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莹,吴冬梅,宁 烨
(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7)
课程思政的含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高等教育不能只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和文化修养。在已有的教学过程中,我国高校的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存在分离的现象,教师在授课中过于侧重传授专业技能与知识,而忽视了思想观念的培养和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指出了专业课程结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在高等教育中,教师需要将思政教育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的。
作为金融风险教育的重要入门课程,“保险学”除基本的风险与保险知识外,还涉及法制诚信、社会心理学、道德修养与规范、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授课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寻求思政教育与理论知识的最佳结合形式,使学生在掌握“保险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保险学”课程是高等学校金融专业六门主干课程之一,在讲授“保险学”课程时授课教师需要将课程与思政理论相融合,在明确目标原则、加强教师思政教育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充分挖掘课程体系思政要素四方面进行设计。
在确定“保险学”课程目标时,需要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将培养具有高专业水平和高思想政治素养的保险学人才作为核心目标。确保通过“保险学”课程学习的学生,都具备专业知识素质、思想政治素养、合格专业技能。为了达到课程目标,应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坚持方向性原则。“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结合我国银保监会法律法规和《政府工作报告》。第二,坚持时代性原则。“保险学”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时代要求。我国保险业将抓住时代机遇,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增强我国保险业在特殊风险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我国保险业在提振实体经济,进军养老、医疗和健康等领域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坚持实践性原则。“保险学”课程思政教学应当结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式将思政教学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保险学”教师需要时刻保持对党的各项教育方针的了解和学习,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关注,这样才能让保险学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机融合;还可以通过组织专题学习、培训和对应的实践活动等方式,正德育之风,培养“四有”好老师,并通过组织教学比赛等方式,提高“保险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成为适应思政教学的优秀教师[1]。
“保险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较高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如果授课教师在课上适当地代入现实案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保险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结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案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达到教育和德育同步发展的效果。除此之外,授课教师还可以多使用启发、提问、互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比如在讲到风险概述中关于风险三要素(即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损失)的时候可以引入新冠疫情这一现实风险事件:2020年伊始,Covid-19新冠疫情暴发,并迅速在全世界蔓延,导致企业停工停产,经济停摆。然而,中国却是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GDP总量首次突破15.4万亿美元。首先,世界大多数国家新冠疫情肆虐之际,中国迅速实现了遏制新型冠状病毒,维持经济稳定、反弹和积极增长,为全球经济摆脱新型冠状病毒影响奠定了基础,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学生的民族自信;其次,在遇到如此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时,可以就保险是如何起到稳定社会、帮扶民生、重振经济作用这一话题开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理论和实践进行学习。
通过充分挖掘“保险学”课程体系中蕴含的育人因素和内容,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升华,将专业内容巧妙地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形成完整的、成体系的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及相关教学素材库。如结合2022年东航“3·21”空难等案例,加深学生对风险的认识,增强学生的风险意识,引导他们珍爱生命,关爱家人和朋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无常;从保险的“一人为众,众为一人”的理念出发,指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进程中成就人生理想和追求。通过充分挖掘这些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对保险学的专业兴趣,使之具备较强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通过思政教学,使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其民族自豪感,使其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为充分挖掘“保险学”课程体系中蕴含的育人因素与内容,将专业内容传授提升到思想教育高度,将思政教育贯穿“保险学”教学全过程[2]。通过以下几个路径实现“保险学”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3]。为更好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高校角度,可以促使跨系、院、校等教师进行思政团队的组建,邀请具备思政教育经验和基础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团队建设中来,以增强团队建设的专业性。该种团队组建方式存在如下优点:首先,团队的建设能够促进内部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其次,对于不同院校的教师合作,能够有效增强思政教育实际效果,促成团队内部更深层次的合作模式。
从团队建设角度来说,需要与思政课程相向的主要教学集体进行沟通,进一步挖掘课程的主要思政元素。这要求团队成员间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强化团队分工。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中,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使教师彼此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师可以将这些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
1.课程思政资源模块建设。在原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增加课程思政模块。同时,配套提供思政元素相关的视频和扩展阅读等材料,使学生在掌握“保险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建设及相关规范性教学素材建设。通过充分挖掘“保险学”课程体系中蕴含的育人因素和内容,找准课程知识和思政内容的契合点,对课程知识点进行升华,将专业内容巧妙地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及相关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由于篇幅所限,仅展示了部分思政元素案例)。
表1 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建设(部分)
在教学模式上,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基于OBE&PBL教学模式,采用融入式、嵌入式等课程思政融入策略,实现全方位育人。在教学中强调以问题为导向,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通过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和课后复习巩固,引导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协作交流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见图1)。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4],以最新的保险时政热点与科研成果为切入点,通过充分挖掘“保险学”课程体系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图1 “保险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
1.将思政内容知识点纳入课程考核范围。考核中将思政模块内容纳入课程考核方案,增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德育相关的内容考核,以加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吸收与重视。
2.建立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知识达成评价体系、“开放性讨论—项目式学习—创新性成果”的素质考评模式、“自评—互评—考评”的多维评价考核方式来建立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如下:注重对学生能力提升的考核,范围覆盖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前通过“BB”平台等渠道,实时跟踪评价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效果;课中进行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发言及提问情况进行评价;课后布置时政案例分析题目,要求学生完成保险新闻相关案例的展示,以加深对保险学相关知识的了解。
3.课程团队的课程思政目标实现情况评价。建立符合思政教育规律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雷达图、定量估算等方法构建针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短期与长期、显性与隐性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知识以测验等短周期显性定量考核为主,能力以课程设计等中周期定性定量结合的显性考核为主,价值以实践、设计等环节体现出的学生关注热点专业问题、学生后续发展及社交平台内容等长期隐性考核为主,实现了课程全面育人效果的持续提升。同时通过与学生交流、学生反馈心得体会和问卷调查等对思政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并对评价反馈结果分析,作为日后调整与改革的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课专任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职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发展需要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进行建设,相互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保险学”专业课为例,阐述了“保险学”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以及具体实施路径,让思想引领要素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