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彩敏
摘要:图片史料具有直观化、形象化等特点,是辅助历史知识讲解的重要资源,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鉴于此,本文对图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探索,希望借此来进一步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图片史料 初中 历史教学
图片史料主要指的是依托于真实历史事件,用于研究及讨论历史的可参考性资料。纵观初中历史教材即可发现上面有不少的图片史料,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能让学生从客观视角来对历史概念及事件形成有效認知,而且图片的直观性也能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保障历史教学效果。为此,如何将图片史料有效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也成为教师教学思考要点,而笔者也就此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导入阶段应用图片史料
图片史料的直观性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导入阶段应用图片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样就能取得较为良好的抛砖引玉效果,高效开展初中历史教学。[1]具体而言,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可以先对历史教学内容、目标进行分析,提前为学生搜集好与新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史料,以图片史料来作为教学导入资源,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在直观图片史料吸引下主动学习新课内容,提升历史教学导入效果。以《科学技术的成就》为例,教师在这一节课导入环节就可以为学生从古至今展示出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图片,借助这一图片史料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要求学生在图片史料观察中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这样就能顺利引出新课内容,真正优化初中历史教学。
二、联合多媒体设备优化教学
图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得到有效应用,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将其与多媒体设备联合起来,这能进一步提升图片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纵观初中历史教材即可发现,现如今历史教材内容颜色较为丰富,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所以不少学生对历史学习也抱有一定的兴趣,可是若长时间围绕着教材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即使是有教材图片史料存在学生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不足,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课堂上加大对多媒体设备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图片史料的结合应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最大程度发挥出图片史料的应用价值。以《辛亥革命》为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先展示出教材上的图片史料,借此来引导学生思索,此后在网络上为学生搜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漫画,以此来进一步活跃历史教学氛围,同时让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较为深刻的感受。[2]
三、引导学生观察图文细节
图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得到有效应用,不仅与教师图片史料选择是否恰当、整个历史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有关,同时也与学生自身解图能力有关。为此,教师在应用图片史料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时,还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图文细节,让学生在图片史料细节观察中提高学生图文分析能力以及对于历史知识的把握,这样就能进一步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观察图片史料的机会,还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若有必要还可以联系历史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图片史料观察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图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重庆谈判》为例,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为学生先展示出“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的图片,然后让学生细致观察图片,并且思考以下问题;“图片中的人物穿着有什么样的特征?表情呢?”借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局势的紧张,同时还能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点燃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应用图片史料提高学生能力
图片史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记忆力及理解力、拓展学生认知视野。新课改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学,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应用图片史料的时候,可以借此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让学生综合能力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发展,从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效果。[3]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在对学生教学时就可以联系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制作出一个阶梯展示图,图片内容是同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以及发生的事件,这样学生就能在图片史料归纳与总结中提高整理及信息搜集能力,真正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图片史料是初中历史教学重要构成,也是辅助历史教学的有效方式,身为历史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其价值,应用图片史料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对历史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扩大学生知识储备,从而真正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峰.旁征博引激活水 巧用素材出高效——浅谈图片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艺术,2013(11):65.
[2]邹丽红.图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6):141-142.
[3]石小蛟.照片史料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