中心校与教学点发展共同体,促进一体化发展,让教学点管理从“放养式”转向“精细化”。
为进一步强化教学点建设管理,新田县建立了中心小学副校长联系教学点制度,明确要求责任副校长每周至少去其联系的教学点一次,工作半天以上,并尽可能地教一门课程。这些工作都列入绩效考核中。新田县还积极推进教育联盟发展,建立“强校牵手弱校”定点帮扶制度,分学段建立5 个教学联盟,确保每个教学点至少有两所学校(包括中心校和城区学校)进行帮扶。
多措并举 推进培优补弱
改善硬件之后,最关键的就是师资。“改革前,新田县的教学点近一半教师是代课教师,即使有公办教师也大多是由当时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邓振斌坦言,“改革后,师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在银塘小学的音乐课上,新田县思源实验学校的音乐教师张平芬将扩音器放到计算器旁,利用按键音弹奏出熟悉的旋律,同学们跟着敲击按键,放声高歌。张平芬的到来让学生们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除了走教,我还要培养一名能独当一面的音乐教师。”张平芬说,目前她正积极与学校教师李敏进行专业交流,希望能传授她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感受到音乐的快乐。
新田县把教学点教师纳入全县师资配置的大盘子里,按照1∶1.7 的班师比配备,把公办教师优先派到教学点。同时,从2017 年开始,为农村教学点储备教师。从2020 年起,新田县每年在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中安排两名用于农村教学点,在教师招聘中,专门设置了农村教学点教师岗位。
2022 年,新田县农村小规模学校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充分发挥工作室骨干教师、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面向农村教学点教师研究教法、学法,提升教学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乡村教师培训日常化、制度化和本土化。工作室还定期选派农村教学点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实习,着力培养一批职业精神牢固、学科知识全面、专业基础扎实的“一专多能”乡村教师。
多措并举下,新田县小规模学校教师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制个性化教学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精准化教学和辅导,让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针对学生中的“优”和“弱”分别给出可行性措施和建议,逐步推进培优补弱工作;在作业布置上,教师通过明确学生的学习小组及分层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有梯次地提出作业任务要求。
优化提质改革,有力促进了新田县教学点的质量提升。“新田县小规模学校建设取得了布局合理、资源优化、管理精细、质量提升、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六赢”效果,全县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普遍得到提升,社会认可度再次提升。”邓振斌向记者亮出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