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梅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实施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落实,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根据高中生群体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迫切要求相关教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优势,有效渗透生命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因此,本文以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为载体,着重探讨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路径,从多方面展开详细阐述,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深入挖掘文本内容中的生命元素,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并增强自身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三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实践路径
引言: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广泛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文本中内涵所在,落实人文教育,能够丰富其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因此,必须将生命教育合理落实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各项环节的有序开展,渗透生命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加强自我管理,促使其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在阅读教学中体会人性之美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的实施内容之一,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语文教学资源中蕴含着许多人文精神,要想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升其个人素养,必须通过阅读感悟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1]以教学文章《祝福》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按照时间或叙述顺序简要概括情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总结归纳得出“祥林嫂”的形象特征。自主阅读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细节,深入文本体会其内涵所在,如教师引出“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似乎闲着就无聊”等语句,深化学生对于“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随后让学生思考探究:“如此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走进鲁镇时周围的人是怎样对待她的?”让学生从周围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入手,深层体会“祥林嫂”悲惨的生存境遇,从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自省,唤醒其生命意识。
二、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用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演讲活动、角色扮演活动、辩论赛等活动深化学生的意志品质,有效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在形成生命意识的基础上能够学会如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充分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开展相关活动的同时,教师应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在真实发生的事件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2]
三、深挖生命教育要素
語文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特征的学科,围绕人的生命发展展开教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文章无一不体现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应深挖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揭示生命的意蕴,加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例如,教学课文《记念刘和珍君》时,通过鲁迅先生叙述主人公“刘和珍君”壮烈牺牲的事迹,赞扬了“刘和珍君”生命的伟大以其充满价值的牺牲;教学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时,教师可以根据鲁迅先生的观点从生命层面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体会人存在的意义。如此一来,通过深层挖掘教材文章的育人要素,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拓展和彰显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蕴含的生动情感和态度,使其在氛围的感染下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3]
四、在写作教学中展现人性之美
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教学,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显示其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写作教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真切表达出自身的思想感情,深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为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使其文章富有吸引力和特色,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抓住生活中的情美、意美,进而在写作中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作力,实现创造美。例如,讲授文章《兼爱》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有关“如何爱人”的作文,予以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使其在构思和下笔的过程中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尊重之情,从而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体,增强其情感表达能力,感受生命的崇高。[4]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落实生命教育的紧迫性,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端正其看待生命的态度和观念,塑造健全人格。因此,教师可以合理借鉴上述实践路径,在具体教学活动当中检验其有效性,彰显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黄丽娟.渗透生命教育,建构魅力语文课堂[J].新作文,2021(09):62-63.
[2]谢国燕,李秀伟.渗透生命教育,让语文课堂绽放异彩[J].新课程(下),2019(11):6.
[3]王琴.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吴泽玲.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