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新时代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正处在起步期,如何统筹规划山东省黄河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共同性、自觉性、系统性的黄河文化体系,促进山东省黄河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山东数字化、智能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形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建设策略与路径,从而为山东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空间,提供新引擎。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提出要在未来五年推进沿黄9省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2年2月,按照国家的战略决策,山东省委、省政府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印发了《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山东篇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适应山东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现实需要,有利于促进山东黄河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山东沿黄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山东沿黄地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形成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当前,有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成果较少。相关研究或着眼于山东不同地域的黄河文化旅游研究,或着眼于山东某一黄河文化生态模块研究。总体而言,相关研究尚未能立足于国家、山东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视角,缺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策略与路径方面的研究。
制度供给不足是当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整体呈现出条带性特征,山东黄河流域面积辽阔,流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增加了系统性建设难度。比如,山东黄河文化生态资源分散、规划不一,山东黄河流域文化、生态保护与开发工作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山东九地市在政策制定、开发建设、生态整治等方面各自为战,尚未形成有序联动局面;现有区域式、分段式政府治理模式容易造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与保护的割裂,导致同质竞争、管理冲突、经营分散等问题出现。
重视黄河文化物质层面的开发建设,轻视黄河文化精神层面的发掘传承。在山东黄河文化的开发利用方面,注重显性层面,忽略隐性层面。例如,对显性层面黄河流域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生态修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关注较多,但对隐性层面黄河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踔厉奋发等精神内涵发掘得不够。此外,全社会保护与传承黄河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社会资本投入不足,过度依赖财政资金。
山东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地市黄河文旅产业“小、散、低、慢”,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足。山东沿黄县、乡、村建设改造过程中未能很好地体现出具有特色的山东黄河文化元素。文化消费主义导致山东黄河文化建设同构化日益突出,农家乐、度假村等同质化的开发项目大量出现。黄河文化旅游消费本质上体现的是人的价值存在方式,黄河文化旅游消费观应该体现正向的价值观,展现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本质诉求的文化旅游消费观。若黄河文化旅游消费观变得大众功利化,就会使得黄河文化旅游消费异化为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忽略了黄河的艺术与文化价值,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变为单一的物质消费品。
一是统筹规划,整合全省黄河文化资源。以山东黄河文化具有的符号表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情感关联为核心内涵,有机连接山东九地市黄河文化子系统,增强山东黄河文化的主体性、整体性和文化自觉性,进而形成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主题的共同性文化认同。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必须构建具有包容性的黄河文化圈,形成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综合性很强的制度体系。要成立由省文化和旅游厅、水利厅、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工信厅等部门共同参与组建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专门领导小组,以权属清晰、空间明确的复合功能为组织管理的基本逻辑,制定联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协调解决跨区域问题,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要做好全省层面的顶层设计,合理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做好预测和评价。要围绕国家、山东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战略部署,打破沿黄地市区域的限制,加强沿黄地市跨区域合作,突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要积极整合4全省黄河文化、生态资源,深入发掘黄河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促进山东沿黄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加强黄河生态保护,协调沿黄地市实施湖泊、湿地以及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修复,在干流、河口建设堤外人工湿地,打造生态化治理节点,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要进行生态治理、环境保护,改善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鲜明黄河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的风景区,因地制宜打造国家级黄河湿地公园。
二是传承黄河文化,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理论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他认为生活在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具有的特色以及发展趋势[1]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56.。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观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要增强文化自觉,统筹推动山东孔孟文化、鲁文化、齐文化、运河文化、黑陶文化、董子文化等融合创新发展,提升山东文化软实力,打造系统的黄河文化传承体系,绘制山东黄河文化图谱。要将无形的黄河文化资源转变为有形的文化业态,建立一批标志性黄河文化传播基地,推广具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品牌。加强黄河文化的保护工作,保持好沿黄地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增强文化自觉,需要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山东黄河文化符号。山东沿黄各地市的部分文化和生态结构具有一定相似性,要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为引领,打破沿黄各地市行政地理边界限制,根据黄河文化、生态同质性、差异性的特征,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同中有异”的文化表征系统。要加强对全省黄河文化资源的统筹规划,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调查研究团队,深入挖掘黄河的历史、文化、生态、经济、社会价值。要做好黄河文化文献、文物、遗迹以及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化调查,同时也要对沿黄地区生态现状、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调查,为做好黄河文化静态保护与动态开发提供基础支撑。
增强文化自觉的关键路径在于文化的传播。文化除了发明产生外,传播是唯一延续的路径[2]李鹏程.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08.。要创新山东黄河文化产品营销和传播机制,展现黄河文化特征和品牌形象,不断扩大黄河文化的传播范围。从专业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创作入手,鼓励有关新时代山东黄河文化的文艺创作与推广。打磨现有黄河文化主题作品,抓好黄河文化主题新作品的策划创作,如推广大型舞蹈史诗《黄河》,创新编排黄河文化主题经典剧目,精心办好黄河文化主题音乐会、戏曲演出等。深入发掘沿黄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滨州市阳信鼓子秧歌、沾化渔鼓戏、吕剧等,发展德州的黄河故道文化、黑陶文化、地方戏曲文化以及山东沿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等。建设山东省黄河文化主题展馆,提升展览水平。搭建山东沿黄地市的合作共享平台,开展跨区域交流合作,推动黄河文化多途径传播,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
三是融合发展,完善黄河文旅产业链。融合发展是山东黄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交互、价值共生和价值整合的过程,其融合目标和融合方式体现出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能够促进山东黄河文旅产业链的融合。山东黄河文旅产业链的融合有助于山东黄河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与外部资源的交互与转化中实现整体性、创新性发展,也有助于彰显黄河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山东沿黄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黄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效融合。文旅融合要在凸显黄河文化价值的同时,有效促进“文旅+教育”“文旅+健康”“文旅+工业”等联动发展。用山东黄河文化的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凸显山东旅游产品特色,提升山东旅游产品竞争力和吸引力。黄河文旅产业的融合基于价值性思维与共生逻辑,不但能够将黄河文化公园(山东段)的文化特质融入文化产业的发展、转化与创新中,还能通过多元形式的共同创造与互动形成独特的黄河文化旅游业态,从而为山东沿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文化旅游资源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激发其进行自我身份重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存在两种消费主体,即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这两种主体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旅消费诉求存在差异。本地居民着眼于优质生态环境、生活生产、文化生活等基本诉求。因此,要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为契机,优化黄河生态环境,创新沿黄地区产业形态,提升沿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丰富沿黄地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以黄河文化为基础,建立起地域、人文、情感联结,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打造成为人情味浓厚、饱含情感互动的综合体,增强沿黄地区居民对黄河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外来游客而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是新型文化旅游消费场景,区域内的“黄河气质”、文化资源是使游客形成文化认同的价值符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3]新华社.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Z/OL].(2021-03-05)[2023-10-15].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05/content_5590762.htm.要发挥山东黄河文化符号的精神感召力,引发外来游客的情感共鸣,引导消费者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进而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四是科技赋能,打造数字黄河文化公园。黄河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要运用“互联网+”,构建数字化、智能化黄河文化、生态体系。黄河文化公园(山东段)数字化建设要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拥抱,以数字赋能提升黄河文化公园建设效能。要对山东省各类黄河文化、生态资源进行数字化分区、分级、分类,做好数字化登记、建档、备案,构建全方位的山东黄河文化、生态资源数据库。运用数字化技术将黄河文化、生态场景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数字信息,形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虚拟场景。积极推进黄河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融合数字新媒体建设,提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知名度及影响力,打造富有山东特色的黄河文化品牌。构建全平台传播渠道,除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外,还要积极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短视频账号等,利用美团、携程等电商平台,逐步构建山东黄河文化、生态资源的权威公众数字平台。借助“互联网+”及媒体技术,构建数字文旅共享模式,促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向数字化文旅资源进一步转化,促进文旅消费的提质升级。
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是实现山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准确把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的时代语境与价值内涵,准确认识不同地市县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山东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系统、个体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的关系。科学统筹黄河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建设与利用,处理好黄河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综合推进数字化与实体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优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的实践策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