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上门做饭”在网络上悄然兴起,社交平台上有不少自荐帖,顾客可以自主点菜,或从私厨提供的菜谱里挑选,食材可以自备,也可以代买。作为一种新兴服务,上门代厨既是一种新型的灵活就业方式,也能满足人们对生活服务的新需求。但与此同时,上门代厨服务存在行业标准不清晰、入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有安全隐患等问题。
实际上,上门代厨也属于家庭服务业,弥补了“消費空白”,有利于满足一些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餐饮需求,这并非一种“伪需求”。如果规范发展,则上门代厨服务能够真正成为一种服务新业态。“满足日常消费需求”的上门代厨服务,目前订单量剧增,不少消费者也逐渐养成了请私厨上门做饭的消费习惯,对此就更有必要进行严格规范。
上门代厨得以出现,是因为一些消费者不想去餐馆吃饭,又不想叫外卖;既想在家里吃饭,又不愿自己动手做饭,或自己不会做饭。他们选择找上门代厨服务,认为这样食品安全能更放心,也可以和私厨更好地交流,做出合自己口味的饭菜。
但上门代厨是新业态,还欠缺相应的规范。比如,在传统家政行业,家政服务员需要持岗前培训证书上岗,家政企业也会购买保险,一旦出现问题或家政服务员给雇主造成损失,可由保险公司理赔。但现在的上门代厨人员多为“游击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没人为他们买保险。《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不准许染有传染病的人员从事餐饮业。不少私厨没有相应的健康证明,这就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虽然有人组建了代厨团队,但同样也欠缺相应的规范,处于“草创阶段”。
上门代厨服务,还可能衍生其他的问题。比如,收费标准不一,容易引发纠纷。而厨师做出来的饭菜如果不合消费者胃口,又该如何处理纠纷?把厨师请到家中做饭,也就是把陌生人引进了门,这也不免引发消费者的担忧,组织者、平台如何保证这些私厨的安全可靠?这并非杞人忧天,此前就出现了多起私厨与消费者发生纠纷与冲突的事件。
对于上门代厨服务等新业态,监管不能滞后,要设置好监管“安全门”,要能严格“把门”,还要掌握好监管“火候”。监管部门既要鼓励“上门做饭”等新业态的发展,也要给其戴好“紧箍”,促其规范发展。如要划出合规底线,设置准入门槛,要加强对上门代厨服务的监管力度,要对代厨团队、私厨的资质进行严格把关,要规范合同管理等。进而言之,还要推动家庭服务行业的立法,规范家庭服务业。要能兴利除弊,让“上门做饭”等新业态更好激发新需求,让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不能让“上门做饭”端上百姓餐桌的是“夹生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