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利用中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前因条件与组态路径
——基于QCA方法的探索

2023-11-06 00:55张启岚
中国土地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药肥技术培训组态

吕 晓,张启岚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物质载体和禀赋基础[1]。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促进耕地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命题[2]。化肥和农药作为耕地利用系统中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提升耕地生产力水平、促进粮食增产增收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3]。然而,二者的不合理利用也引发了农产品残留超标、耕地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了我国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4],不利于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5-6]。“药肥双减”旨在通过推广化肥减施增效、农药减量控害等技术,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扭转以往滥用化肥、农药造成的耕地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局面。因此,推广“药肥双减”是加强耕地保护、推动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必然举措。从2015年原农业部组织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以来,中央和地方均接续出台了包括《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和提高利用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7],但耕地污染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8],“药肥双减”工作亟待进一步深入推进。

在目前“大国小农”的现实背景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模式下,农户仍将是我国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最主要的耕地利用主体和农业生产决策主体[9]。激励广大农户实行“药肥双减”对于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而系统了解农户对“药肥双减”政策的实施意愿和影响路径是进一步深化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现阶段已有学者从经营规模[10]、风险规避[11-12]、社会嵌入[13]等视角研究了农户化肥、农药减施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涉及农户个体及家庭特征、农地特征、社会经济环境特征等方面[10,14-15]。然而,现有研究大都是基于某一区域的调查数据,借助传统的计量模型定量测量单个影响因素的“净效应”,缺乏对多因素组合(组态)的解释,且难以揭示不同研究案例中所反映出的共性经验。事实上,农户愿意实施“药肥双减”是牵涉多层次复杂影响因素组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整体把握农户“药肥双减”意愿形成的组态路径才能真正阐明多重因素间的复杂互动本质及其蕴含的农户决策逻辑,进而凝练出提升农户“药肥双减”实施意愿的可能路径和可行方案。山东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耕地保有量大、占比高。自2015年化肥、农药“双减”计划提出以来,山东省持续推进“药肥”减量增效行动,通过实施农药残留治理工程、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展化肥农药减量技术培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方式方法,全省化肥、农药用量和强度实现连续多年负增长。

鉴于此,本文选择山东省曲阜市293户粮食种植户为研究案例,综合考虑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多维影响因素构建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组态思维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影响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前因条件和组态路径,以期为提升农户的实施意愿、提高我国耕地质量与生态保护政策落实效果提供经验参考。

1 理论分析框架

已有研究借鉴农户行为理论、外部性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剖析了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农地禀赋、认知态度等因素对农户意愿的影响[16],为本文探究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前因条件及组态路径提供了参考。但实际上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形成是多层次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往往是多个因素构成组态对农户意愿产生联合效应。因此,本文认为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形成是“资源禀赋—心理感知—外部影响”多维联动的结果。具体而言,农户首先基于自身拥有的资源做出初始理性权衡;农户对于相关政策和环境效应的认知态度在农户意愿形成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以技术培训为代表的外部影响条件促进农户突破原有的化肥、农药投入决策惯性,使农户更愿意尝试“药肥双减”的耕作方式,三个维度协同联动共同促成农户的“药肥双减”意愿。

1.1 资源禀赋:农户初始理性权衡的基础

农户的化肥、农药使用意愿本质上是农户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做出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决策[1]。因此,农户首先必然会基于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条件进行理性权衡,从而做出满足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最优选择[17]。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也是农户拥有的核心资源,是其进行农业生产决策权衡的基础。规模经营促使农户统一种植品种和种植模式,能够通过机械作业实现精准施肥用药,从而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因此,耕地经营规模越大的农户会越愿意实施“药肥双减”。家庭农业收入占比反映出农户对农业的依赖程度和重视程度[18],农户的农业收入占比越大,对耕地的经济依赖性和对保持耕地长久地力的关注度就越高,越有可能采取“药肥双减”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方式,而农业收入占比较小的农户由于农业投入资金有限往往不具备改善生产方式的条件。另外,在农业机械化尚未完全普及以及农地细碎化的现实情况下,家庭农业劳动力缺乏是农户实施“药肥双减”的主要限制和约束条件,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较少的农户可能会选择使用大量化肥、农药以弥补劳动力及机械投入的短板[14],反之,家庭农业劳动力充足的农户“药肥双减”实施意愿可能会越高。

1.2 心理感知:认知态度发挥中介效应

心理感知是影响和修正农户生产决策的心理基础,农户在选择实施“药肥双减”这一新的耕作方式时需要正向的心理感知以支撑决策[19]。农户对于化肥、农药的环境效应和相关政策的认知态度直接决定农户的心理感知状况,对农户的初始理性权衡结果产生促进或修正作用,在整个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首先,农户对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环境效应认知越充分,越有利于农户建立生态理性[20],促使其综合评价“药肥双减”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产生实施“药肥双减”的行为倾向。其次,近年来农村地区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工作持续推进,对于提升农户的价值感知起到了积极作用。农户对相关政策的认知越全面,越有利于农户对“药肥双减”的实施效果产生正向评价,降低农户因信息了解不全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预期,从而更容易接受“药肥双减”的耕作方式。

1.3 外部影响:技术培训彰显示范引领作用

推行“药肥双减”工作是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的新要求,这与农户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分肥,一分粮;十分肥,十分粮”“防病治虫患,农药备齐全”的传统农业生产习惯相悖,只有强有力的外部影响条件嵌入才能有助于农户突破以往的“药肥”投入决策惯性。农业技术培训作为农户最容易接触到的权威指导具有强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事实上,农户普遍对于技术培训具有极高的信任度[15],尤其是在本村实地举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等往往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技术培训人员直接传授给农户具体的科学施肥用药技能,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的自我效能[9],加之在目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诸多专业化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已颇具成效,其带来的示范效应有利于消除农户对于“药肥双减”造成产量减少等负面影响的顾虑[21],从而激发农户愿意尝试“药肥双减”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将资源禀赋、心理感知与外部影响3 个层次的6 个影响因素与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纳入到同一个分析框架中,力图全面揭示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形成机制,探究以上多个影响因素多维协同联动促成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影响路径(图1)。

图1 理论分析框架Fig.1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2 定性比较分析

2.1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最早由社会学家拉金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方法旨在从系统和整体的视角出发,运用集合论和布尔代数的方法来揭示条件组态与结果间的复杂因果关系[22]。QCA具有以下特点:首先,QCA突破了传统回归方法仅测量单一变量“净效应”的“原子视角”[23],对不同变量及其组合在不同条件下的组态效应进行探究,符合复杂社会现象中变量间相互依赖这一现实因果逻辑。其次,QCA对样本规模具有良好的包容性,既可以对小样本的独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也可以从中等、大规模样本中寻求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兼具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优点[23]。最后,QCA在有效归纳多个案例中的共性路径的同时,还可以呈现出与每条组态路径所对应的典型案例,能够在客观提炼共性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与典型案例的对话以进一步深入分析[24]。

目前,QCA 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risp set QCA,c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 set QCA,fsQCA)和多值集定性比较分析(Multi Value set QCA,mvQCA)。其中,fsQCA在处理具有连续特征的变量方面具有绝对优势,适用于回答本文多个连续前因条件与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结果之间复杂因果关系这一研究问题。

2.2 案例选择

曲阜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济宁市代管的县级市。全市土地总面积81 475 hm2,其中,耕地面积46 544 hm2,占全市总面积的57.13%。曲阜市下辖8个镇4 个街道。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64.99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2.86 万人,城镇化率为64.83%①数据来源于《济宁统计年鉴—2019》。。选择曲阜市作为研究区域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曲阜市耕地资源丰富、粮食种植面积广泛,具有亟需推广落实“药肥双减”的现实需求。曲阜市是一个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市,曾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市)的荣誉称号。2019年曲阜市粮食种植面积67 913 hm2,全市粮食总产达到50.8万t,其中夏粮总产22.05万t,秋粮总产28.75万t,实现“十七连丰”②数据来源于《曲阜年鉴2020》。。二是曲阜市已大力推行“药肥双减”等农业绿色发展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符合本文的现实背景。2017年原曲阜市农业局、财政局组织编写了《曲阜市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积极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等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19年全市化肥使用量与2015年相比下降21.42%,2019年全市农药综合利用率达到39.8%[25],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因此,选择曲阜市的调研农户作为研究案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与典型性。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20年8月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和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联合课题组自主开展的山东省曲阜市农户调查。综合考虑曲阜市各乡镇之间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状况的异质性选取调研地点,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选取吴村镇、石门山镇和息陬镇3 个调研乡镇,每个乡镇选择4 个自然村,在村内随机进行农户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及家庭的特征、农户的耕地利用行为以及环境认知与行为意愿等。受访农户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全部采取“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结构。本次调研共获取农户调查问卷317 份,其中有效问卷293 份,问卷有效利用率为92.43%。

2.3 变量设置及其校准

2.3.1 结果变量

依据前文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促进农户“药肥双减”意愿为研究目标,将结果变量设置为农户的“药肥双减”意愿。根据问卷中设置的“您是否愿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这一问题来获取农户的“药肥双减”意愿,按照“都不愿意减少=0,愿意减少农药或化肥的使用量=1,都愿意减少=2”进行赋值,值越大代表农户的“药肥双减”意愿越强。

2.3.2 条件变量

(1)资源禀赋层。农户的农业劳动力禀赋即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用农户家庭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来表征,农户实际经营耕地的面积直接代表农户耕地经营规模的大小,农业收入占比用农户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实际百分比来表示。

(2)心理感知层。农户的心理感知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户对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环境污染效应的认知状况,根据农户对于“使用化肥、农药是否会污染环境”的认知状况进行赋分,认为“化肥和农药均有污染=2,化肥或农药其中一种有污染=1,化肥和农药均无污染=0”。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户对“药肥双减”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本文选择“农户关于化肥农药零增长计划、农业面源污染、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4 项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来反映农户的政策认知状况,设置“了解=3,略有了解=2,听说过,但不了解=1,没听说过=0”,农户对各项政策认知状况的总分值即为最终的政策认知得分。

(3)外部影响层。通过农户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状况来衡量农户受到外部示范影响的大小,设置“接受过化肥和农药使用技术的培训=2,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1,从未接受过任何农业技术培训=0,”(表1)。

2.3.3 变量校准

QCA分析基于整体视角将每个研究案例都看作是条件或属性的组态,因此,需要对测量变量进行校准,赋予原始测量集合意义以实现组态分析[23]。具体而言,就是在遵循理论和实际知识的前提下,设置1(完全隶属)、0.5(交叉点)以及0(完全不隶属)三个校准阈值,将案例数据校准为[0,1]之间的隶属分数。变量校准是fsQCA 分析中的关键步骤,校准阈值的设定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26]。常用的校准方法包括直接校准法和间接校准法两种。

参考已有研究经验,本文选择较为常用的直接校准法进行校准[27],结合90%分位数、均值、10%分位数和农户调查数据的实际设定校准阈值。耕地经营规模和农业收入占比两个变量的完全隶属点、交叉点、完全不隶属点分别为90%分位数、均值、10%分位数,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政策认知及“药肥双减”意愿的完全隶属点和完全不隶属点分别为90%分位数和10%分位数,交叉点为中位数;环境效应认知和技术培训两个变量的完全隶属点、交叉点、完全不隶属点分别为2、1、0(表2)。

表2 变量校准及描述性统计Tab.2 Variable calibration anchor point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3 结果分析

3.1 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为识别特定条件对结果发生的必要性,首先检验单个条件变量是否构成农户愿意实施“药肥双减”的必要条件。在QCA分析中,一致性指标是衡量必要条件的标准,结合SCHNEIDER等建议的阈值[28],当一致性大于0.9时,可认为该条件是结果变量的必要条件。

采用fsQCA 3.0 对293 个样本农户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从表3 可知6 个条件变量的一致性数值均小于0.9,可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变量可以单独促成农户的“药肥双减”意愿。这说明“资源禀赋—心理感知—外部影响”3个维度的前因条件与农户意愿之间存在“多重并发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检验不同条件组合对结果的影响。

3.2 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

条件组态分析是QCA分析的核心部分[29]。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即探索不同条件组合引致结果产生的充分性[27],当条件组态与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大于或者等于0.75时,即可认为该组态是导致结果的充分性组态[23]。运用fsQCA 3.0对校准后的数据构建真值表进行条件组态分析,具体操作上,本文设置一致性阈值为0.80、频数阈值为1,PRI一致性为0.65[30]。

分析结果包括复杂解、中间解和简约解3 类,本文选取中间解进行汇报,并结合简约解来区分核心条件与边缘条件,在简约解和中间解中同时存在的条件是核心条件,只在中间解中出现的条件是边缘条件。从表4可知,农户愿意实施“药肥双减”的有效条件组态共有3种,总体一致性达0.838,总体覆盖度为0.302,即这3种组态能够有效解释实践中30.2%的实践案例。3 种组态的一致性分别为0.878、0.866 和0.910,均满足一致性阈值大于0.8 的要求,均可视为促成农户愿意实施“药肥双减”的充分条件且具有等效性。接下来,遵循“组态呈现—机制解析—案例回溯”的逻辑对3条组态路径展开具体分析。

表4 农户愿意实施“药肥双减”的组态路径Tab.4 Configuration of farmers’ willingness to reduce pesticide and fertilizer

(1)组态1:“劳动力禀赋+技术示范主导”型,对应的组态路径(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耕地经营规模*环境效应认知*~政策认知*技术培训)①“~”表示对应的条件不出现,“*”表示条件的并列关系。下文同。中,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与技术培训两个变量作为核心条件主导促成农户的“药肥双减”意愿,环境效应认知作为边缘条件发挥辅助作用。该组态表明,在耕地经营规模较小且家庭农业劳动力较为充足时,农户具备足够的精力实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以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正确的环境效应认知发挥促进作用,当农户接受过技术培训时,会愿意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实施“药肥双减”行为。结合该组态覆盖的案例来看,该组态所对应的农户家庭主要是传统种植户,农户的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普遍占到了家庭总人口的2/3 以上,均未参与农地流转,实际经营规模小于1 hm2。相较于付出经济成本投入大量化肥、农药而言,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对“药肥”的依赖较小。此外,该组农户大部分都接受过有关的农业技术培训,掌握了一些科学的“药肥”施用技能,加之传统种植户普遍具有“爱地惜地”的自觉观念,其对于化肥、农药环境污染效应的正确认知发挥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强化形塑“药肥双减”意愿。

(2)组态2:“技术示范主导+心理感知效应助推”型,对应的组态路径(~耕地经营规模*~农业收入占比*环境效应认知*政策认知*技术培训)中,非高农业收入占比、技术培训作为核心条件发挥主导作用,心理感知层的环境效应认知和政策认知共同作为边缘条件发挥助推作用。组态2在3条组态路径中覆盖度指数最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该组态表明,耕地经营面积较小且家庭生计对农业生产依赖程度偏低的农户对耕地产出的利润期望不高,相较于“全职农户”而言,其对于实施“药肥双减”可能会带来的减产等风险预期较弱,更容易突破以往的“药肥”投入决策惯性而接受新的耕作方式。当其具备清晰的环境效应认知和政策认知、接触到农业技术培训的示范作用时,会愿意尝试实施“药肥双减”。该组态覆盖的案例主要包括以“留守老人户”和“外出务工户”为代表的兼业农户。“留守老人户”受制于年龄和健康状况,多是把耕地经营活动当作“生活方式”,但并不以此为生。“外出务工户”虽然拥有高质量的农业劳动力,但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往往会促使家庭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实地调查发现,因“劳动力或时间不足”“种地不如打工赚钱”等,以上两类农户普遍选择转出部分耕地,流转面积大小不一,但实际的经营面积都相对有限。该组农户农业收入较低、农业收入占比较小,对耕地的经济依赖程度不高,对于“药肥双减”可能会带来的风险持“无所谓”的态度。当其认识到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的环境污染效应并了解相关政策时,生态理性的作用会强于经济理性,凡是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的农户都表示愿意接受“药肥双减”。

(3)组态3:“双重资源禀赋+环境效应认知主导”型,对应的组态路径(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耕地经营规模*农业收入占比*环境效应认知*政策认知*技术培训)中,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与农业收入占比两个资源禀赋条件及环境效应认知是核心条件,耕地经营规模、政策认知、技术培训均作为边缘条件发挥辅助作用。该组态表明,对于家庭生计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充足的家庭农业劳动力和优越的农业资金水平共同构成农户实施“药肥双减”的禀赋基础,较大的耕地经营规模具备对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天然条件,而正向的心理感知使得农户的生产行为决策兼具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在技术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下,最终形成积极的“药肥双减”意愿。该组态覆盖的案例全部是当地的“种粮大户”,该组农户均通过转入耕地实现了规模经营,实际经营面积都在10 hm2以上,且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禀赋和经济禀赋较为优越,具备缓解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要素密集使用的基础条件。实地调查发现,该组农户均已不同程度地引入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服务,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现象。同时,“种粮大户”普遍重视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愿意主动地了解和学习相关政策与先进技术,力图采取可持续的耕作方式来获取长远收益,从而具有愿意实施“药肥双减”的行为倾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基于构建的“资源禀赋—心理感知—外部影响”多维因素联动与农户意愿形成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山东省曲阜市293户粮食种植户为研究案例,运用fsQCA 方法系统分析了耕地利用中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前因条件和组态路径。

(1)耕地利用中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重复杂因果关系的议题,6 个影响因素均不能单独构成必要条件,农户的“药肥双减”意愿是由“资源禀赋—心理感知—外部影响”3 个层次中多个不同影响因素的组合所共同形塑的。

(2)案例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组态路径可以概括为“劳动力禀赋+技术示范主导”型、“技术示范主导+心理感知效应助推”型、“双重资源禀赋+环境效应认知主导”型3种。每种路径的形成与农户的生计特征紧密相关,不同类型的农户对应的组态路径呈现出异质性。其中,遵循“劳动力禀赋+技术示范主导”型路径的主要是耕地经营规模较小的传统种植户;遵循“技术示范主导+心理感知效应助推”型路径的是以“留守老人户”和“外出务工户”为主的兼业农户;遵循“双重资源禀赋+环境效应认知主导”型路径的则是当地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

(3)环境效应认知和技术培训是促进农户“药肥双减”意愿形成的普遍性关键因素。从各条组态路径的横向对比来看,环境效应认知和技术培训两个条件在3条组态路径中均存在,且二者之一总为核心条件,前者反映出农户对“药肥双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心理感知水平,直接影响农户化肥、农药的投入量决策,后者则对农户实际的农业生产行为和生产方式的选择产生关键影响。

4.2 建议

基于以上对农户实施“药肥双减”意愿的前因条件和组态路径的分析,为提升农户“药肥双减”意愿、促进实现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提出以下建议。

(1)鉴于耕地利用中农户“药肥双减”意愿是多维影响因素组合作用的结果,应多措并举、系统推进“药肥双减”政策,要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调动农户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激发农户实施“药肥双减”的内生动力。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农户对“药肥双减”实施效果的信心,完善农业技术服务等配套措施,注重各项举措之间的多维联动效应,打好有效提升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政策“组合拳”。

(2)鉴于不同生计特征的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形成路径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应根据不同农户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服务、资金补贴等支持和精准的政策引导策略。对于经营规模较小的传统种植户,要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引导该类农户向科学、高效的“药肥”施用方式转变;对于“外出务工户”和“留守老人户”等兼业农户,要进一步提高非农就业的稳定性、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鼓励广大兼业农户积极转出土地,缓解该类农户因“省时省力”而造成的化肥、农药不当使用的现象;对于“种粮大户”,要持续提升政策扶持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确保他们将“药肥双减”实施意愿转化为持续性的实际耕作行为。

(3)鉴于环境效应认知和技术培训对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形成存在普遍影响,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自媒体等多元手段开展农业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农户对化肥、农药负面影响效应的了解程度,引导广大农户形成农业绿色生产的自觉意识。注重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除了为“种粮大户”等具有示范性的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指导外,还应在传统种植户群体中继续加大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增强农户对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认同感,激发农户实施“药肥双减”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药肥技术培训组态
《药肥产品标签标识规范》将出台
三大智能灯光技术培训于CIT2021展会期间举行
陕西千阳:春耕备耕抓上手 技术培训走在前
基于PLC及组态技术的恒温控制系统开发探讨
SBS结合CBL在听力学技术培训中的应用与实践
以“肥”杀虫 药肥两用 一举多得
基于PLC和组态的智能电动拧紧系统
关于药肥一体化的几点认识
PLC组态控制在水箱控制系统的应用
如何加强数字电视技术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