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新教材,采用新方法

2023-11-06 08:49江琳
成功密码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材探究实验

江琳

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教材体系的重构则是教育改革的着力点。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与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中必然有鲜明的改变。新版高中生物教材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在结构框架、知识体系与课程内容等方面均做出了诸多变革。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立足科学的教材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探索生物教学的底层逻辑,构建教学新方法势在必行。而“导、学、练”模式有效平衡了教与学的关系,是进行教育创新的一个突破口,极具探究意义与实践价值。接下来,我们将以高中生物必修一《被动运输》为例,详细讨论每一步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开展“导、学、练”模式。

一、导院多元引导

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高中生物课程强调教材的工具性,教学内容聚焦大概念,做到重点突出,层次鲜明。教师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材课程特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这将有效平衡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打造教学新形态。具体而言,可从情境导入和问题导学两个方面做出优化。

(一)情境导入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通常采取单刀直入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固有认知未被突破的情况下开启新知探索,这不仅易造成师生在认知进度上的落差,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需特别注重课前导入的优化设计,为学生搭建认知“脚手架”,减缓学习坡度。在《被动运输》这一章节中,课程内容围绕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关键议题展开,探究被动运输的原理与特点。第一,教师围绕学生的固有认知经验构建教学情境,首先展示将墨汁滴入水中、墨汁散开的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物质分子可以由高浓度环境扩散至低浓度环境,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出即将要学的目标知识。第二,教师还可以构建实验情境,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如下实验:准备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将取自同一个萝卜且大小基本一致的萝卜条分别浸泡一段时间,利用多媒体放大的功能,让学生仔细观察两根萝卜条的状态。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围绕情境设疑:为什么两根萝卜条会出现差异?这说明了什么生物原理?高中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很容易回答出原因,但是对于其原理不甚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学生内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带着疑问展开新知探索,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问题导入

问题是常用的导学载体,但是如何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学能效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具有趣味性或启发性或挑战性的阶段性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逐步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在《被动运输》章节教学过程中,教材在不同认知环节设置了相应的探究思考问题,在引入阶段设计了“问题探讨”模块,借助蔗糖分子和水分子展示了渗透现象,围绕实验现象提出了相关问题,如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如果漏斗管足够长,管内的液面会无限升高吗,为什么?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还会出现原来的现象吗?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在问题探讨过程中,教师演示教材中的实验,以直观的观察代替想象,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支点,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此外,在探究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原理过程中,教材还设置了“思考·讨论”板块,设计了递进式的讨论问题,如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胀破吗?借助问题对渗透作用、动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等关键知识展開层层剖析。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展开自由讨论,促使学生建立初级知识网络,并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二、学院多维促学

新课标强调教学实践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关注学习实践经历,强调知识的发现、分析与探究过程,注重学生在动脑、动口与动手等过程中理解生物知识,培养生物核心素养。

(一)实验助学

在生物教学中实验是最为直观、有效的教学活动,对于帮助学生深化对生物知识理解大有裨益,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据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新版高中生物教材在多处都有“探究·实践”环节,该环节内容摆脱了以往“讲实验”“背实验”“模仿实验”的固定模式,更加强调启发性与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维想象与实验探究的空间。同样还是在《被动运输》这一章节中,在实验探究环节安排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板块内容,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首先通过提出问题与做出假设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并提出思考问题:“水分进出植物细胞是通过渗透作用吗?原生质层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呢?”鼓励学生根据已有认知展开大胆推测,并引导学生提出合理假说。在实验设计环节,教师通过对实验原理进行提问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如水是进入细胞内还是细胞间隙?流出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明确吸收和流出的水要先通过原生质层这一关键知识点。之后,教师进一步展开追问:“实验对材料有什么要求,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等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实验步骤,并完成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交流和表达在实验过程中所得出的发现与结论,展示实验操作中的成果。如果实验出现失误,可引导学生开展集中讨论与分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落实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维,可有效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

(二)合作共学

合作学习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教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新版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减少一部分的客观性陈述内容,更加强调学生发现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安排为合作共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被动运输》一章的教学中,教材安排“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实验的内容是希望学生够通过实践探究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课堂重心将由“教”向“学”进行转变。为实现课堂教学重心的转变,第一步必须提前在班级中搭建共学小组:教师通过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物知识基础、学习需求以及性格、兴趣等因素,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构建共学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每一次的合作共学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互利互惠、共同成长的团队精神。第二步,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探索空间,让共学小组能够通过共同探讨以及分工合作独立完成实验探究过程。

教师作为辅助者,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应当给予必要的提示或指导,如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不知从何着手或成员之间针对操作方法出现分歧时,教师应及时干预,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练:多层练习

虽然新教材强化了对知识内容的整合,但是生物知识体系依旧需要大量的记忆,学生想要实现长时记忆,并且灵活运用它并非易事,所以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对于学生而言就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与课后拓展应用,以此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深化理解,最终能够进行创造性迁移应用。依旧以《被动运输》章节的教学为例,此章节的“练习与应用”包括概念检测和拓展应用两大板块,题目数量精简,兼顾基础知识巩固与能力提升,反映了新课标精讲精练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组织限时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练习题目,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习题的讲解可采取“小先生制”,邀请学生作为“老师”讲解答题思路以及所运用到的生物知识,实现思维的可视化,此过程也更能直观地展现学生的理解情况,有利于教师了解学习状态,进而调整教学进度。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共学小组完成课后知识拓展。课后拓展可以课本中课后拓展内容为引子,让学生结合自身兴趣,自主选择知识拓展方向,再通过组织学生展示调查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课堂中的集中训练以及课后的差异化拓展,既可以保证学业质量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力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生物教学应摆脱封闭的经验主义,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围绕新课程标准、结合新教材特点,探索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能提升课堂教学能效,有利于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教材探究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做个怪怪长实验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