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谦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目前国家政策大力呼吁培育“工匠精神”,体现出国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专业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在该背景下,高职会展专业也需要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的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动力的关键。在会展专业教育中,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能充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工匠精神”[2],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在职业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因此,教师队伍建设需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同时注重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具备高度专业化、技能化的人才,为会展行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高职会展专业“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的多样性和专业背景上。
首先,师资队伍缺乏多样性。多样性体现在教师的学历、工作经验、行业背景等方面。然而,在现实中,某些高职会展专业的师资队伍过于单一,教师的教育背景类似,缺乏不同领域的经验和视角。这种师资结构的单一性可能导致教学内容狭隘,难以满足学生对多元化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此外,教师之间缺乏互补和交流,无法获得来自不同领域的启发和借鉴,影响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其次,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存在问题。会展行业本身广泛涉及市场营销、活动策划、设计艺术等多个领域,对教师的专业背景要求较高。然而,一些高职会展专业的师资队伍中,教师的专业背景偏窄,无法覆盖行业的各个方面。这可能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要求相脱节,学生无法系统地获取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此外,缺乏专业背景广度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遇到困难,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首先,现有师资培训机制可能缺乏有效的规划和持续性计划。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需要不断提升,因为行业发展和教育改革都是动态变化的。然而,一些高职会展专业的师资培训过于零散和临时化,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教师往往没有明确的培训路径和计划,无法跟上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这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难以更新,影响了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其次,师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会展行业本身涉及市场营销、活动策划、设计艺术等多个领域,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然而,一些师资培训可能过于泛化,没有针对高职会展专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量身定制。教师可能无法获取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培训内容,无法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影响了培训的实效性。
最后,师资培训的资源有限。高职院校通常面临有限的培训预算和资源,无法满足全体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的数量有限,无法为每个教师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这导致一些教师无法获得系统性的专业培训和进修机会,限制了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双师型”会展专业教师要满足四点基本要求,即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较高的教学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3]。“双师型”会展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与足够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目前,教师的实践通道并不畅通,且常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双师型”会展专业教师的培养需要充分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要走进校外企业。如此,教师的理论知识才能在社会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并进一步优化发展,其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得到不断完善。
企业主要应对的是生存问题,谋求的是经济利益,对教师培训通常并不关心,很难主动为高职院校提供一些就业实践的岗位,不愿和高职院校联手合作。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校企联合培训的政策,但并未落到实处,企业参与校企联合的积极性并不高,校外实训基地看似逐年增多,但会展专业教师的实践培养体系却仍停留在书本上、理论上,并没有在实践活动中落到实处。此外,教师也并未主动到企业挂职、参与顶岗锻炼,长此以往,会展专业的发展只会停滞。教师缺乏实践锻炼也将导致学校教学质量的下降,无法提高学生的会展策划设计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专业能力难以提升,影响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目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会展行业对于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打造“双师型”教师结构化团队,以培养更多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会展人才。为了实现该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大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着力引进会展相关领域的高质量人才和能工巧匠等,补充教师队伍,优化师资结构。同时,把“工匠精神”和教师培养相结合,将“工匠名师”“技能大师”作为团队引领,强调跨界融合,全力打造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教师团队。
首先,多元化招聘对于优化师资结构至关重要。引入来自不同领域和专业背景的教师能够带来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视野。在招聘过程中,学校可以将目光放在具有市场营销、活动策划、设计艺术等相关背景的候选人身上,以确保师资队伍的多样性和专业广度。这样一来,教师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形成优势互补的团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
“双师型”教师强调理论知识教学与专业实践教育双管齐下,高职院校需要注重提升会展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持续推动会展专业教学研创,提升会展专业教育综合能力,并在这一过程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核。
其次,建立教师评估机制是提高师资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成果,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供培训和改进措施。评估结果也可作为招聘、聘用和晋升教师的依据,激励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和发展。
完善“双师型”教师师资培养体系,需要关注培养路径的明确性、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个性化,以及培养机制的创新性。通过改进这些方面,可以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优质的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高职院校要为教师培训创造机会,探索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渠道和培训方式,为教师提供多样的学习培训项目,增加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从各方面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工匠精神”融入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为“双师型”师资培养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首先,需要明确培养路径,建立起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该体系应包括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培养计划,例如,初任教师培训、中级教师成长和高级教师进修等计划。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培训内容和评估标准应该明确,并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挂钩。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有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逐步完善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其次,培训内容应具有实用性和个性化。师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会展行业的特点,突出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培养。培训计划应该涵盖会展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市场营销策略、活动策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针对每个教师的专业背景,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以满足其特定领域的发展需求。这样可以确保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真正提升教师在会展领域的专业水平。
最后,需要创新培养机制,使教师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反思,并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以问题驱动的教学研究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通过让教师参与真实案例分析和团队项目,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保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至关重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行业交流活动,并搭建互动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
建设“双师型”会展专业教师队伍需要良好的社会实践的平台,让教师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之中,在服务社会与企业的过程中,打磨专业技能,锻炼实践能力。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在构建“双师型”会展专业教师队伍中的显著优势。搭建共享平台,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采用校企双方互聘制度,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合作育人的新型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的过程中,会展专业教师与行业紧密联系,切实感知“工匠精神”,并将其传承发扬。
为提升会展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除了在校内加强培训、建立校内会展实训室、多开设实践性课程、采购会展相关专业设备外,学校还应该充分创造条件,持续推动与社会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双方形成“互利共赢”的友好局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与实践岗位,学校也为企业精英提供兼职教师的岗位,使其担任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在这种良性互动中推动会展专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进程[4]。可以采用时间轴践学,指会展专业教师通过在企业中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学习,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例如挂职锻炼。另外也可进行项目轴践学,指教师积极参加、充分融入企业相关会展活动的设计策划、运营实施、统筹评估等全流程,从而深入了解企业会展活动的运营操作模式,把握会展的管理服务技能,又通过合作、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会展策划等相应技能。
高职院校以会展企业为抓手,为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由地方会展协会牵头,每月定期举办会展行业理论与实践交流会,邀请会展专业教师和会展企业家参会分享经验心得;还可以聘请会展行业优秀企业家担任高职院校客座教授,定时举办行业讲座,为校内教师分享会展行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动态;邀请会展专业优秀校友任职业实践导师,与专业教师合作,为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合作技能竞赛提供指导建议。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充分融会贯通,提升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持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为大力推进高质量“双师型”会展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增添助力。
综上,随着目前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成为发展必备要素,要求高职院校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优化会展专业“双师型”教师师资结构、完善“双师型”教师师资培养体系、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总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既需要高等教育部门、企业的共同努力推进,也需要高职院校自身的深入探索、不断完善。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大量需求的时代特点,迈上更高层次,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