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师院校培育 “四有” 好老师的实践路径探究
——以通化师范学院 “映山红” 支教实习为例

2023-11-07 04:04:56梅丽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仁爱之心映山红四有

梅丽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创造性地提出 “四个引路人” “四个相统一” “四有好老师” 等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师职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系统解答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指出要引导广大教师争做 “四有” 好老师。2022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29,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证。可见,培育 “四有” 好老师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支撑意义。

一、 “四有” 好老师的具体内涵

2014 年9 月9 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2]“四有” 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四有” 好老师的重要论述是对 “四有” 公民的时代升华,从教师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品行四个维度规范了教师的职业内涵,是 “四有” 公民在教师职业角色上的具体化,为师范院校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指明了方向。

(一)有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作人生的 “第一粒扣子” ,教师的理想信念更关系着时代新人的培养方向。理想是人们根据现实构成的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是人们根据自己价值观和奋斗方向设定的可实现的目标,在人们奋斗中起导航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持续专注,增强自律,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念是人们为实现理想在具体行为实践中坚定不移的持续状态,包括行为态度和行为自信,可以促使人们的行为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它体现为许身为党、笃行终身的执着精神;敢于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坚持真理、服从真理的实事求是精神;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为民精神;克己奉公、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是教师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指引教师人生前进的光明灯塔。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坚定政治素养、注重职业修养,成为全心全意锤炼学生品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奉献祖国的领路人。

(二)有道德情操

教书育人,师德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既是学问之师,也是品行之师。 “有道德情操” 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对于 “传道” 者的新时代人民教师,这里的 “道” 包括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被尊称为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承担着塑造学生灵魂品格的重要使命,这决定了教师职业所具备的道德素养以及公众对这一职业的道德期待要远高于其他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着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高师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则决定着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未来状况。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教师的道德情操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

(三)有扎实学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 “知识” 是人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认识的总和,包含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客观性描述和人们在实践中掌握的技能。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即教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有扎实的学识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首先,一名专业型教师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要有厚实的学科文化,要有专业的学科素养,要有良好的学科意识。其次,教师不仅要持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论、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还要不断多渠道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结构,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善于研究和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才能较好完成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任务。最后,教师既应该是理论丰富的知识型专家,也应该是精湛的实践家。新时代的教师要给学生 “一碗水” ,自己只有 “一桶水” 或者 “一潭水” 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成为一条源源不断、川流不息的 “江河” ,时时注入 “源头活水”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

(四)有仁爱之心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2]可以说,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一个心中有爱的老师足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一生。 “有仁爱之心” 的职业品行标准,是成为好老师的品质底色。 “仁者爱人”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就在《孟子·离娄章句下》中提倡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与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没有爱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始终坚持热爱孩子、关心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通过教育都能够向好的方向转变。教师有仁爱之心,就要真切把握 “仁爱之心” 的时代内涵,要了解学生,科学认识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要平等对待学生,包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

二、培育 “四有” 好老师的重要意义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方面承载着传播知识、思想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塑造灵魂和生命的时代重任。兴国必先强师,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四有” 好老师的论述,为新时代教师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 “四有” 好老师能够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长期的过程,传道者必须心中有道,立德者必须先立己德。 “四有” 好老师标准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教师培养环节的具体呈现,对促进教师职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教师科学全面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 “四有” 好老师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形成以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的社会大德;弘扬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仁爱之心,充分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和与时代风貌相统一的社会公德;锻造严于律己、真诚对待学生、慎独慎微的个人私德。另一方面, “四有” 好老师的培育可以提升教师专业化建设水平,进而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开展。教师所授之道除了理想道德之道,还包括专业技能之道。智能时代的到来,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随之增强, “四有” 好老师培育教师广博的扎实学识,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更能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信,在面对知识源越来越丰富的学生时,不至于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现象的出现。 “师德” 和 “师能” 获得全面发展的教师,自身的职业内涵获得丰富提升,个人的人格发展更加完整,在传道授业的育人过程中完成人生发展的飞跃。

(二)培育 “四有” 好老师能够保障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有仁爱之心的 “师爱” 是师德师风的灵魂所在。目前学校教育存在很多师生关系的 “亚健康” 状态便源于教师的 “仁爱之心” 不足。 “四有” 好老师在涵养 “师爱” 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潜能的挖掘和良性师生关系的建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得以有效完成。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要落实到 “人” 的培养上,教师的仁爱之心要表现在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只有如此,才能完成塑造人、教育人的使命。另外,教师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是一种不计经济利益的情感灌注。育人是师生关系的内容所在, “四有” 好老师能够更深刻理解并践行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政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生个人具体情况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扎实基础。

(三)培育 “四有” 好老师能够推动社会教育环境优化

研究社会、回馈社会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归宿,也是 “四有” 好老师培育的社会价值所在。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践行还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培养,都是对社会发展的有力促进。无论是健康师生关系的建立还是扎实专业技能的锻造,都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形成助力。通过推进 “四有” 好老师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将国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合作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推进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目标实现,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良性教育互动的实现,会促进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快速形成。

三、培育 “四有” 好老师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地方高师院校培育 “四有” 好老师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教师教育新模式,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通化师范学院是一所有着60余年办学历史的师范院校,是吉林省东南部唯一一所省属本科师范院校,是长白山区中小学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多年来,通化师范学院围绕 “综合性、应用型教师教育为主” ,持续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积极发挥师范教育优势,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面向长白山基础教育的 “映山红” 师范生支教实习作为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载体,在多年支教实习的实践中孕育了 “映山红精神” ,为长白山区基础教育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凝练出一条培育 “四有” 好老师的实践路径。

(一)以榜样引领坚定职业信念

“有理想信念” 属于 “四有” 好老师培养的职业信念维度,是其他维度的思想基础。伦理学中, “信念伦理” 是指行动者依据其认定的价值信念展开行动的行为准则[3]411,与 “责任伦理” 相对,作为精神内驱力量,是基于价值合理而产生的价值认定逻辑。坚定的理想信念产生于对真理的坚信和认同,是一种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稳定的主观精神状态。在人的精神体系中,理想信念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是统率人的意识和行为的精神支柱[4]。从培育 “四有” 好老师的视角看, “有理想信念” 的典型表现形式在于,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坚定地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理想,有对教书育人事业的执着追求,不是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毕生所爱并愿为之奋斗一生的光辉事业。

通化师范学院 “映山红” 团队在支教实习中通过树立榜样,引领师范生认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出一条培养 “有理想信念” 的未来教师的实践路径。以往,我们在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时,往往只注重理论教育,侧重从理论上论证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而忽视了实践锻炼。而对于教师职业的理想信念培养而言,更重要的应该是在受教育者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中进行,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实践中强化。其中,身边的楷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 “榜样引领” 作用。 “映山红” 支教实习通过带领大学生深入乡村基层,了解乡村振兴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性,体会乡村教师为国家教育事业躬行不怠的道德情操,形成了 “欣赏——内化——践行” 的理想信念培养模式。学生不仅愿意投身长白山区的基础教育事业,更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教师职业道德相结合,锻造了自身的职业信念。

首先,欣赏榜样,领悟理想信念。在 “映山红” 支教实习中,师范生接触到许多为山区教育事业倾注心血的学校领导和为培育农村孩子坚守岗位、呕心沥血的乡村教师。在与这些人真诚交往、坦诚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感悟到理想真实且伟大的意义,领会到只有自身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才能把正确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学生,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效仿榜样,明确理想信念。正确的理想信念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也是人民教师的魂魄之钙,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并应得到及时、足量补充的心灵之钙。在广大师范生心中,榜样就是 “指路明灯” ,通过效仿榜样,学生们不断学习、调整,从而逐渐明确、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最后,学习榜样,践行理想信念。通过不断欣赏、学习支教过程中接触到的身边的楷模,榜样的精神力量内化于心,逐渐转化为学生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最终实现外化于行。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砥志研思的根本遵循和在未来教师岗位上履职尽责的核心保障。

通过 “映山红” 支教实习的榜样引领,通化师范学院的大学生教师职业信念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褒奖的心中有 “道” 的 “传道者” ,为长白山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丰实的人才基础。

(二)以实践磨炼陶冶职业道德

黑格尔认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义务这样一种意识。[5]157教师只有在职业道德上严于律己,才能捍卫职业尊严,才能树立职业形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新时代培养 “有道德情操” 的好老师客观上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实践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6]的总要求;主观上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将师德师风培养作为自己的职业终身必修课,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把师德师风内化为价值信念和行为品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完成教师自身职业道德锤炼的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力量,实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

师范生在校学习时是教师职业道德实践的客体,将来要成为人民教师,完成由职业道德客体向主体的转变,因而其职业道德的学习与养成环节尤为重要。通化师范学院 “映山红” 支教实习为在校师范生提供了教师职业的实践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在道德培养关系方面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即学生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参与支教活动为师范生由学习生涯向职业生涯转化提供了锻炼机会,更为其对 “有道德情操” 的好老师的认知提供了 “施” 与 “受” 相统一的全景展示。 “有道德情操” 不仅要求在认知上明理,更要求在情感上动容,在意志上坚韧,在行为上不拔。这就需要师范生在实践中加以磨炼, “映山红” 支教实习为师范生提供了这样一个磨炼的机会。通过 “映山红” 支教实习,师范生严格要求自己,严守政治规矩,恪守职业道德,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坚守教育初心,自觉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天职和责任,以 “四有” 好老师标准为新目标,做好站位,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锤炼了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道德情操;在管理班级实践中陶冶了严于律己、善以待人的道德情操;在生活交往实践中磨砺了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道德情操。整个教学过程中,师范生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爱岗敬业,课前认真备课,课中声情并茂,课下真诚交流,做到以德施德、以德立身、立德树人。

通化师范学院 “映山红” 支教实习为师范生职业道德培养提供了一个操作性强、实效性好的现实路径,在实践中磨炼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丰富了 “映山红精神” 的内涵,同时也使师范生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教师的职业要求,引导师范生带头做社会道德风尚的践行者,破解了传统道德教育流于说教的教学困境。

(三)以平台助力强化职业素养

陶行知要求: “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7]65要达到 “有扎实学识” 的好老师的专业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知识获取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方面,我们要向书本学。对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责无旁贷地吸收和传承,在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更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最新理论成果,更新专业知识架构,守正创新,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时代理念。另一方面,我们要向实践学。书本的理论知识是否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出哪些调整,需要学习者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和发展专业知识。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8]284

通化师范学院大学生顶岗支教指导中心为未来的教师队伍职业素养在实践中提升提供了平台。实习之前,师范生从书本、课堂上学习了讲课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师必备的基础理论,也在训练中获得了一定的能力,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还不足以使学生走上讲台后马上得心应手,离成为一名好老师还有一定的差距。要把知识、能力转化为本领必须通过实践。通过大学生顶岗支教指导中心这一平台,通化师范学院的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得到充分强化,主要包括:首先,通过支教对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查漏补缺。师范生在学校学习到的各种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通过 “映山红” 支教实习,学生走上讲台在教学实践中重新梳理自身知识结构,检验自身知识掌握程度,便于对薄弱环节进行必要学习补充,做到查漏补缺,确保教师授课工作得心应手。其次,通过支教实习培养学生从教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师范生课堂所学从教知识与技能需要通过支教实践活动进行展示,也需要通过支教实践进行不断强化。最后,通过支教活动培养学生温故知新、精益求精的精神。记忆曲线理论说明人不可能将所学知识一次牢记,做到一劳永逸。知识的记忆需要规律性复习。支教实践要求师范生在工作中综合运用课堂所学及实践所获,这对于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养成具有积极作用。这些在支教实习学生的真挚感悟中得到了有力证明。

“映山红” 支教实习不断强化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在实践中升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了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缺点与不足,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培养 “有扎实学识” 的好老师提供了现实的路径。

(四)以真情浸润滋养职业品行

教师的仁爱之心,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包容和关怀。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深入理解学生的需要,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真诚包容学生的缺点,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平等关怀每一个学生。简言之,没有仁爱之心,就不能与学生心灵相通,就无法成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仁爱之心的职业品行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无法通过说教进行培养,只有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才能完成情感的升华,形成博大的爱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在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青年的价值观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之下极易产生摇摆和动荡,有 “仁爱之心” 的好老师 “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9]

通化师范学院 “映山红” 支教实习为培养师范生仁爱之心、滋养职业品行提供了机遇和基本环境条件。 “映山红” 支教实习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由学校主管教学校长牵头,大学生顶岗支教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各相关学院具体落实,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了全员协同育人合力,保障支教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建立驻县教师管理团队,代表学校对所驻县(市)的支教实习生实施统一管理,协调解决实习生在教学、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近一个学期的 “映山红” 支教实习为师范生创造了许多与他人相处的机会,包括实习学校教师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本校的实习指导教师、同学,最重要的还有实习学校的学生,为滋养师范生仁爱之心提供了重要环境条件。在支教实习结束后,几乎所有同学都在总结中谈到了仁爱之心的培养与历练。 “映山红” 支教实习对于师范生职业品行的滋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关心关爱师范生,营造爱的氛围,让其感受爱。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个体,不是工厂批量生产的冰冷机器。爱是相互的,只有学校、社会全方位关心爱护师范生,才能使其感受到这份温暖。为此,通化师范学院汇聚各方力量,从学生点滴入手,成立校院二级支教实习教师管理团队,对每一位师范生在保险、交通、吃住、授课指导、学习、情感交流等多方面给予体贴入微的关怀,确保每一位师范生支教实习期间安心工作学习,无后顾之忧。其次,实践中推动感恩教育,让师范生自觉传递爱。不断发掘支教过程中具有仁爱之心的典型模范,积极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更多的师范生受到感染、从中受益;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让师范生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家庭,在师范生内心深处种下感恩的种子,并不断施肥浇灌,促其发芽、长大。最后,通过支教实习,让师范生将爱的种子传递到实习学校的学生中,让爱唤醒爱,让爱传递爱。

在 “映山红” 支教实习过程中,真心真情的融洽相处,更具包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情感体验,使大学生情感世界超越了以往的学校和家庭,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稳定状态。师者的仁爱之心也在支教计划中不断科学健康地成长,为师范生教师职业品行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重要路径。

四、结语

教师队伍建设关乎国家兴衰成败, “四有” 好老师培育关乎祖国未来。通化师范学院 “映山红” 支教实习从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品行四个维度为培育 “四有” 好老师提供了实践路径。四个维度相互协同,形成整体性建构,其效果得到了实践的论证和检验。 “四有” 好老师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地方高师院校要以 “四有” 好老师标准为遵循,不断探索其时代内涵,为教育强国建设培育更多更好的 “四有” 好老师。

猜你喜欢
仁爱之心映山红四有
再唱映山红
心声歌刊(2023年5期)2023-10-10 13:31:32
映山红又红
心声歌刊(2023年3期)2023-07-16 02:11:50
这里年年映山红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2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文登开遍“映山红”
金桥(2018年10期)2018-10-09 07:27:40
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
努力争做当代“四有”好英语老师
卷宗(2016年11期)2017-03-24 16:54:12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党员生活(2016年12期)2016-12-22 14:08:08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
中华家教(2016年12期)2016-12-13 17: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