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龙
“青年强,则国家强”[1]58,青年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希望的实现靠教育,教育的落脚在课堂,课堂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主战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7年,全国各高校以 “课程思政” 为目标全面推进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要把课程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的高度来认识。2019年,时任教育部要求进一步推动 “课程思政” 建设,积极构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建设并于2020 年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 “课程思政” 建设。所谓课程思政, “就是通过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来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3]。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还饱含深刻的思想性,蕴藏着丰富的立德树人资源。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书法课程的隐性立德属性鲜明,可以把抽象的思政教育目标通过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寓德育于美育,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近年来,书法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广受重视,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育人功能的挖掘常被疏忽,课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没能体现。基于此,发掘书法课程人文底蕴和德育内涵,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体系, “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4]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自古以来中国汉字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与文学、哲学有机联系在一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设书法课程,除了将课程专业技法教予学生,更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传授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自觉传承中国文化的担当意识、强烈的爱国情怀及民族荣誉感。
书法艺术蕴含着丰富的 “树人” 元素。书法艺术是一门与文学、哲学、史学等学科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包容性极强并具有天然的、独特的育人特质,学科专业建设要求培养学生健全品格、完善人格、高尚情操等道德品质,与 “课程思政” 建设目标趋向一致。书法艺术形式多样且与特定时期的文化背景密切相连,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蕴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书法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社会人文发展历史的缩影:商代质朴的甲骨文,展现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周代典雅、庄重的金文,反映出对文化、礼仪与制度的重视与敬畏;秦国时期的小篆形体工整、均匀,透射出秦王朝的规矩与秩序性;汉代的隶书气势浑厚、茂密凝重,其中带有朴实率真之感,流露出汉王朝恢宏之势等。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曾有 “心正则笔正” 之论,现代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即从书法字体与风格中便能够看到书写者的性格与品行。众所周知,书圣王羲之和大文豪苏轼,其代表作《兰亭序》《寒食帖》既是书法作品中的经典,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由于个人的人生际遇、阅历、知识、背景等各不相同,其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作者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地域等创作出来,其艺术价值与风格面貌也各不相同。盖因这些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是在特定情境中创作而成,是书法家心性的流露和人格的真实展现。人们在学习、欣赏经典作品的同时,能够获得美的感受及心灵愉悦,能够从众多书法家经典作品的背后,如创作的动机、背景、目的等方面体会其精神的意蕴,并感受书法家处世之道与人格魅力。因此,书法课程的开设不仅仅体现美育的一面,还有人文素养教育的一面,通过书法课程的学习,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道德情操。
书法课程存在着有效的 “立德” 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把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形象生动比喻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 “立德” 也成为了高校课堂教育的最高目标。大学生通过书法课程的学习,提升书法技能、艺术表现、创作能力,同时感知书法艺术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从而形成民族的、科学的价值立场,对于促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教育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课程思政与书法课程相结合,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探究书法中的思政元素、思政文化,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个有效途径。将课程思政与书法课程结合,一起形成协同育人的共同机制,并为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书法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书法艺术的解读再现作者的品行与道德,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以 “正” 为例。首先,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汉字 “正” 的字形进行深入解读,它与人的道德品行相关。课前查找影像资料,课中通过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汉字、造字的本意及从汉字中体悟到价值内涵,并引导学生通过影像资料的观看与学习探究汉字中的历史、文化等思政元素的内涵。如,书法中的楷体。楷体也被称为正楷或正书,课堂教学中对正楷一词进行解读。正,即不偏离,刚正,可以引申到人的道德品质,即正直无私、刚正不阿等;楷,即典范、法式等。古人云: “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6]150《礼记·大学》也有这样的表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7]1;孔子云: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做人就要做个正直的人,这是书法的艺术要求,也是人的品格表现。由此可见,诸如此类关于正直、楷模、榜样的蕴涵内容有很多,这些都与人的品质、品行有关。其次,在示范习作时,应让学生体悟到正楷书写的书风特征。从汉字的结构形态、笔力的运用可以看出为人处世的原则。通过书写颜体,学生可以感悟到其厚重、端庄、宽博的特点。加之通过对颜真卿生平的深入了解,知晓其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自然对儒学有着较高的崇尚,至此中庸的儒学思想对颜体雄厚的书写风格产生极大的影响。苏轼说 “吾观颜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 。由此可知,我们在教授学生时,不是单纯教会学生临摹已有的法帖,而是要读懂、弄通、明晰字外的内涵及延伸意义。这样教授的学生不仅能写出接近于古人的书体,更能体会古人高尚的品格;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专业技能,其人文品格也会获得潜移默化的提升,与思政课程在育人效果方面达成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宗旨,理论上来说高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育人的元素,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师道的赓续。立足于时代特征与专业特点,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内涵,构建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体系是专业课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有着鲜明历史文化传承特征的书法课程在立德育人层面资源丰富,挖掘其内涵的育人元素是从事书法教学工作者的应有之义。
书法汉字中独有的神韵与风采,通过奔放洒脱的草书、俊秀飘逸的行书、端庄秀丽的楷书,古拙古雅的篆书、隶书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审美性不言而喻。对美与丑的认知划分在艺术范畴之中,对于善恶喜好的评价则引申到道德范畴里。所以,审美教育不是简单的美丑认知,而是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紧密融合。在书法课程中,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碑帖的欣赏、分析、临摹等,感悟其运笔、点画的气韵美,聚散、疏密的结构美,粗细、轻重的线条美,单字与通篇的章法美,浓、淡、干、湿的墨色美,方、圆、肥、瘦的辩证美。由此可见,通过书法课程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欣赏美及再造美,完成真、善、美的认知教育,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健全审美观,真正实现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的主旨,与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相辅相成。
书法课程传授不是简单地教授学生写好每个汉字,也不是让学生简简单单从欣赏美的角度获取知识点。书法艺术蕴藏着几千年来所积累沉淀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因此,在书法课程传授中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人文思想以及文化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讲解,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共同形成育人目标。书法教学过程中,在人文教育方面选取文化、精神内涵的经典作品与学生分享。俗语说字如其人,从书品中能够映射出人品,因而人品与书品的高度统一在很多经典作品中都能见到。在书法教学中,选取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颜真卿的爱国情怀及忠义可谓为典范。其楷书法度森严、布局工整、字形美观;行草书结构沉着、遒劲有力、点画飞扬。《祭侄文稿》《颜家碑帖》等既是经典的书法帖,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因而教学中通过视频资源让学生了解优秀经典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示范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经典作品中的精气神,从而使学生在技法实践中不由自主、由内而外对中华优秀经典作品增加敬畏意识、崇拜之心。
“立业先立德,为艺先为人” “艺术教育是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8]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的书法艺术,其自身蕴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基础上的艺术呈现,与文学、历史、哲学等紧密结合,渗透着中国文化及民族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不同时代的经典书法作品承载并记录着各时代的信息,学生通过课上课下理论知识学习、交流、讨论等过程感知历史的演变,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理念,从艺术呈现中学习个人的社会责任;学生通过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技法实践的练习,真正感受到其情感、思想、修养都可以通过文字的不同书写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追求正直向上的人格品质。不同时代的经典书法作品承载并记录着各时代的信息,学生通过课上课下理论知识学习、交流、讨论等过程感知历史的演变,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研读爱国主义诗词,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从而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技法实践中大量书写练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执着度、持久度等良好品质。与此同时,学生在技法实践学习(临摹经典作品)中,其文学修养、精神品格、审美情趣、综合素质等方面得以逐步提升。在书法创作中,书写不单是字的呈现,更重要反映的是思想、精神、情感等,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也是乐观向上积极态度的形成,对于学生的成长、身心健康起着促进的作用。 “书品即人品” 正是古今书法大师人格魅力的写照,其书法精神、品质等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典范。作为书法课程教师,其职责不仅在于 “教” 更在于 “育” ,让学生不懈探求 “内法心源,外师造化” 的书法艺术真谛,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作中选择积极向上、思想健康且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文字进行创作,将内在精神通过外化行为充分地展现出来。
书法艺术是汉字发展历程中展示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对其 “育人” 内涵的挖掘和宣讲,有利于学生在书法课程上形成坚定的民族自信。书法课程实践教学前,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艺术实践考察及文献资料查找,去鉴赏、体会经典书法作品,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还能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直观认知,养成能够合理利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书法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将传统书法艺术融入现代书法之中,尤其是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学生既要掌握传统书法形式,还要了解现代书法的状况以及未来书法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具有能将现代与古典风格灵感转变融合的创作意识与能力。如,传统书法创作课程可将传统文化中的诗、词等作为书写内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会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心中,作为授课教师应把握尺度,引领学生走近传统、感受历史。积极鼓励学生书法创作时选择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并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书写内容,与此同时还应着眼当下、立足现实,创作书写出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书法艺术作品。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目前仍存在着很多不足,如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论把握不够充分准确,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间的逻辑关系,直接将书法课程上成思政课;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技法表现力进行教学,对于该课程育人的教学目标以敷衍的形式对待;教师教学中未对课程育人资源进行深挖,无法把握书法课程的育人精髓。只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书法课程中,通过课程改革,有的放矢地将课程思政理论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才能有效达到育人目的。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于高校而言,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育人不仅在于技能培养,更需注重德育培养。课程思政的建设脱离不了课堂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方式,有效地将育人内容、元素等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解决 “如何学,怎么学” 等问题。为了达到育人目标,关键在于授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方法及手段,只有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才能使书法课程教学效果达到育人为本的目的。
《礼记·大学》有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公民的道德修养。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德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办不好学。”[9]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书法课程教师应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结合本专业特点,探索、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是育人,教学内容并非简单机械地将思政内容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之中,而是有针对性、适时地将思政内容与本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教师教学中又达到育人目的,做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合二为一。书法课程中的理论讲授、经典作品赏析、技法实践练习及创作时的启迪,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以 “实践技法” 这一环节为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论语·卫灵公》说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生在技法实践过程中,需要用到笔、墨、纸、砚,它是书法课程必备书写工具,从中就不难发现育人点。授课过程中通过工具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纸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也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更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墨,是书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墨分五色,即焦、浓、淡、干、湿,书写过程中通过墨色浓淡的微妙变化,表现不同物象和明暗层次;通过线条的曲、直、粗、细、硬、软等变化,呈现动感十足的不同形态,以此增强作品的美感。书写中通过墨色的强、中、弱对比,使整幅书法作品呈现出和谐统一且有节奏韵律的美感,由此启发学生看待事物应采取辩证的态度,通过书写过程体验笔墨变化中独有的意趣而获得愉悦并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授课中除了工具的介绍与衔接,在握笔、写字姿势中也有思政教学要点和学生分享。在教授到握笔姿势,告知学生软、硬笔的不同握法,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任何事,都需按各自的规则行事,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必将事半功倍,反之,导致事倍功半,从而影响书写(办事)的效率。同样从学生写字的姿势中也映射出思政教学元素,毛笔字种类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草等,但书写姿势却各不相同,如大字适合站姿;小字适合坐姿。正确书写姿势必然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预防近视、颈椎、腰椎等一些疾病;不仅如此正确书写姿势能让手、脑、躯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中从引导学生正确用笔、规范姿势引申到端正做人、遵法守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凡论及教学的命题都离不开对教学方法的讨论,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也往往聚焦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10]123。书法课程有其独特的学科专业特性,在课程教学中,传统教学采用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学习过程中基本只有授课教师的声音,或是适当抛出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没有达到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接受相应信息,没有锻炼独立思考、钻研探究及思辨创造的能力。而 “课程思政” 理念恰恰是以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它起着引领作用,有效地将学生 “学” 与教师 “教” 相结合,采用课堂中问题设置、启发思维、交流讨论、团结协作、探究实践等方式,将思政育人、树立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做到理论性、实践性及价值性的和谐统一。
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 “课程思政” 为引领,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首先,讲授书法课程时可以攫取本课程蕴含着的思想性、价值性、内涵性较广的知识点,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研讨,获取理论知识中蕴含着的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等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其次,让学生观看书法著名碑帖视频,从中找寻传统文化元素、民族精神元素。教师可从视频中引导出专业术语、概念等内容并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艺术作品中丰富的知识、思想价值,也可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阐述自我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学之间的交流,此时学生才能是真正的学习主角,才能切身体会到书法艺术作品中的人文性、知识性与思想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才真正将智育、德育和谐统一,这也有效地提高了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和文化内涵。最后,书法教学不仅是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实践操作,采取传统固有形式一对一教授,这种教授方式有利有弊,对于学生来说 “利” 是可以更直观地接受到学习信息,对于用心想、用脑思考的学生来说会变通地学习所接收到学习内容。 “弊” 是形式单一,可能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作为书法专业教师要在授以技法的同时适当穿插古人典型事例,或在授以技法之前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通过各种教学资源以此启发、引导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培养学生审美性,又将传统工匠精神、道德观念等教学内容授予学生。
“教学方法绝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它实质上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11]。作为书法课程专业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技法的演示与传授,实质是教师教学思想的一种转换。改变 “一对一” 、示范等较为单一的技法展示教学模式,通过以 “启发式” 为指导,形成启发—探讨—沟通—交流—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取的价值不仅在技法上,更要在学习后能够形成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
面对先进的信息技术,传统的书法教学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传统教学手段大多采用多媒体技术,多数教师授课前会去展览馆、博物馆或是有碑林之地进行实地考察并拍成照片,或是参考教材,或是从相关的学术网站搜集下载有内涵、典型的书法图片等,根据书法课程的需求制作成教学课件,集中授课进行图片欣赏及讲解。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化,书法课程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育人目的。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教师作为 “引路人” ,应多学习和掌握多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育人元素与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技术手段表现出来,达到视听语言图文并茂的生动直观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多资源、多渠道的先进技术教学手段为教学所服务。诚然,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最终仍要殊途同归,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服务,这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也能引导学生愉悦地学习、积极地思考,更好地培育出社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可以通过直播、录播、线上教学、作业点评、课程交流或是制作简短精练的小视频、精选精品书法课程读物等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关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古人云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提倡书字先做人,心正则笔正。因此书法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反映教学思想的改变,只有改变传统固有的教学模式,灵活、恰当地使用综合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通过启发、沟通、交流、探讨、研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明白 “做人” 应尽的职责,形成学识丰富、高尚情操、人格健全、担当意识强的年轻一代。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课程思政” 理念在高校书法课程中的实践与深化不是一朝一夕得以实现的,需要书法授课教师坚持不懈地摸索、研究、创新,完成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但 “立德” 的目标仅依靠技术手段短时间内难以有效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法专业课程教师应积极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挑战,依托现代教育手段,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