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璐怡 郑瑞莹 叶 丹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000
医疗建筑景观设计长期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园林设计再医疗建筑规划种往往处于最末端的环节,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交通组织混乱问题。主要是在进行医院的总体规划过程中,针对其中的学科交叉现象,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没有进行科学的定位,以及合理的规划设计[1]。由于建筑功能与景观观景存在着一定附属性质,这必然导致未能在医疗建筑功能区基础上,进行医养景观规划与设计,导致其布局零散,无法形成环境体系。
近年来因医疗大环境的需求,医院不断扩大规模,为处理更显著的刚需问题,必然会在医养景观环境规模中缩减,使得医养景观设计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即使新建医院的绿地率提高到35%,但内容和形式还比较简单,场地没有高低错落的地形,园路也只是简单的环形回路;植物也只是简单的乔木和灌木、草地的搭配,缺乏景观的整体设计[2]。在以往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对于医院的园林景观设计都不是很重视,导致其基本都是呈现着一种建筑附属绿地而存在,尤其是对于综合医院的前期规划当中[3]。因此不管是其设计的合理性,还是其对于医院的改善和患者的治疗环境,都十分不足,并且对于医院文化或者地域特色,也缺乏相应的展示。
现阶段绝大多数的综合医院当中,医院对于园林景观以及相应的场地,在维护管理上并不完善,医院的绿地在管理养护方面标准较低,养护工作只是简单的乔木、绿篱、草坪的修剪,很多区域存在行人踩踏导致的泥土裸露,部分苗木长势不佳的情况,无法营造高品质医养景观环境。
医养空间景观作为医疗建筑的室外延伸,其建设品质应与高品质的医疗建筑相匹配。所谓“高品质设计”,就是在满足该设计基本功能作用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加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思想态度和审美意趣的新设计[4]。如何营造高品质的医养景观软环境,便利的交通接驳系统尤为重要,对串联医疗建筑内部功能和室外环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次,融合医养景观的场所性和安全性,使医养景观场地具有开放性、活跃性、生态性、康养性,在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都有照顾和疗愈的作用。最后,结合岭南地区的地域特色进行设计,传承与发扬人文文化和地域特性,潜移默化中提升医院整体形象,为医院创造更多的价值。
(1)空间设计
区别于其他室外空间,医养景观的设计在空间上,空间结构和流线应能帮助患者减轻压力,使身体达到良好的平衡状态。同时应注意空间的易识别性,考虑老年人记忆力衰退的特点,空间设计应该简单明了,不设置过于复杂的园路,同时在重要节点设置标识。
(2)功能设计
医养景观空间服务的用户群体多样,这些使用者由于心理、生理以及高压工作下的脆弱敏感原因,造就了综合医院室外景观需要满足不同人的使用需求。舒适的医院环境可以通过影响患者就医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其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5]。充分结合建筑功能和流线串联的特点,设置能够促进人们聚会交流的场所,有利于身体自我恢复和自我治疗。
(3)植物营造
植物是医养景观设计中关键的自然元素,通过整合和搭配各种自然元素构建无限贴近自然环境的景观空间,借助自然的力量,激发使用者的正向情感,消除身心障碍。在康养花园的植物设计中,需要兼具生态性、保健性、文化性,同时兼顾人们五感需求,种植适应南方气候的花草植物等,通过植物营造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通过活动方案与空间的搭配设计,设置康养花园与园艺治疗,让医患可以选择利用园艺治疗活动来改善个人状态。
(4)设施精细化设计
医养景观软环境环境中包括无障碍设施;随处可休息的边缘可座式花坛、座椅;适宜的设施材质如木材质;安全设计如设置止滑地面材质、扶手等;遮荫避雨设施如适合岭南地区地域特色的园建小品如风雨连廊、景观庭院等。
(5)康养文化和地域文化植入
在医养景观中融入人文意境,融入医院人文历史,打造经典主题景点,点缀特色空间节点,建构医院人文特色,使医养大环境成为“医疗体系”加“康养环境”的综合体。
岭南地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兼具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太阳辐射量大且日照时间长。为解决通风、遮阳、隔热和防潮防雨等问题,岭南地区的医疗建筑多采用能形成风廊通道的建筑布局设计,并设置天井花园、屋顶花园和中心绿地等,利用植物蒸腾和空间对流,为内部不不同的空间提供更多通风降温的机会。为获得最佳的通风散热、遮阳隔热和环境降温效果,宜在医疗建筑总体布局中,设计多样化的绿化庭院,既能增加建筑内部空间的通风条件,又能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户外活动场地。
由于区位、用地条件、等级规模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医疗建筑的室外庭院布局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多核心式、中心式、周边环绕式和复合式。
(1)多核心式庭院
用地面积较为宽裕的医院建筑可以采用最为合理的相对分散式的总体布局,将门急诊、医技、住院三大功能分置在不同的建筑单体内,再用空中连廊串联起来,形成“圭”或“田”字形平面布局模式,建筑单体与连廊切割出了分散的绿化庭院,例如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以下简称“增城妇幼”)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图2)。多核心式庭院布局模式能使各功能建筑拥有相对独立的庭院空间,使建筑空间融入自然景观元素,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但占地面积较大,适合用地宽裕的医疗建筑。按此布局模式设计医院庭院,门诊及医技区域可以设置小尺度的庭院空间,纯观赏型或可进入型景观空间均可;住院区域的庭院空间应具有一定的规模,提供可供散步和活动的空间尺度,且应设置在病房视线通达的位置。
增城妇幼北面的门诊医技楼实际上是由6个核心筒结构呈扇形布置,三角夹角和核心筒天井均设置为小尺度的室外庭院,门诊医技楼与住院楼之间、住院楼南侧的绿地为较为集中的室外绿化花园(图1)。增城妇幼门诊医技楼内的小尺度室外庭院空间有较强的对外联系性,契合了门诊医技功能的对外公共性质,为建筑内部提供大量的自然采光和多样的休息场所。而住院楼南侧的中心花园绿地面积较大,并布置了曲折的小园路、休息坐凳和儿童滑梯,适合康复期的病人在其中散步和活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总平面整体呈“圭“字形布局,在建筑单体之间以及中轴连廊下形成了多核心式的室外庭院,建筑总平面布局较为舒展,每栋建筑都能获得良好的风压自然通风,适应医学流线功能要求。
图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绿地布局医院(作者绘制)
(2)中心式庭院
中心式庭院是由医院建筑围合而成的集中型景观绿地,具有较强的内向性和中心性,一般为人流聚集的区域,是医院主要的户外活动场所。中心式庭院一般会与多栋建筑接壤,为方便各个功能区的人们使用,宜设置连续的交通空间,一方面,可以缩短各功能区之间的通行距离,另一方面,优美的庭院环境降低通行其中的病人的压抑感和紧张感。这种类型的庭院布局模式适合用地较为紧张的医院建筑。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珠海慢病中心”)便是采用了中心式庭院布局模式(图3)。珠海慢病中心的中心花园被建筑三面围合,形成内向型的景观空间,与各栋建筑出入口均可联通,可通达性较高。
图3 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绿地布局(作者绘制)
(3)周边环绕式庭院
医院建筑为独栋或者建筑功能集中布置的情况下,景观绿地环绕建筑周边布置,形成带状或点状的绿地空间。这种类型的景观空间对外联系性最强,是医院建筑与周边建筑、道路之间的过渡空间,所以常结合交通功能作为医院前广场或交通空间考虑设计。周边环绕式庭院的布置较为灵活,占地面积较小,适合集中型的医院建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州呼吸中心”)便是采用周边环绕式庭院的布局设计(图4)。广州呼吸中心分东西两个地块,西地块为门急诊、医技及住院三大医院功能集中布置,东地块为学术中心和实验楼,通过空中连廊连通两个地块;主要景观空间位于建筑北面的绿地,和两个地块之间的规划道路两侧,结合内部车行道路形成了5个区域的景观空间。西地块门诊楼北面绿地结合人流通达需求设计为人行主入口广场,其西面绿地设置为车行主入口。东地块的对外公共性较低,其北面绿地则设计为地面停机坪以及人行次入口。
图4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绿地布局(作者绘制)
(4)复合式庭院
复合式庭院是指采用了前文提到的三种庭院布局类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医疗建筑庭院布局,灵活自由组合,能在医疗建筑内形成更丰富的绿化景观空间,是最为常见的布局模式。前文提到的增城妇幼和珠海慢病中心便也属于复合式庭院布局。例如,珠海慢病中心除了主要供休息观赏的中心花园外,建筑西侧的绿地设置为入口广场,作为医院的形象展示面和人流主入口;北侧和南侧则设计为室外地面停车场,大大缓解了地下室停车位的需求。
医养景观环境的高品质化有助于缓解医患的不良情绪,通过自然的干预来辅助疗愈病人的疾病并缓解医护人员因高强度工作的精神和心理压力。研究立足于岭南地区,填补国内在岭南地区医养景观研究的空白,探索适合岭南地区的医养景观设计模式,实现把广州建成亚洲一流的医疗中心城市,为医疗景观环境的建设提供技术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