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利(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乌云镇中心校 15321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从生活情境当中发现问题,将其转化为活动主题,并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自行设计与制作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型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双手与大脑的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完成各项任务,这不仅是对学生意志力的考验与历练,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应以现实生活为主题,从中选取适合于小学生的活动题材,加工处理来布置活动项目。在确定活动内容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趣味性原则,确保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乐趣。活动内容稍显呆板,简单的肢体动作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导致活动效果不佳。第二,启发性原则,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活学生的大脑思维,锻炼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第三,教育性原则,活动项目应充分展现教育意义,启迪心灵,陶冶情操,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新颖的活动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富有情趣、激情和感染力的活动平台,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
例如,“感恩父母”主题活动,教师设计一个“诗歌朗诵活动”。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转化为优美的文字,并通过朗诵方式献给父母。例如,有的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创作了一首现代诗:“有一个词语最暖心,有一声呼唤最动听,有两个人最要感谢,有两个人最应感恩,那就是——我的父母。妈妈额头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献给了我;爸爸的手上磨出老茧,他把温暖的阳光给了我;妈妈的眼睛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爸爸的腰弯了,他却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将真情实感融入其中。这种发自内心的表演方式既打动其他学生、教师,也让学生的父母感动落泪。类似的实践活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方面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通过基于现实生活的灵活取材方式,活动内容更充实,整个活动过程也更具教育意义。学生对每个场景、人物都不陌生,更容易进入活动角色。这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对现实生活场景进行诠释与演绎时,学生能够抒发真情实感,与真实生活场景引发情感共鸣。在真心与真情共同作用下,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也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活动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实践活动课堂氛围更活跃,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获得更多真情实感。
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增强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在制订活动方案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实践活动的意义与作用,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人适应能力,合理安排和布置活动内容。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超越教室和学校的空间限制,教师可以遵循“走出去”的原则,给学生布置一些能够独立完成的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公益与慈善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开展公益活动时,教师应灵活掌握活动方向,若任务过于艰巨,或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来完成,会影响活动效果,甚至使学生的信心受挫。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在考虑活动教育意义的同时,应适当降低活动难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以“塑造良好的市容市貌”主题活动为例。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城市的马路、公园、广场与车站等公共场所,让学生观看环卫工人与清洁工人的劳动场面。学生在教师的辅助指导下迅速进入活动角色。在开展公益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和督促学生在安全的地带活动,并规定学生不得违反公共场所的管理制度。例如,在“捡拾垃圾、废纸、烟头”的活动中,学生应做好自我防护,戴上塑料手套,拿好清洁工具,模仿环卫工人与清洁工人的劳动场景进行活动。为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调动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活动规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竞赛,哪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捡拾垃圾数量最多,即成为优胜小组,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这种激励式的方法既可以加快垃圾清扫进度,也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学生在活动中既能亲身感受环卫工人与清洁工人的辛苦,又能磨炼意志力。在小学阶段,公益类活动已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根据小学生的适应能力,教师可以制订两套公益活动方案。一套方案难度较小,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如清扫垃圾、给树木浇水、公益宣传等。另一套方案难度较大,适合中高年级学生,如探望孤寡老人、慰问留守儿童、法制宣传等。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教师可以提前指导,让学生掌握活动要领和具体流程,以体现公益活动的育人价值。
手工活动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业余生活,激发参与兴趣。在实践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手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为突出手工活动的启发性、教育性、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学生的个人意见与建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和特长确定活动内容。因此,活动的教育意义与育人价值将更加凸显。
例如,针对教材中关于“生活中的标志”的单元内容,教师可以开展“设计生活中的标志”的手工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城市街道,观察最常见的“交通标志”,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形成设计思路。回到教室后,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手工作品。学生对各种交通标志有深刻印象,设计过程中能快速产生设计灵感。例如,学生利用白纸板、马克笔、剪刀设计“单行线”交通标志,用胶水、彩纸、剪刀设计“吊头”交通标志,甚至利用废旧纸盒设计“斑马线”交通标志。为增强学生的交通意识与责任意识,教师可以选几名学生代表解释自己设计的交通标志含义,并与其他学生分享设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