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
案例中,“奥特曼”不灵了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乐乐忽然意识到奥特曼是假的(也许他早就知道),也不是乐乐忽然不喜欢奥特曼了(他依然常常扮演奥特曼),而是乐乐的内心需求没有真正被“看见”。
乐乐第一次说“奥特曼是假的”时,他正在益智区投入地进行游戏,但集体教学活动马上要开始了,所以教师让大家结束游戏,坐到椅子上。此时乐乐显然不愿意停止正在进行的游戏转而投入集体教学活动。而教师既没有询问乐乐,也没有通过观察来了解乐乐为什么会出现不服从指令的行为,而是直接搬出了奥特曼这个榜样,因为教师发现以往只要使用这一策略就基本上能解决幼儿出现的问题了。这时的乐乐可能感到不高兴,因为他玩得正起劲,教师却非要让他停止游戏去“上课”;可能会感到有压力,因为教师说他是“爱学本领的小奥特曼”,他不得不停止游戏去“上课”,不然就做不了奥特曼了。所以乐乐才反驳道:“奥特曼是假的呀,你见过真的奥特曼吗?”实际上,乐乐是在表达他的不满,他不能接受教师无视他的内心需求,直接搬出奥特曼这个榜样来约束他的行为。
那么,为什么教师之前利用奥特曼来引导是有效的呢?可能是因为乐乐确实非常崇拜奥特曼,以至于他可以暂时放下自己的愿望,努力做出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幼儿不可能为了“奥特曼”这样一个虚拟的头衔而一直克制自己内心的需求。
面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正确的解决思路应是识别幼儿不当的行为,评估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以判断是否需要干预;在决定进行干预之后,通过观察、询问与倾听,了解幼儿不当行为产生背后的原因(这一步很重要,注意把事物联系起来看,看到完整的幼儿),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引导策略,观察实施的效果,及时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调整策略。比如,乐乐不愿意参加集体教学活动,如果是因为游戏被打断了,那么教师可以帮助乐乐意识到游戏已经持续很久了,而接下来的集体教学活动也很有趣,并且告诉乐乐可以在之后的某个时间段继续游戏;如果是因为乐乐觉得集体教学活动很无聊,那么教师可能需要反思自己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是否关注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考虑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如果是因为乐乐还未适应集体生活,不能很好地遵守集体生活中必要的规则,那么教师可能需要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帮助乐乐了解集体生活是怎样的,哪些规则是需要遵守的,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则,遵守这些规则会给集体生活带来怎样的好处;如果是因为乐乐存在一定程度的注意缺陷,自控能力弱,那么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一些培养注意力、控制力的游戏对其进行干预……对幼儿出现的其他问題,教师也宜采用同样的思路来解决,即先了解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再想想我可以怎么做。幼儿只有真正被看见、被理解、被悦纳,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云南昆明市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陈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