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红(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小学 2775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颁布实施以来,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引发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反思与讨论。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跟随授课节奏,被动学习阅读方法,不仅限制了个人阅读潜质发挥,整个教学过程也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丧失阅读兴趣。而在新课标视域下,教师将阅读能力培养列为一项关键教学指标,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在熟练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快速提升阅读能力。
细读是与粗读、略读完全不同的概念。其核心是逐字、逐句、逐段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分析和理解,从字里行间挖掘出课文核心思想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细读需要学生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进行重点标记,并在完成整篇课文阅读任务后,能够围绕这些关键信息归纳和概括出全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在运用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整个阅读过程不得遗漏课文当中的任何有价值信息,并根据个人习惯对这些信息进行标注与记录。标注方法可以是横线标注、波浪线标注,也可以采用星号、三角形等常用的标记形式。第二,一旦阅读中遇到生涩难懂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应当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阅读,直到了解和掌握其中的重要信息为止。第三,在标记课文重点信息时,应联系上下文对信息重要程度进行确认,而不能根据自己理解随意将整段内容列为重点信息。这样,容易使阅读效果大打折扣。
以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为例,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赵州桥在世界造桥史上的重要意义,并深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感与自豪感。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讲述课文内容前,教师可以给学生预留5分钟左右自主阅读时间,学生通过精读,对课文内容予以初步了解。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将课文当中出现的关键信息做标记,并围绕这些信息对全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比如,有的学生标记了以下关键词:雄伟、坚固、美观、创举、智慧、才干。围绕这些词语,学生通过简洁的语言概括和分析了课文内容。其中“雄伟、坚固、美观”这三个词主要描述了赵州桥的外观形态与内在功能;“创举”主要是说明赵州桥是世界造桥史上的奇迹,是当今世界现存的最早的一座石拱桥;而“智慧和才干”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如果将总结出的内容串连到一起,恰恰是这篇课文所要表述的核心思想。
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将产生以下积极影响:第一,细读与标注融为一体,能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更深入、透彻,甚至每一个关键字和关键词都会被发掘出来,这对快速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将起到关键性作用。第二,学生在标记关键信息时,大脑思维将始终处于持续运转状态,并且学生所思考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每一个关键信息所反映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或某一种道理。因此,这一不间断的思考过程,对解决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将大有帮助。第三,作者在创作一篇文学作品时,常常将个人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如果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只能浅尝辄止,无法领略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而精细阅读,可以帮助学生透过一段段文字,挖掘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一种思想、一种情感。细读花费时间越长,学生挖掘出来的思想情感便越加深刻,进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和掌握作者创作初衷。
带着疑问去阅读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课堂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问题好比是一条重要线索,学生抓住这条线索去阅读课文内容,往往可以直奔主题,快速提炼出课文中心思想,节省大量时间。第二,当问题提出以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通过阅读在课文中寻找问题答案。这一过程能够激活学生阅读思维,使阅读思路更加清晰,也能够收获最佳阅读体验。第三,每一个问题与课文内容存在着必然联系,当答案浮出水面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知也将更加透彻。另外,在导入阅读问题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4~6个合作阅读小组,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共同寻找答案。这样,既可以带动学生阅读热情,又能够营造互动式的阅读氛围,对阅读能力提升将大有裨益。
以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触摸春天”为例,这篇课文通过描写盲童在花丛间用手、用心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来体现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由于学生接触散文时间较短,以至于很难确定课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因此,在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前,教师可以利用带有引导性与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拨开迷雾。比如,盲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她为什么能够创造自己的缤纷世界? 在问题引领和带动下,各小组在小组长组织下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在阅读过程中,小组成员互动讨论,在这种强大团队合作力量促动下,答案将逐步浮出水面。阅读任务结束后,教师可以分别在每个小组当中选择一名学生代表将合作讨论结果分享出来。比如,第一小组分享的答案内容是:盲童安静闻到了花香,她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她感受什么是飞翔,她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正是她的这些感受才创作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之所以能够创造这样的世界,是由于她天性便热爱生活,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她的心灵却一直在追求美的事物,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从学生分享的内容可以看出,各个小组不仅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更加深刻了解,还能够将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准确提炼出来,说明在小组合作共读中,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用心去阅读和体会课文内容。
可见,这种问题引领式的教学方法打开了阅读思路,在问题指引下,学生更加轻松地提取课文核心思想。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阅读意识,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阅读、自主探究机会。但是,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和目标,沿着这一方向,学生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并节省大量阅读时间。而对于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这种方法很难激发阅读兴趣。因此,各小组成员应当给予这一类学生更多鼓励,在鼓励和带动下,学生才能快速进入阅读角色。其次,在阅读中,教师应当扮演辅助指导角色。学生在整个阅读期间还会产生许多质疑,这时,可以直接将问题抛给教师,并在教师提示与正确指导下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惑,提高阅读效果。
题目是一篇课文的“眼睛”,通过题目可以大致判断一篇课文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者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课文题目为突破口,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解读。首先,将题目作为阅读线索,在课文中找到紧扣题目的文字内容,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确定课文的核心主线。其次,课文题目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有的题目能够直接反映课文所阐述的主要内容,而有的题目往往带有隐喻性特征,如果单纯对题目进行分析,很难确定课文主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挖掘出课文题目所要表达的思想。最后,在接触和学习一篇课文前,学生应当从课文题目中挖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与归纳,并在阅读中判定哪些属于重要信息,哪些属于非重要信息。
以《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当这一题目出现在面前,学生不要急于阅读课文内容,而要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来确定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题目中的“中华”指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崛起”则说明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我们的祖国曾饱受欺凌,而“读书”则是说明某一个人或者一群人通过读书来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通过对题目文字的分割,可以将每一组分割内容所表达的寓意提炼出来。如果将这些信息融合在一起,整篇课文的主旨思想更加清晰。带着这些信息去阅读课文内容,整个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比如,少年周恩来在看到旧中国人民饱受外国人欺凌的场面以后,内心深处便立下了发愤读书、改变国之命运的誓言,而这一誓言在一次语文课上被转化成为掷地有声的语言,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与少年周恩来的理想相比,其他学生的理想变得暗淡无光,这也充分说明周总理在少年时代就已经将改变民族命运、救人民大众于水火的远大抱负扎根在心间,并且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在课文题目引导下,学生可以将题目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串联起来,然后逐句、逐段、逐层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这样,既可以快速确定课文主旨思想,也可以简化烦琐的阅读理解流程。
由此可以看出,循着课文题目去理解课文内容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捷径。在过去,在阅读和学习一篇课文时,多数学生喜欢跳过题目,直接去阅读正文内容。但是,在阅读中,学生会发现,这种直入式的阅读方法等同于“盲人摸象”,对每一个段落所阐述的内容常常产生模糊印象,并且很难确定这些文字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而利用题目导读的方法不仅可以规避这一问题,也能够凸显阅读效果。尤其在阅读篇幅较长、文字生涩、结构紧密的课文时,如果学生能够从课文题目着手,通过对题目的分析、解读来阅读课文内容,一方面可以准确快速确定课文主线,节省大量阅读与分析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快速领会作者创作初衷,并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核心思想产生深刻印象。因此,在实践课堂时,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不要忽略课文题目的重要性。在阅读课文内容之前,应当紧紧围绕课文题目做好充分的事前准备工作。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在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并始终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及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与心理动态。在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阅读氛围的同时,为语文素养的快速养成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