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振亮
新课标颁布以来,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研究逐渐进入中小学语文一线教师的视野。笔者结合古诗文创作技法进行语文教学,将“一字立骨法”应用在语文学习任务群中,收到了良好效果,现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一字立骨法”的含义
“一字立骨法”是清代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所列举的20种写作技法之一,指以一个字作为写作的构思基点,并以此搭建文章骨架结构,进而把这个字贯之于全文的写作手法。这里的“一字”还可以是一个词、一个标点等。在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一字立骨法”构建古诗文学习任务群,开展大单元语文教学,是在新课标背景下运用传统技法组织语文学习任务教学的创新举措。
二、“一字立骨法”的应用价值
一字是一文之眼,也是一节课、一个单元课之眼。围绕这个“眼”,我们可以洞察全文、全单元,统率全部学习任务群,从而整合教学内容,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点带面,整合教学内容
运用“一字立骨法”,可以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把细碎的文言知识聚合成一个整体,也可以把多篇(首)古诗文穿成一线,抓住主问题,解决教学重难点。如教学《望岳》时,抓住“望”字:远望—近望—细望—远望。一字立骨,层层展开。
(二)汉字溯源,剖析教学文本
運用“一字立骨法”切入文本,进行汉字溯源,能够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如教学《观沧海》时,教师围绕“观”字层层设疑,解读诗歌:1.解读甲骨文“观”的含义;2.寻找并区分外观、内观的诗句;3.从写景顺序、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外观诗句;4.解读内观的含义。
(三)构建框架,梳理行文思路
围绕一个字展开的文本内容,是诗文的主干。立起这条干,进而延伸文章的枝和叶,文章脉络便了然于胸。如《醉翁亭记》紧扣一个“乐”字进行叙事、议论: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乐”字统领全文,建构起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行文框架。
(四)聚焦议题,助力多文本阅读教学
“一字立骨法”既可以运用到语文学习的单篇教学中,又可以助力多文本阅读教学。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记承天寺夜游》《月夜忆舍弟》的多文本阅读可以提炼一个“月”字立骨。
三、“一字立骨法”的选字原则
立足文本原则。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发挥一字切入的作用,所选的字是文本教学的切入点;二是这个字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综合全局原则。所选立骨之字不仅要立足文本,还要综合考虑学情、教法、学法等因素。
四、“一字立骨法”的选字路径
一是于题目中选字。一些古诗文名篇,题目中的“一字”就可以起到“立骨”之效,如《观沧海》的“观”字和《陋室铭》的“陋”字。
二是于线索中取字。线索是梳理文章结构层次的抓手,可以提炼出“立骨”之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雪”为线索,分别写送别之前、饯别之时、临别之时、送别之后,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三是于情感中择字。选取表现作者情感的字作为“立骨”之字,能够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抓住“叹”这一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字,一叹天公毁屋无情,二叹群童不明自己的苦衷,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四叹作者的济世情怀。
四是于细节中集字。教师若能抓住细节来组织教学,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马说》时,教师以“不”切入:找“不”,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议“不”,研讨“不”字的含义;解“不”,明确“其真不知马也”的主旨。
五是于概括中炼字。有些“立骨”之字需要教师对所教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才能够提炼出来,如《出师表》的“真”、《陋室铭》的“德”。
五、“一字立骨法”的用字策略
在运用“一字立骨法”进行教学时,运用一些用字策略,可以有效组织语文学习任务,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聚焦文眼,一字串珠
一字串珠,是指利用文眼之字构建语文学习活动。笔者运用《答谢中书书》中的“美”字,设置了以下学习任务群:1.初读美文,感受音韵之美;2.再读美文,感受山川之美;3.细读美文,感受意境之美;4.创读美文,寄托情志之美。
(二)构筑框架,一字化块
“一字立骨法”可以和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结合起来。用“立骨”之字给教学文本划分板块,这样的学习任务群设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如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围绕“真”字划分出“真理—真事—真情”三个层次,将其作为三个教学板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层层深入。
(三)问题展开,一字带骨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要在构建框架的基础上设立主要问题,围绕“立骨”之字展开问题探究。如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抓住“桃花源”一词,然后层层设问:1.以“桃花源”为主线,你能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吗?2.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3.《桃花源记》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社会?这3个主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思考中读懂文本。
(四)有效迁移,一字延伸
知识拓展、能力训练等迁移教学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开启新的思维空间。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教师可用“闲”字立骨,构建学习任务群,在教学课文内容的同时补充一些和“闲”字有关的知识,如“闲”字溯源、“闲”的多重境界、苏轼在黄州的“闲”……这些补充资料增加了教学的厚度,拓宽了大单元教学的宽度,拉伸了学习任务线的长度,挖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可谓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