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如洁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主动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小学劳技 德育教育 助力
“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观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劳动中逐渐形成的。可见劳动教育对德育的重要影响。国家教育部门规定,在2022年9月新学期伊始,中小学学生将掌握烧饭、做菜等一系列劳动技能。掌握劳动与技能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一门课程。我国教育发展的中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德育为先”。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必须注重德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在小学教育阶段,要提高德育教育工作实效,就必须抓好思想品德的基础教育。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实质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品德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在小学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两者相互配合,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学劳技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
在劳技课堂的实践操作中,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的形式,既有小组之间的竞争,又有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完成一项任务,既有成员之间的配合,也有各自的特点,要求在动手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能力、心理品质、健康心里的养成以及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让学生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从集体的利益出发,明白成功属于集体,也属于自己。在二年级的《挂件》教学中,全班8个小组,在组长的安排下,共同完成一件挂件作品,并进行評比,评出最漂亮的、最特别的,等等。学生们以彩泥为材料,花朵为主题,在进行这一项任务时,需要组长统筹意见之后,有目的地进行分工。组长根据目标,安排每个成员的任务,比如一位学生专门搓树叶,一位捏花瓣,还有专门组合成花朵;或者另3个人完成向日葵;或者这四人完成小动物;组长进行最后的组合与装饰。如果没有分工,时间就可能不够;如果组员不配合,就没有精美的作品。当最后作品完成时,只要大家都齐心协力,每一组的作品都会非常精美,会获得老师们的赞不绝口。在学生们自己展示作品的时候,相信他们每一个心中都是快乐与自豪的,更明白了在一次次的合作中,只有团结才可能成功。更让人惊喜的是,一开始每个学生做手工的层次不一致,有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自己就可以完成一朵花的制作,有的还没经验。在小组活动中,就出现了很多小老师,认真地传授经验。
(二)可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唯物辩证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小学生的价值观萌芽也必然以认识感悟、把握和拥有物质为起点。在当今物质如此充沛的同时,学生们对物质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观念没有太过关注或者重视。在小学低段的劳技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们一起体验劳动,比如:大家一起系鞋带,比一比谁系鞋带最美观、最时尚、最牢固;大家比一比谁的小书包最整齐。回家后,看看谁的小床最整洁,书桌最美观。通过爸爸妈妈的帮助,用视频、照片记录自己的劳动过程。再和学生们一起看一看,比一比。学生在日常的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中,不断获得劳动体会,就会了解干净整洁的家是要付出辛苦劳动的,美味的饭菜是要付出辛苦劳动的,即使在美好安静的学习环境,也是无数劳动者辛苦劳动换来的。自然而然,学生们在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同时,感到劳动的光荣,也会懂得有付出就有回报。
二、现状分析
在小学阶段,部分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对品德的教育只是一带而过,不是很重视。即使是道德与法治课也只求了解不求甚解。同样,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中,部分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中小学劳动与技术纲要中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完成比较简单的个人物品的整理与清洗,关心照顾身边动植物,参与班级集体劳动,在劳动中遵守纪律,不怕脏不怕累,具有初步的劳动安全意识。从中可以看出,在小学低年级,劳动技术课也是要求学生获得初步的动手能力乃至更高的层次的能力。所以,我觉得在小学低段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获得基本的劳动技能知识,更要亲身实践,动手去做,掌握这些劳动技能。在这实践过程中,获得体会,产生情感,加深体验,更好地明白生活的各种道理。
三、如何在小学低段劳技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学”教材,“学”名人,“学”劳模
在小学劳技教材中,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比如元宵节,我们可以了解灯笼的制作、元宵的制作,还有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习俗、有名的诗句、灯谜的制作等等。通过这样的小课题的研究,就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古老而文明的国家。又如在端午节,一、二年级的学生玩“粽子不倒翁”,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就会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家国情怀而赞叹不已。折彩粽也是低段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端午的习俗,知道并深刻地感受到屈原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也会在他们年幼的心中播下一颗颗热爱自己祖国的幼苗。还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每年的“五一”奖章获得者的故事中,明白劳动者的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一、二年段的学生,他们除了可以初步地掌握故事的知识,并且还能在“学”这些知识、事迹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做”,在活动中实践与探究
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是受教育的一个过程,也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例如我们在讲《垃圾的分类与处理》这课时,让学生们搜集了许多有关垃圾的分类与处理的资料,可以这样导入——在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有人曾经把垃圾比喻成放错地方的资源,让我们到区生资源分拣站看,垃圾一旦回到应有的位置,会有什么样的用处?每天被我们丢弃的可乐瓶和被称为不可回收的干垃圾的塑料袋,属于高分子聚合有机物,如果埋在地下的话,就是200年也烂不掉,它还会使土壤板结,降低土壤的肥力,甚至使土壤失去耕种的能力。1吨废塑料至少能回炼600公斤的汽油和柴油。在回收站,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废纸被送到这里,包括这些不起眼的小纸片……我们知道,好的纸张是用木材造成的,一吨废纸可再造700公斤好纸,可少砍17棵大树,还能减少生产纸浆过程中的。可是由于我国废纸的回收率相对来说比较低。中国有着回收垃圾的历史传统,在逐渐富裕的今天,我们回收废纸,则是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因为我们清楚知道我们所捡回来的不止是一张张的废纸,那是我们的子孙安身立命的森林和河流。垃圾,只有在混在一起的时候才是垃圾,一旦分类回收就都是宝贝,就连那种被成为微型杀手的废电池也是可以被化害为利的。废电池里含有多种有用的金属矿产,回收利用的价值很高。正因为废电池有严重的危害和特别的回收价值,许多国家严禁它们与普通垃圾混置,有的国家社区专门有这种黄色的桶,将纽扣电池等分别投放。课上,我让学生们讨论怎样才能更好地对垃圾进行分类与处理,学生们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学习了解到垃圾进行分类与处理的重要性,在深刻地了解中学生们会受到道德的教育。好多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在学校和班级的垃圾进行分类;有的制作了垃圾分类与处理的幻灯片在各个班级播放;有的学生绘制了手抄报贴在校园的宣传栏里……这些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我们通过挖掘教材,通过课堂师生互动,像细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的,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
(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德立身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育不仅是言传,而且是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更需要我们教师身体力行。劳动教育更是要注重引导和示范,“亲其师,信其道”,如果老师不爱劳动,学生很难接收到爱劳动的教育,也就无法进行更深入的德育教育,“己不正,不能正人”,这样的教育是纸上谈兵,没有说服力。
总之,在劳技课堂中,教师应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找到劳技与德育之间的相通点进行互相渗透融合,充分发挥劳技教学中的德育功能,让学生在劳技课堂中情感得到陶冶、品格得到提升,身心和谐发展,最终成为既有优秀品格又有渊博知识、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