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
——以《原电池》教学为例

2023-11-06 16:49李德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4期
关键词:原电池思政课程

高 乔,杨 晶,李德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无机化学”是中医药院校中药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是构成大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无机化学”教学注重强调化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课堂教学常被看作概念、公式、数学推导等枯燥化学知识的传授过程,轻视了对学生世界观、科学观和科学素质的培养。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对“无机化学”课程进行合理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将无机化学的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成果等思政素材引入“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怀[2]。通过聚焦科技前沿,分享与专业相关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将所学化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3]。通过讲好中国科学家的突出贡献和先进事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奋发图强,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4]。因此,以原电池教学为例,充分挖掘原电池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阐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以期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为“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供新思路和实例参考。

一、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本次课选取杨怀霞主编的《无机化学》教材中第五章第二节《原电池》作为教学内容。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原电池定义与形成条件、单池和双池原电池工作原理、制备水果电池。本次课中基本概念较多、反应原理抽象,学生记忆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实践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

二、教学设计思想

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化盐入水”的教学效果,实现知识传授、价值观引领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工作原理;熟悉单池原电池与双池原电池装置模型、盐桥的功能作用,了解探究原电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原电池中知识点关系的分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课上探究原电池形成条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思想政治目标

树立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价值观。弘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案例设计

(一)新课引入:伏打电池的发明

教师通过讲述伏打电池的发明过程,引入课堂并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伏打电池的发明源于一次青蛙解剖实验产生的灵感。1786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实验时,发现两种金属器械同时接触青蛙的大腿,会引起青蛙腿部肌肉的抽搐,仿佛受到电流的刺激,伽伐尼把这种现象称为生物电。这种现象引起了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的极大兴趣,他经过多次重复伽伐尼的“生物电”实验,发现“生物电”产生的关键在于两种金属的金属属性不同。随后,伏打用整整13 年的时间反复实验,深入钻研,在1799 年制造出第一个人造电源——伏打电池[5]。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师借助于伏打电池发明过程的讲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验现象的意识,理解科学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锲而不舍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二)概念构建:原电池定义与形成条件

原电池定义——借助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呢?师生之间通过实验探究(见表1),归纳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电解质溶液、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两电极材料活泼性有差异、闭合回路。总结为“两极一液一回路”。

表1 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性实验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有层次、有逻辑地分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本质探析:单池原电池工作原理

通过探究性实验,在学生掌握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原电池的具体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中,哪个电极失去电子?哪个电极得到电子?以问题为导向,引出单池原电池模型并讲解工作原理:还原剂Zn片(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Zn2+,电子通过外电路流向Cu片(正极),氧化剂H+在Cu片上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完成还原剂Zn和氧化剂H+之间电子的转移。内电路:两电极之间溶液中正负离子的定向移动,外电路:电子由负极经过导线流向正极,构成完整的闭合回路,两个电极反应不断进行,发生有序的电子定向移动,从而产生电流(见图1a)。

图1 单池原电池和双池原电池模型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问题为驱动,有层次地分析理解单池原电池工作机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树立化学的辩证思维观。

(四)本质探析:双池原电池工作原理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单池原电池虽然产生了电流,但是装置中溶液的温度却升高了,并且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并不稳定,这说明产生的电流是不稳定的,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请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原因。学生代表回答:单池原电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直接接触,导致既存在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又有一部分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使装置的温度升高导致电流不稳定,化学能转变成电能效率不高,导致电流强度弱不稳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办法:可以将氧化剂与还原剂分开在不同区域,不直接接触,从而引出双池原电池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教材和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出双池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其优点。以Cu-Zn原电池为例:Zn棒(还原剂)失去电子经金属导线流向铜棒,CuSO4溶液中Cu2+(氧化剂)得到电子变为铜单质沉积在铜棒表面。随着反应的进行,ZnSO4溶液中因有过多的Zn2+带过剩正电荷,CuSO4溶液中SO42-的相对过剩带负电荷,这将影响电子从锌棒流向铜棒。由于盐桥的存在,其中的Cl-向ZnSO4溶液扩散,K+向CuSO4溶液扩散,分别中和了过剩的电荷,使反应持续进行,构成闭合回路,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见图1b)。双池原电池优点:氧化剂和还原剂不直接接触,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能量转化率高,电流强度大且稳定,持续时间长。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开展分组讨论,组内学生互帮互助,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2)引导学生分析单池原电池电能转化效率不高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渗透从宏观到微观的事物认识规律。

(五)知识拓展:水果电池

在掌握了原电池形成条件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师生利用柠檬动手制备水果原电池,并分析柠檬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柠檬中富含大量柠檬酸等电解质,将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导体(铜和锌)插入柠檬中,用导线将两种金属连接构成闭合回路,锌片与柠檬中的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失去电子,电子通过导线定向移动流入铜片,产生电流使小灯泡发光。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通过趣味水果电池的制作过程,鼓励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融入实际应用中,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六)总结及任务:知识点总结与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知识点:本次课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定义、形成条件、工作原理,分析了单池和双池原电池的优缺点,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了柠檬电池,体会到了化学知识的魅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开阔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布置作业:除了水果原电池以外,原电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应用,如我们常用的干电池、纽扣电池等,都属于原电池,学生课下自主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原电池实例及其工作原理。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总结知识点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2)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课下自主查阅资料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结语

以原电池教学内容为例,深入挖掘原电池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阐述了理论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探索了“无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与方法。通过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无机化学”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课程思政更好地渗透到中医药院校“无机化学”教学中提供了实例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原电池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例析原电池解题策略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7年7月原电池及原电池组产量同比增长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