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究

2023-11-06 08:49:39杨东升
成功密码 2023年2期
关键词:探究数学能力

杨东升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师应及时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与魅力,而不是一味地完成枯燥的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学生才可以逐渐培养出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从而有效加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认知。此外新课标要求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重视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生活、数学一体化的学习观念,最终充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从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入手,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探究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高中数学知识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一味地采用单一教学模式,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逐渐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基于此,教师若想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素养,设计出更多受学生欢迎,且能充分保证学生理解和吸收核心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乐学、爱学,并掌握“会学”的能力,提升数学课堂上“教与学”的效果,促使学生能更全面地学习数学知识,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學生个人能力得不到发展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很多数学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数学成绩,忽略了对学生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点、公式死记硬背,忽视学生是否理解和内化了这些知识,因此,学生在面对“换汤不换药”的题目时,也经常出现重复犯错的现象。再加上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受到阻碍,只有依靠同伴、教师的引导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影响学生以后的独立学习和成长。

二、核心素养下探究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信息技术,加强学生抽象认知

高中阶段的数学课本中,含有丰富的立体几何板块知识,抽象、立体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采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过程的形象化程度,以便培养学生的抽象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一方面,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课本上静态的知识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在屏幕上,便于学生从更多的层次和角度观察立体几何图形,这时学生更加容易找到题目中的隐藏信息;而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活跃,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知识的效率大幅度提升,其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抽象认知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立体图形的直观图”这一课的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出一组几何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引导学生复习之前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识。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出一张阳光下矩形窗户留在地面上的影子图片和一张远处矩形农田的图片,并询问学生:“你看到的这些图形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并引入斜二测画法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深化学生的抽象认知。

由此,学生便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备对“斜二测画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数学理解方面也会更加透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一些较大的数据分析、折线图等知识点或例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观地了解所有数据,不仅能节约课堂时间,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最后,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使学生在数学思考与学习中懂得利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达成学习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逻辑思维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由于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彻底改变或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将自身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体验学习,以便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对此,教师可以主动创设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数学知识,让他们始终跟随课堂教学节奏,而不是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机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把握知识的核心本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善于、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不仅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他们自身的观察、发现以及思考去提出一些有着探究价值的问题,最终实现锻炼和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教育目标。

例如,教师在教学“平面向量的概念”这一课时,可以结合物理学科向学生提问:“我们在学习物理时,学过力、位移、速度,它们有什么共同属性呢?”学生回答:“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从而引入向量和数量的概念。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学生:“数量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吗?如何表示向量呢?”

使学生充分认识向量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当学生理解了向量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再次询问学生:“向量与有向线段有什么区别?”促使学生对向量进行深入的思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再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习题:“奇函数的图像必过原点”判断正误时,发现全班54人,有27人出现错误,经过归因分析,发现学生对f(x)在x=0处是否有定义没有考虑。于是,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由奇函数的定义,奇函数对定义域有何要求?

学生回答: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问题2:任意一个奇函数定义域是否都包含原点?

学生回答:不一定。

那么在问题与回答中,教师便让学生回忆、复习奇函数的概念,深化学生对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得出命题为假命题的结论。总之,“问题导学”教学法更强调注重对“对话”空间与“对话”内涵的拓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从学生角度预设出结果,或者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地调整接下来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考空间不断地扩大,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数学运算

数学学科本身源自现实生产、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实际案例,促使学生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去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多加关注自己班级的学生,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兴趣喜好、认知范畴等,了解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并从中挖掘与数学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而这些内容在课堂上的融入,既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使得他们进一步感受数学工具的实用性。同时学生在具体运算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数学工具的便捷性等,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知识核心的掌握,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认知体验,一举两得。

例如,教师在教学“随机事件与概率”这一课的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并引出“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人们真的对这类偶然事件完全束手无策吗?”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并导入概率的概念。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分别展示一堆红牌、一堆黑牌、一堆红黑牌,并让学生分析从一堆牌中任意抽一张,抽到红牌这一事件的发生概率,引入随机事件的概念。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掌握随机事件概率的运算法则,进而促进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提升。

实际上,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让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更多丰富的体验。但是由于高中生的思维已经趋近成熟,教师在生活案例的选择与引入中,要避免出现“小儿科”“低幼化”的现象,否则学生不仅对生活案例无法产生兴趣,也会影响其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因此,数学教师要关注高中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然后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合理的融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四)加强教师引导,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高中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数学能力之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充分理解数学知识。对此,教师也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加温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不被沉闷的学习氛围所侵扰,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绪变得更加灵活,从而促使他们突破知识重难点。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要一直坚持鼓励学生敢于摆脱已有知识经验的束缚,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创造性学习思维,真正为其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促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充分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些知识点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情境,如教师分别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教室内同一列的灯管所在的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教室内某灯管所在的直线和地面是什么位置关系?教室内某灯管所在的直线和黑板左右两侧所在的直线是什么位置关系?教室内黑板面和教室的后墙面是什么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展开空间想象,直观地感受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效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力对于高中生而言十分重要,关于几何、函数等方面的知识问题需要学生以空间想象为基础进行理解与解答,否则学生会出现“看不懂”“猜不透”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做好引导,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视觉差异。例如,在纸上画一个立方体,其有些面必须要呈平行四边形才能给人“立体”的感觉,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画一画、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受“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五)开展小组合作,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对于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公平地分组,一方面要确保各小组的学习水平相当,利于整体协调教学节奏;另一方面则要致力于营造“以强带弱”的教学效果,有效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高中数学教师还要敢于“放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知识探究,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促使学生在组内默契配合,使得组间既有良性竞争,也可以互相沟通交流探究经验和技巧,最终有效促进学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随机抽样”这一单元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随机抽样的方法,其次教师根据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合理地分为若干小组,并给出学生一个题目,如,“某羽绒服厂的三个车间在2020年10月份共生产男女羽绒服3000件,现从这些羽绒服中随机抽取一件进行检验,已知抽到第二车间女羽绒服的可能性是0.18,求表中x的值”。同时给学生相关表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这一题目,促使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得出题目的答案,以此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小组探究过程中,通常以“优生”为代表进行问题探究,而部分“学困生”则以“偷懒”的方式“浑水摸鱼”,为了调动所有學生的积极性,数学教师可以专门将每个小组内的“偷懒”学生作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由此不仅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小组探究活动中来,积极解决数学问题,还能让“优生”带动“学困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相帮扶。久而久之,本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将会实现整体上的提升,从而促进本班数学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师要深入理解学习核心素养理念,并在课堂教学时有效落实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学科的学习规律,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同时,数学教师也要探究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带来多元的数学体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探究数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