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3-11-07 12:57董晓丹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曙光小学130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诗意意境文本

董晓丹(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曙光小学 130000)

“诗意语文”的教法可以让小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化抽象文字为有形有声的具体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了解文本人物,并发现个人灵魂深处的一些感动、一些悲悯、一些纯真、一些美好。于是,在成就“诗意语文”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诗意人生。诗意是语文本身固有的属性,也是语文的内在精神。“诗意语文”是要教人认识语文当下的美。诗意让语文充实,让语文恢复生命活力。

一、“诗意语文”的特质

1.“诗意语文”彰显汉语的诗性魅力

汉语是世上最有魅力的语言,以汉语为主的语文教材阅读文本都经过专家精心选编,文思兼美。挖掘这些作品的诗意美,呈现诗意的语文课堂,能够彰显汉语的诗性魅力。因为“诗意语文”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而非理性思维,把学生的情感感受和思维体验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教师引导学生持续浸润在语言文字的读写、表达与理解中,涵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理解、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汉语文化的敬畏之心、崇敬之情和运用之心。

2.“诗意语文”彰显文本审美意蕴

“诗意语文”注重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语言文化、情感体验和审美表达的全面提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感知、体验、思考和表达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发展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创造和审美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例如,在《乡愁》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更要通过诗意解读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沉的思念和眷恋,进而领悟到诗歌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这样的审美意蕴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更能激发学生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关注和思考,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诗意语文”彰显教学的陶冶作用

在“诗意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营造一种具有诗意和美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化之美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这正彰显了语文教学中的陶冶作用。即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诗意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本的审美意蕴、情感的熏陶感染和人文精神的传递,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在《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中所展现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的诗意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深沉的热爱和眷恋,进而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爱国情感和人文精神。

4.“诗意语文”彰显学生天性

“诗意语文”是一种以审美为核心、以语言为载体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审美表达和文化理解。基于儿童的天性是“自由状态”“忘我状态”“想象状态”“解脱状态”,这些“状态”就是“诗意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教学中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天性释放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进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二、“诗意语文”的实践与策略

“诗意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一节好的“诗意语文”课堂会让人如沐圣贤光辉,似受春雨滋润,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诗一般的艺术享受中。

1.完善自我,提升教师的诗意

对于教师来说,要构建充实而有趣的语文课堂,为学生营造美好而温暖的课堂氛围,打造诗意课堂,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自身要有爱语文的思想。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提升对语文的爱,有了爱才能自觉、主动且兴趣盎然地去探求“诗意语文”实践之道。有了爱,才能具有敬业、勤奋和负责任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意语文”研究中,才能在实践中摸索出“诗意语文”践行策略。

其次,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能力。教师可以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胜任“诗意语文”教学工作。

最后,教师要提高自己朗读能力。“诗意语文”课堂强调在朗读中感悟文本人物或者作者的情感。课堂中,教师要通过范读、反复指导学生朗读等来引领学生入情。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学习、反复练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为“诗意语文”的实践做好前提准备。

2.深耕教材,挖掘文本的诗意

诗意来自语文的内在,是语文本身就有的。诗意即美,美即诗意。教师在备课时要深耕教材,挖掘出文本的诗意元素,找到“诗意语文”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文本中的诗意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语文素养。

(1)感受词句之诗意美。每一个文本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词句之美,品味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境。以《游园不值》教学为例。针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使其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满园春色的诗意美,进而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春天的热爱。

(2)发现隐藏之诗意美。有些文本中的语言表面看来比较平淡无奇,但是深入探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隐藏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隐藏之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以《落花生》教学为例。针对文本中“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平淡语言之外的意蕴,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3)联系生活之诗意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之美,将文本中的语言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杨梅的酸甜可口和营养丰富,加深学生对于杨梅这一食品的认知和了解,认识生活中的美。

3.细研教法,引领课堂的诗意

(1)设计诗意语言,引领学生“举象”“造境”。在“诗意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更好地再现文本所表达的情境,实现“举象”“造境”。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造境”就是在举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情境指向课堂,意境指向文本,心境指向学生。境是景象的连续体,很多象的叠加,形成一种氛围。人置于其中,会产生共鸣。教师“举象”“造境”时的诗意语言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设计,使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文本中的事物和情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再现文本的意境。例如,在描述自然景色时,教师可以使用形象的词语来体现景色的美丽和神秘,通过富有感情的语言来传达文本中的情感和意义。另外,教师可以使用富有韵律的语言来呈现文本中的意境,还可以设计意境和意象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意义。例如,在描述自然景色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和意象来表达景色所蕴含的情感。以帮助学生“举象”“造境”。

(2)调动多种感官,引领学生“入境”“会意”。“诗意语文”强调“入境”“会意”。“入境”是指在造境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会意”体会文本人物或者作者的情感。通过“入境”“会意”可带领学生感受语文课堂的诗意美。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领学生入境会意。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视觉感官来感知教材中的诗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官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本中的诗意。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来感知教材中的诗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讲解、播放音乐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和意境。可调动学生的嗅觉感官来感知教材中的诗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香味、气息等元素来营造诗意氛围,让学生通过嗅觉感官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和意境。还可调动学生的触觉感官来感知教材中的诗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触摸、温度等元素来营造诗意氛围,让学生通过触觉感官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和意境。“诗意语文”强调调动多种感官来引领学生“入境”“会意”,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中的诗意。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3)指导反复朗读,引领学生“入情”“寻气”。朗读是“诗意语文”的重要措施,通过朗读引领学生“入情”“寻气”。所谓“入情”就是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寻气”在特定的情境中,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世界,如指导学生停顿和重音、语调和语气、连停等技巧,引领学生体验文本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神韵。朗读指导必须做到位,一遍不成功,就再指导,再读,直到学生读出了文本的情、文本的味、文本的声。朗读者彻底进入角色,也能带动听众进入角色,才能于反复“寻气”中引领学生“入情”。

“诗意语文”是一种教学艺术,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其特质,并在实践中勇于尝试,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诗意意境文本
诗意地栖居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冬日浪漫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被耽搁的诗意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