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后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简析

2023-11-08 13:59□鲁
考试与招生 2023年9期
关键词:考试内容命题试题

□鲁 明 潘 丽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恢复高考40多年来,考试招生制度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和改革,这种变化折射出高考选才理念的发展与进步,其中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一直备受社会所关注,对此,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并作出了重要指示。1978年,邓小平就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

一、高考恢复初期,知识立意占据主导地位

高考恢复初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尚待复苏,高考试题呈现出恢复、震荡并趋于稳定的特点。这一时期对我国中小学教学和高考命题起主要影响和指导作用的就是双基论。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其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的任务是“教育学生为革命而勤奋学习,学好先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高考试题中明显带有“政治化”“劳动化”的痕迹,考试内容以基本知识为主,对基本技能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能力的层次,试题中记忆性的知识还占有一定的比重,从教材挖空式的试题时常出现。例如,1978年的物理试题:当穿过一个线圈的 发生变化时,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的大小,除与线圈的匝数成正比外,还与 成正比。

二、素质教育提上议事日程,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

过度重视知识的考查而忽视能力逐渐带来了一些问题,也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反思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至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把在应试重压下沦为分数奴隶和考试机器的学生真正解放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素质教育改革登上历史舞台,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是这一时期考试内容变化的主旋律。例如,1997年的物理试卷中首次出现了设计性实验题,试题要求考生选出合适的器材并设计最佳实验电路,对考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阶段的另一个显著变化是试题开始重视情境设置和材料的使用,陆续出现了一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试题。例如,1998年化学试题中山西朔州发生假酒案的问题,1999年物理试题中高速公路的限速与车距问题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情境设置,标志着试题开始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时期我国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等方面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各个学科逐步建立了认知领域的考试层次目标,研究成果明显增加,相关研究为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的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面对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国家积极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1999年高校开始实行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至2002年高考录取率达到60%,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与之相适应,精英时代“繁难偏旧”的命题思路逐渐被淘汰,减负、降难度成为这一时期高考命题的重要参考因素。

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三维目标”体现了国家在育人和选才理念认识上的进步,由“知识与技能”拓展到“过程和方法”“在促进智力发展的同时,还关注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维目标”理念成为这一时期考试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试题更加注重对考生思维过程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考查。例如,2008年理综全国I卷第28(4)题“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2009年理综全国I卷第22(3)题“将小灯泡拆离电路,写出用多用表检测该小灯泡是否有故障的具体步骤”等。这些试题充分考查了考生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和实验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考查和引领并重。例如,2012年山东卷第28题在导语中鲜明地体现了试题的立意—“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引导考生思考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培育考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第29题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融合在一起,都是意在引导考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随着进入新课改的省份开始自行命题,至2013年,除港澳台外全国共有16个省市试行分省命题,“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格局基本形成。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成为各省命题的显著风格。例如,为全面考查考生的基本通识能力,山东卷自2007年至2013年,还设置有基本能力测试科目。时代性充分体现在试题背景材料的选用上,例如北京奥运、神舟飞船、克隆技术、科学发展观等紧贴时代背景的试题纷纷出现,试题联系实际的素材范围不断拓宽,涵盖了自然、科技、生活、体育等领域。本时期试题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选择性,以2013年为例,全国15套物理试卷中,有7套试卷设置了选考题,涉及20多个省市的考生。

四、新时代考试内容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同年12月,教育部启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基于对核心素养理论框架精髓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新时期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应站在“全人”的高度,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习得程度上,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中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建议,积极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面向21世纪素养的课程与教学都强调真实情景对帮助学生获取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考试命题宜选用真实情景考查各学科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创设整合性的、情景化的真实任务,直接评估学生的真实性学业成就,从内涵上变革我国的高考命题和其他大规模考试”。

2022年高考命题聚焦关键能力考查,加强试题情景化设计,加大学以致用和活学活用的结合力度,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中广泛选材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命题中更加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增强试题的开放程度和创新性,鼓励学生运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改变追求唯一标准答案、总结答题套路等固化的备考模式。例如,文科综合全国甲卷第15题,考查学生对通货膨胀及其治理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推导出“提高利率—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物价下降—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路径,备选项将诸多相关概念搭配组合,采用逻辑推导的命题方式,透视学生分析推理过程,真正引导中学把教学重点从总结解题技巧转向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新的发展阶段强调,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因此,新一期的高考内容改革价值取向“既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按照公平公正、科学高效选拔人才的要求,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在考试命题领域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考试内容命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我国成人高考内容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论能力测评导向的高校考试改革
浅析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试内容及应对策略
厦门市2009—2014年体育教师入职技能考试内容分析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