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群(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张家楼小学河头校区 2664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沉淀的文化精华。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需要明确文化育人的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小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在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教育中,教师需要聚焦于良好思维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关于品行的内容,如诚实守信、谦虚为人、乐于助人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提升其道德品质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显著作用。古诗词、文言文、成语、歇后语等内容均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核心素养。例如,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汉字起源与发展形成基本认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兴趣,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语文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全面认知,树立文化自信。课堂上的趣味性传统文化活动如诗朗诵、寓言故事表演等,不仅能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开展的教育活动往往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熏陶下形成民族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既属于一种社会现象,为人们长期生活中创造的产物,也属于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中沉淀下的产物。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提倡“做中学”的理念。因此,通过结合现实生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引入传统民俗活动内容,如节日文化、民间风俗、民族服饰等,有助于学生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例如,在学习《腊八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或向家长请教,提前了解关于“腊八粥”的民俗文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分享所收集到的资料,并将生活经验引入课堂。例如,“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俗自宋代便有,主要由大米、小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等原材料熬煮而成。”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了解更多关于传统节日以及相应民俗活动的资料,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为了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探究兴趣,教师可依托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先对《史记》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进行讲述,让学生感受到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所遭遇的种种磨难。随后,再引出教材中《将相和》的故事,讲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再对主人公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特点及相关事迹进行介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产生对《史记》的阅读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侧重讲解两位主人公身上的优良品质,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教材本身,而应拓宽视野,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资料,借用教学内容相关史料辅助学生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
以《西门豹治邺》这篇文章教学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西门豹在查清事实后,运用巧计对巫婆和官绅进行惩治,并带领老百姓兴建水利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勇敢、正直且睿智的历史人物形象。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西门豹的形象,可以拓展讲述《西门豹罢官》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西门豹的正直一面。同样,在学习《赵州桥》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述桥梁的宏伟和古代匠人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深深折服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和智慧。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最后拓展我国其他桥梁的资料,如泸定桥、港珠澳大桥等,让学生对中国的桥梁文化有更深的感触。
成语是中华民族传统语言文化的特色,包含着丰富的故事和哲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关于成语故事的课文。教师应抓住这个机会,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对应的动画片,或者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角色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成语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
以《守株待兔》为例。这则成语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讲述了农夫在农田劳作时无意中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于是农夫每天守在树桩旁等待野兔再次撞死,结果荒废了自己的田地,但再也没有等来兔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同名动画,引导学生结合观看到的动画内容去阅读理解,从而了解故事的意义。随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农夫的行为进行评价,让他们认识到不能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而改变自己的人生信念,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小学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文言文等古文占据着一定比例,这些经典古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古诗词、文言文等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鉴赏,细细品读经典古文中的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感染与有效传承。
例如,在教学《元日》这篇古诗时,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新年第一天热闹、万物复苏的景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解释题目的意思:“‘元日’指的是一年的第一天,即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节日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而在宋朝,老百姓是怎样过春节的呢?”随后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朗读,尝试着结合教材中的注释与自己的积累去理解诗词含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宋代人过春节时的习俗,如喝屠苏酒、贴春联、放鞭炮等。在这类古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点非常多,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理解和记忆,也能促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发扬动机。
从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相对于汉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具挑战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思路,善于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灵活地渗透传统文化,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新课导入、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外拓展等不同环节中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契机,扩充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教学《故宫博物院》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阶段自主查找关于故宫的相关资料,包括故宫的建筑风格、历史发展等。教师可以提前收集精美的关于故宫博物院的图片或影像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仿佛置身气势恢宏、建筑精美的故宫之中。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故宫的地理位置、艺术风格、整体布局以及历史地位等,对文章的论述顺序进行重点关注,从而尝试着绘画出游览故宫的路线图。通过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灵活渗透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对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文化有所了解,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如果传统文化教育仅停留在线下课堂上,或者只是几十分钟的时间,其教育效果可能不够明显。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构建传统文化教育的线上平台,通过拓宽教育途径,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灵活化和高效化。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在线上学习平台上制作并推送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短视频,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看。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平台上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传统文化,分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兴趣。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每周约定时间进行线上直播,解答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视频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线上学习平台的优势,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中能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衔接点,通过灵活运用课前预习、新课导入、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课外拓展等教学环节,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借助线上平台的方式,拓宽文化教育渠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核心素养,成长为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