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3-11-07 11:20陈兵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8期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

陈兵

(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一支具备较高政治素质,丰富专业知识、扎实业务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国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而培养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则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范专业教育。民族院校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阵地[1]。多年来为我国民族地区各行各业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为实现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繁荣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其中,在抓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也要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貌合心离的问题[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通过专业认证来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3]。认证相关指标中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高度相关的毕业要求中规定了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等内容,把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作用。经调研发现,当前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存在课程开设渠道单一、教师思政教学理念滞后、教学与评价创新不足等问题。因此,该文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背景,创新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育人质量,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1 师范类专业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4]。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对目前专业办学水平进行评价。办学基本要求监测、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和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3 个等级,其目的是在新时期带动我国师范类专业的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提高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 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任务,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为手段,将思政内容科学融入专业课教学,令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高度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启迪,培育学生健康灵魂的教育实践过程。新时期、新形势下,教育是育才与育人的有机统一,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某一领域的知识、理论、能力和素养,更要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要贯彻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度挖掘体育教育专业相关术科和理论课程中蕴含的优秀体育精神、高尚体育品德,整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实现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以体促教、以体促德、德体结合”的教学目标,形成系统科学的体育课程思政体系,彰显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在学校德育培养中的突出地位。

3 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开展存在的问题

该文以地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以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开设、教学理念、教学与评价等维度展开调研,以期发现当前我国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开设渠道单一

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思政类课程开设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发现,湖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除开设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专业选修课程外没有单独开设思政类课程。体育教育专业的思政类课程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通识类课程组成,可见其思政课程开设渠道的单一程度较高。

表1 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思政类课程开设调查表

3.2 教师思政教学理念滞后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常常决定教书育人工作的成败。

通过调查发现,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由班主任或者学生主管部门(学校学工系统)的教师负责。作为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师,只需把体育相关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学工作做好即可,殊不知其行为和思想走入了片面化教学的误区。只教书,不育人,从本质上亵渎了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职责。还有部分体育术科教师表示:在日常教学中受技术动作教学难度大、课程学时少以及学生练习和操练时间不够等因素影响,学生运动技术动作掌握不够牢固,很难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提升运动水平,只能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多花时间,勤于组织学生加强技术练习,然而这样往往降低或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忽略了学生的品德塑造。

3.3 教学与评价创新不足

线下讲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思政课程教学主要的三种授课模式,其中以线下讲授为主。受部分教师思政意识和观念淡薄,教学能力水平有限等多种因素制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优质思政元素,整理和组织丰富的教学资源、梳理和规划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巧妙地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严重者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未能达到思政教学铸造品德的功效。

另外,湖北民族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主要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其中,考试是以学校教务部门组织的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查是以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学习心得》等书面作业的形式,然后教师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创新程度以及知识覆盖面的广度来给出相对应的分数。笔者认为,这种考核方式过于注重最后的结果,属于感性评价,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认真程度以及知识维度,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的理性评价,评价模式创新不足,有失公正,亟待解决。

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课程思政都指向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实践的推进是理念引领与具体行动跟进共同作用的过程[6]。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工作宗旨以及与课程思政密切相关的专业认证毕业要求,以“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为导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应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环节围绕“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要求形成协同效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做好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的培养目标。

4.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核心问题,结合《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中对现有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调整和修订。

(1)修订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指南》中关于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要把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实践表现以及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的社会评价作为制定和实施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标的衡量标准,适时适势调整。

(2)毕业要求调整。“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逻辑和思路体现了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要求,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根据当前中学体育教师行业标准,结合《指南》毕业要求来具体调整和制定,并通过教育教学来全面落实;应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等等,这些具体要求对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规范课程教学。课程与教学是认证工作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体系和运行过程的质量要求。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以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终极目标,并在教学培养过程中能够恰当运用案例简介、经验分享、场景教学等方式,适时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强化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4.2 提升教师思政水平,强化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能力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7]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个人思政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缺乏创新,一味注重技能传授,忽视或忽略了思想教育,思政观念意识淡薄。因此,学校应通过定期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系统培训,大力开展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对体育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潜力,积极探索体育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的新路径,切实提升教师思政水平。

另外,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模式,将国内体育课程思政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请进学校,介绍体育课程思政先进理论和最新经验,鼓励承担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的教师大胆“走出去”,加强同外校相关专业教师的学术及教学实践交流,达到提升体育教师思政水平的目标。

4.3 拓宽思政教学渠道,创新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引导模式

民族院校大多地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可结合民族发展历史、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地域特点等因素,发挥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将思政和教学完美融合。另外,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也可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常规,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和研究民族问题、参与当地社会实践等方法来拓宽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渠道,创新教学方式。

例如:(1)开展“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组织参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对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进行访谈,参与民族地区科学工作调研。(2)在武术课程学习中体会到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武术技击动作练习体会顽强拼搏和迎难而上的体育精神。(3)学习《押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毕业后到祖国最需要人才的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个人力量。(4)学习珍珠球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增加交友机会,融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形成活泼开朗和积极向上的健康性格。

4.4 转变思想观念,构建新型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专业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控制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成效、监督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改革等重要职责[8]。在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不应数据化、指标化。应结合学校、学生、教师以及相关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能够支撑《指南》中毕业要求的达成因素,注重学习过程性评价。另外,还要改变“重教师教学与课程评价,轻学生学习与效果考核”的不利局面,既对思政课程开展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评价,还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专项检查,尤其要重点关注学生精神与道德层面的状况,对整个思政课程育人过程做出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价,不能以偏概全。

5 结语

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推进我国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断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只有通过转变思想观念,拓宽思政渠道,修订培养方案,提升教师思政水平等手段,不断完善和探索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方能较好地实现体育育人功能,充分挖掘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达到大力振兴教师教育,全面夯实新时代高素质体育教师培养基石的伟大目标。

猜你喜欢
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