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飞(山东省郯城县东方红小学 276100)
东方红小学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坚持以“办学之旨在于育人、育人之根在于文化”的教育思想,确定“红色队伍固本、红色课程育人、红色文化塑魂”三大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切实加强红色团队建设,深入推进红色课程改革。
2018年3 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红色基因是要验证的。”
我们要从红色教育全面发展考虑,不断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确立以党建的精神带领红色教育发展的工作思路,以“红”育人教育理念,把“党建+红色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育和影响全体师生的思想发展,全力打造“党建+红色教育”的红色品牌。
坚持在促进培养、引导激励上下功夫,全力实施“三大工程”,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热情,倡树教师“红烛精神”,引领学生“红心向党”。
实施“争创先锋岗”工程,建立优秀党员、骨干教师“双优双培”机制,放大党员“头雁”效应。
实施“双争双评”工程。广泛开展教师争当红烛先锋,学生争当红心少年活动,评比红烛教师,评比红色少年。
实施“红色榜样”工程。建立党员名师工作室,组织党员教师“传帮带”和“红蓝结对”,积极发挥党员教师的典型引领作用。
忆苦思甜,踏着先辈的足迹,充分发挥红色基因的引导作用,传承红色基因,注重学生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启蒙作用,让红色基因入心、入脑,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在安徽考察调研时“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精神内涵。
郯城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厚,有众多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有着《临郯青年救国团团歌》诞生地、鲁南第一行署旧址、鲁南第一支部旧址、郯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及革命烈士陵园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首先,要将沂蒙精神的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革命传统的主题内容进行有效链接、深入研究、开发转化和充分利用,全方位融入育人全过程,让其形成“红色磁场”。借助各种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培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红色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让学校的教育更有内涵,更有特色。
其次,大力加强在“红色灵魂塑造、红色文化营造、红色沃土铸造、红色身心锻造、文化融入、活动引领、课题研究”中深挖优质红色文化资源潜能,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文化植入少年儿童的心中,大力培育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少年。
另外,积极结合时代元素,继往开来,以新形式、新话语传播红色文化,通过多种新型的途径和方式,将红色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体验和感悟,让红色元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让红色基因浸入心扉、植入灵魂、融入血脉,更好地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
课程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课堂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为了打造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主题课程设计,让革命优良传统教育走进校园、写进课程、深入课堂,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把革命传统教育开展起来。
课程融合是多门课程的参与和介入,旨在通过多门课程资源的融合,在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就是要努力构建课程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课程间融合的红色教育体系。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树立民主思想,在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也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生活的特点,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这一思想为指导,在进行红色课程研发的过程中,还需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原则。同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启发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尽可能地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地、有个性地发展,实现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
校本课程两个模块:“红色历史”课程和“红色艺术”课程。“红色历史”课程的实施以校本教材《红色古郯》为主要内容,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以“东方红故事会”“古郯文物图片展”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引导学生感悟沂蒙精神的内涵。“红色艺术”课程有校本教材《沂蒙红歌》,以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为载体,重点抓好红色艺术社团活动,融入红色元素,彰显沂蒙本色,将传统活动打造成特色课程,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红色艺体,特长发展”的办学特色。
课堂是实施学校以红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学生今后素质发展和成长。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与时俱进,结合新时代将其发扬光大,将沂蒙精神融入课堂,全科覆盖,让“红色”浸润学校课堂主阵地。
比如,在地方课上,以战争时期小推车支前、战地救护等为内容,引领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场景中领会、把握沂蒙精神的实质;在美术课上,合理利用红色景区、革命历史故事、遗址等资源进行绘画;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打造“最美思政课”,融入领土、主权等内容;在语文课上,阅读红色经典佳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精华;在讲授校史、党史课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党史发展历程,重温共产党的辉煌胜利;在音乐课上,细细品读红色歌曲,赞唱《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等熟悉的革命歌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使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每周至少安排一节红色教育课,每天课前3分钟唱红歌,同时开展公开课、观摩课,提高“红色教育”水平。通过课上教学,将红色教育融于日常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培养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红色基因的培育是一个雨露滋润的过程,学校要以“红色”为主题,构建从声音到形象再到心灵的校园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活化固态文化,让文化传神、草木开口、墙壁说话,让红色元素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的精神,把整所校园描绘成一幅立体生动的“红色画卷”,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够感受到红军精神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全力打造“一园一馆一党建”。“一园”是指东方红历史文化园,再现东方红历史文化情境,提升红色教育价值。“一馆”是指“东方红”历史文化馆,主要内容有“东方红”的由来及历史渊源,学校成立54周年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54 年立德树人、砥砺前行。每月全体师生到党史馆开展朗诵党的诗歌、讲党史比赛活动;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学生在红色小讲解员的引导下在馆内开展“党在我身边”读书活动;每周一和周三为对外开放日。让师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将其转化为指导实践、攻坚克难、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力量。“一党建”是指办公楼的党建文化,主要回望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风云岁月、红色革命精神和沂蒙精神。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让红色基因在薪火相传继续奋斗中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华章。每个学期,少先队要组织各班级走入园地,开展沂蒙精神传承活动,让师生体会党群同心,感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情深,感受现在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艰苦的战斗和牺牲换来的。
(1)门厅文化。两侧采取浮雕与立体塑像的形式,类似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元素,立体浮雕有人物,人物能展示故事,突出“红色育人”的特色。有“抗日战争”“游击队(老百姓毛巾缠头的形象)”“儿童放哨”“解放军(类似仪仗队)”“沂蒙红色文化”“郯子”“倾盖”“红嫂摊煎饼”“支前小推车”“红嫂喂鸡汤”“抢架火线桥”。
(2)楼道文化。一楼:东方红主题文化、红色歌曲;二楼:红色书籍、红色故事;三楼:红色少年、“红心向党”(抗战时期的少年组织);四楼:知我郯城爱我家乡;五楼: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党的辉煌成就。
着力打造“一班一品”特色班级文化,坚持在班级黑板报、手抄报和红色主题宣传栏中充分融入红色元素,内容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包括优秀习作、书法、绘画作品等,每一次的主题创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每月一更新。营造赓续红色血脉的良好氛围,实现红润人心、德文兼修的育人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学校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改革实践为突破口,在文化融入、活动引领、课题研究中深挖优质红色文化资源潜能,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文化植入少年儿童的心中,大力培育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少年,让红色文化不断深入人心、扎根发芽。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实现“教学做合一”。
在创新活动载体中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通过“看、颂、画、唱、讲”的形式开展“七个一”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默默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在不同的领域中获得适应其自然发展的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明确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并强调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将各项教育活动始终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与社会实际密切相连。同时,注意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情况等,设计一些真实、生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化情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红色教育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地根据新时代学生特征,不断变换和创新教育形式,对教学场所、教学时间等进行创新,将课堂教学从学校范围向社会、家庭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续,促使小课堂与大社会沟通,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每逢国家公祭日等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到郯城党性教育基地、鲁南革命烈士陵园、古镇博物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踏寻红色足迹。利用刘之言、孙振国等革命烈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教育。熟悉“苍山暴动”“孟良崮战役”“鲁南战役”“码头战役”“白彦争夺战”“孙祖战斗”“五井歼灭战”等著名战役,了解无数英勇的革命战士的斗争豪情。有效的活动可为整个红色教育的开展搭建丰富多彩的舞台,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升华红色情感,增进理想信念。
清清沂水河畔,郯城革命斗争史馆、沂蒙支部馆、党史馆内,学校“红色讲解员”社团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向参观学习团体宣讲红色故事,宣扬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并从中深刻地体会到斗争时期的艰辛以及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明白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红色精神。苍山暴动领导人刘之言,民主人士于霭辰、宋幼准,沂蒙母亲王换于,用乳汁救活伤员的红嫂明德英,一心抗战、舍生忘死的陈元君,女民兵战斗英雄侍振玉,神枪姑娘沈秀爱,沂蒙红嫂李桂芳、孙玉兰、陈洪彩、袁明、王秀英,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等。这些家乡英雄,用他们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塑造了家乡人民前赴后继、投身革命的英雄形象,他们的事迹感动、感染、激励着学生。
利用“红色校园广播站”日常播放红色歌曲,宣讲革命故事,诵读经典美文,大力宣传红色革命精神,营造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进行着红色育人。
感受红色精神,领悟红色真谛,让红色文化承载着我们的一腔热血为祖国写下更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