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成才,袁静雪
2021 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这为推进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印发的《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23〕5 号)指出,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有机组成,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进行 “一主两翼” 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的题中之义。 “一主两翼” 实践教学模式的 “一主” 是指基于新时代发展需要、思政课教学的 “主题式” 实践教学; “一翼” 是指打破思政课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时空界限,组织与学生社会实践融合的 “综合式” 实践教学,实现思政教育过程贯通性;另 “一翼” 是指与学生专业发展相结合的 “嵌入式” 实践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目前,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设置及在相关教师统筹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首先,部分高校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规范的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并未设置相对明确的有关实践教学的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相关的课程内容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自主增加相关实践教学活动,这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统一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计划和实施细节,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和不统一性。另一方面,由于实践教学内容的不统一性导致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一部分高校存在只是根据教育部对于思政课的相关课程要求组织实践教学,但未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学生的现实需要去设计有针对性、实践性的教学规划,导致实践育人效果不佳。大学思政课教学整体上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常常会牵扯到多个学科以及多个学科的教师,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教师之间不能及时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实践教学的效果产生了影响。
部分应用型高校允许思政课教师自主分配实践教学时间,这使其教学活动安排更加灵活,从而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时较少、实习范围较窄等。一方面,由于思政课程自身有着较重的理论教学任务,使得思政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在学时划分上存在着比例不合理的问题,从而造成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不充足。但是,如果在固定的课时条件下,想要组织大规模的长期实践教学活动势必要占用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时间,而这是难以实现的。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很多高校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尽管利用课余时间可以使得相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得到统一安排,但是课余时间组织实践教学的教师指导方面仍然存在困难。教师主要以阶段性指导为主,能做到全程跟踪指导的并不多,因此,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之间的时间不协调性弱化了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
健全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撑。而经费保障是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但部分应用型高校还存在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效果不佳问题。目前,有些高校所进行的实践教学,包括了一些可以在教室里或学校里进行的实践活动,比如影视赏析、模拟教学、听讲座报告以及辩论赛等等,这些实践活动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资金。但是,如果高校想要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活动,就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因此,一些高校在经费投入管理上的缺失直接造成了此类投入与实践活动实施数量不匹配的现象。其次,部分高校因经费不足,导致未能充分结合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学生状况和育人目标去进行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建设,由于缺乏一批稳定可靠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使得实践活动的持续、高效开展受到了一定制约。
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是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现阶段部分应用型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评价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体系。首先,教学活动的评价应该由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共同参与完成,目前实践教学活动只是由教师单方面评价,而作为实践活动统筹的学校和直接参与者学生都未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这导致了实践教学评价结果的不科学。其次,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理论知识外化于行的过程。由于实践教学过程本身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这就要求实践教学的考核要具有综合性,但是目前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的考核往往简化为实践论文、实践调研报告等,这难免会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活动未能进行深入调研,严重影响实践育人的成效。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体系,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情况,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2019 年3 月18 日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这就要求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要突出思政课教学实践育人作用,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应用型高校思政课 “一主两翼” 实践教学新模式,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践育人质量和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思政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不重视、适不适应、做得好不好。”[3]为推动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提供了根本遵循。应用型高校作为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平台,不仅要将思政课知识引入学生头脑,做到理论自信,更要让学生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真正做到信仰自信。因此,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浪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出思政课 “主题式” 实践教学品牌,打破思政课课程间的界限,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衔接,整合全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以 “家国情怀” 为主线,将 “四史” 教育融入整个实践教学中,通过实践教学问题链的调查、研究,丰富、深化、升华思政课的内容。统筹思政课课程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具体形式,打造具特色、有梯度的实践教学体系,每学期形成相应的特色实践教学成果。在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程中围绕 “家文化” 开展 “一封家书” 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对青少年进行家庭、家教、家风教育,有效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乐于提笔写家书,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特色的实践活动,如 “拯救家书” “普及家书” 等,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中关注 “信仰” 开展 “品读经典” 、 “走近马克思主义者” 等实践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了一个遵循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以家国情怀为主线,将 “四史” 教育融入整个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增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将 “强化社会实践育人” 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工作任务。应用型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因此组织与学生社会实践相融合的 “综合式” 实践教学,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使新时代大学生能够在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中,感悟到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加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曾引导大学生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4]因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要让他们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使得他们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还可以提升相应的理性思考和实践能力,从而正确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之变,并学会思考和回答时代之问。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们去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研以及社区服务等开展实践。比如,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中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重走长征路、走近英雄人物等实践活动;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中围绕赴养老院、福利院等开展学雷锋、送温暖活动,通过走访革命老区、老革命家、老党员等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课程中围绕工匠精神、东北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一方面,这些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社会观察、社会活动等综合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另一方面将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使得学生在接触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教育,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深化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生的育人效果。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思政课堂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行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得有所用,实现育人效果的显著提升。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理论也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5]大学生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现实中去。所以实践教学要设计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 “嵌入式” 教学环节,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时代对于他们的需要和他们现在所学对于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调动起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认同感和主体参与意识,所以要将思政课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渗入学生专业学习、培训和实习中,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应然。一方面,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学生所学专业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学生相关专业特色发挥其优势,将其融入校内外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全过程,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新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实现思政课实践活动与专业课实践项目同向同行。将思政课教学重难点、热疑点问题融入相关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活动中,可以将实习实训实践与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成果结合起来。例如,将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成果同学科竞赛、评奖评优评先、创新创业等建设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各类实践活动的统一化建设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强调,要创新方式,拓展途径,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更多机会和舞台。[5]所以,学校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建设之后,学生将会有一个综合发展的平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在指导教师的主导下,将与专业相关的生产劳动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加深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将 “思政课程” 与 “课程思政” 进行有机融合,在强调实践的主体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引导和渗透效应,真正实现其功能。
学校层面要突破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的局限,用 “大思政” 理念推进思政课 “一主两翼” 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位;学院层面要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和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师层面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育人质量与实效。
课程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充足的课时,无论是在理论课堂还是实践课堂中,课时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只有在实践活动的有效时长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才能确保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实践活动并取得显著的育人成效。2022 年7 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在《全面推进 “大思政课” 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 号)中指出, “高校要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坚决避免实践教学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 因此高校应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对时长和占比作一个明确具体的规定。一方面,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思政课程是由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大部分组成,对于二者之间的比例应该根据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行提前考虑。针对此数据的规定,首要考虑的是具体的教学任务分配,其次则应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制定。由于各所学校在学期长度、专业设置上都有差别,并且实践活动牵涉甚广,社会合作单位没有义务随时随地配合,因此学校要合理安排时间,结合具体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另一方面,每个参与实践教学的个体都有对自己的规划,学生们有自己的专业学习计划,教师也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对合作单位来说,他们也需要根据单位的情况和其工作的情况来配合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所以,想要确保实践教学时间充裕,最优选择是寒、暑假期,其次则是重大节日假期时间。假期时间,学生和老师都比较自由,学生和老师可以全过程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例如 “三下乡” 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等,从而使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得到更充分开展,达到育人效果。
教育经费是应用型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为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必须要有充足的经费。首先,应当综合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对教学需求有更加明确的把握,将与实践相关的教学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为实践教学设立专项经费,以确保相关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合作办学和教学赞助等多种方式有效筹集资金,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和先进技术,以确保与实践教学相关的活动更加顺畅地进行,从而保障思政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其次,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统筹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机制,全面构建教育经费使用的科学化管理体系。再次,学校可以为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化支撑,创建出一个优质网络实践平台,这有助于发挥好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方育人资源的协同效应。统筹建设好教育经费的管理有助于应用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应用型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实践教学得以规范发展的前提和先导是必须具备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6]在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时,必须有实践基地作为支撑,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使实践工作更趋合理、更趋规范化,应根据实践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教育基地的选择与建设。首先,每个高校都要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保证教学活动符合规定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稳定、规范、设施完善、形式多样的教学基地。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好的学习场所,可以将当地的特色融入各项教学活动中,并利用相关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建设更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其次,各个应用型大学不仅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资源、企事业单位的作用,还要在培养有关人才的时候,本着互利共赢、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切实减轻有关单位的压力,让学生既能获得锻炼,又能促进企业发展。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采取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公司的有关业务活动中去,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公司所提供的有关平台上提升自身的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系统的建立关系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期发展。2020 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这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方向指引。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想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应当从实践教学指导过程方案、考核评价体系、反馈机制等多方面架构,让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有方可依。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考核评价的主体对象和理念,强调在实践教学中学校统筹的地位、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重点考察指导者的业务能力和参与学生的表现状况和态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的效果。其次,明确考核评价的内容,按照思政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大学生在社区实践基地、爱国教育基地等,通过实地体验、亲身感受,更好地认识国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以便促进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最后,要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不单单是对思政课指导教师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课时完成情况的评价,还要看指导教师是否将学生思想问题同教育引导学生相结合,是否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外化为相应的行为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育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才能有效地提升教育实践育人的质量和效果。
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在应用型大学中,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质量。相比于思政课堂上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算是新生事物,因此很多思政课教师担心自己的认识和能力不足,从而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对此,相关指导教师应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学习能力与指导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是要坚定教学自信。增强对自身职业价值的认同与自信,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自信,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 “只有教师拥有自信,才能将自信传递给学生。”[8]思政课教师应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 “三观” ,为人师表要以自信的态度感染和教育学生。二是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能力。新时代要想发挥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思政课教师应当转变原有传统观念,增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的关注和投入,树立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同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应该是以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为前提,以育人为落脚点。对于实践教学,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获得为人为事为学的道理,在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上,应选取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有关的实践活动,选择可以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 “站起来” 到 “富起来” 再到 “强起来” 的伟大飞跃的相关典型进行社会实践调研,进而强化思政课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为助力教育强国战略和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培育出一批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