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军 王楚嘉
摘 要:列宁关于实现人民幸福的思想是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制度保障;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实现自身幸福的主体力量;人民幸福要通过劳动来实现;理性对待资本主义有助于更好实现人民幸福;发展国民教育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有效途径。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列宁关于实现人民幸福的思想意涵对于推进新时代人民幸福事业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列宁;人民幸福;实践探索;理论阐释;现实启示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3.003
中图分类号:A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3-0016-0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1],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也曾经说过,“我只知道一个伟大的目标,就是人民的幸福。”[2]列宁在领导俄共(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围绕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实施了一系列惠及人民的方针政策,探索了一条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实践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实现人民幸福的论述。列宁关于实现人民幸福的实践与阐释体现了列宁对于人民幸福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人民幸福的深刻思考。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列宁关于实现人民幸福的思想意涵对于推进新时代人民幸福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实现人民幸福的制度保障
列宁将实现人民幸福置于“更好社会制度”的现实场域。“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3]可见,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列宁就已经意识到人民幸福只有在新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当然,列宁认为的新社会显然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崭新社会。
在列宁看来,只有这样的社会制度才能为一切人的幸福创造条件,能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消灭社会两极分化,使无产阶级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使全体人民享有社会发展成果。[4]列宁明确表示“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5]他强调“彻底改变全国的现存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6]在当时的俄国社会历史环境下,建立“更好的社会制度”已然成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根本前提,也成为列宁呼吁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政治动员最强音。列宁深知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因此,要摧毁剥削、奴役和压迫劳动人民的旧社会,在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变革社会制度。列宁将社会主义视为保障人民幸福的制度根基所在,并多次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带给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幸福,“在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劳动积累起来的财富将造福人民群众,而不是压迫人民群众。”[7]
十月革命胜利开启了社会主义的时代。列宁不止一次地赞扬带给人民幸福与希望的新社会,指出“这是最幸福的时代的开始”[8],是“转向共产主义社会、共同幸福和持久和平的光明未来”[9]的历史新阶段。如果说十月革命前,列宁注重强调社会主义对于人民幸福实现的意义阐释与价值引领,那么,十月革命后的列宁则是基于苏维埃俄国实际,正式开始了将此前构想的人民幸福生活图景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探索。正如列宁所言,“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10]。1918年,列宁在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再次阐释了“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11]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以往一切社会形态带给人民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有着以往任何社会都不具备的特性,即生产的科学性和分配的公平正义性。列宁深知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制度蕴含的生产的科学原则及分配的公平正义原则是促进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因此,列宁领导的俄共(布)始终重视满足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主张劳动人民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全部财富。1917年,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土地法令》,使用土地的权利赋予国家所有公民(不分性別),土地转为国家遗产并移交给所有劳动人民使用。[12]这一法令废除了土地私有,实现了土地归劳动者所有的社会主义改革。在资本所有权方面,列宁主张坚持公有制,强调通过资本所有权公有制改革,将银行变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的机构。1917年12月14日通过了《关于实行银行国有化及其必要措施的法令草案》,清算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由国家银行接管。[13]列宁认为的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消灭私有制,还要完成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共同享有社會发展的全部财富,让产品“归全社会所有”[14],“为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亿万人所有。”[15]总之,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第一次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广大劳动者摆脱了受剥削的地位,朝着人民群众共享福利与实现幸福的目标迈进。
列宁阐明了社会制度对于人民幸福的根本意义,指明社会主义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制度保障,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幸福的内涵及实现条件。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以实现人民幸福为价值旨归的社会形态,只有社会主义释放的优越性才能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民生诉求和增进人民福祉筑造更加牢固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16]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17]因此,我们要把增进人民幸福作为一面镜子,不断审视制度缺陷,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消除影响民生福祉的制度障碍,制定满足当下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期望所需的制度安排,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在制度创新、完善制度安排的进程中促进政治、经济、分配、社会等领域的改革,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幸福旨向,营造更加利于人民幸福实现的制度环境。
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实现人民幸福的主体力量
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诠释着“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个别人物的行动取决于阶级的行动,而阶级斗争决定着社会的发展。”[18]在列宁看来,人民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同样,幸福作为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生存样态,也正是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探索,才能使他们在不断满足自身需要和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不断创造幸福生活。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是实现自身解放的主体力量。十月革命以前,在同俄国沙皇专制制度作斗争的过程中,列宁就已经意识到实现幸福的要素不会自动生成,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只有通过革命和斗争才能获得解放。列宁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本身的事业”[19],即解放自身的伟大事业只能依靠广大无产阶级的不懈奋斗,只有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才能“为自己去争取人间的美好生活。”[20]列宁认为幸福的生活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来实现,这源于俄国劳动人民身处在悲惨境遇下迸发的强大反抗力量。沙皇残暴统治下的劳动人民生活极度困苦,他们处在社会底层,不仅经济不自由、政治不独立,还沦为被封建官僚和垄断资本所欺压和剥削的对象。沙皇政府和地主不单压榨民众,使农民丧失了土地、自由和面包,还通过各种手段逼迫他们缴纳繁重的赋税,使千百万人被囿于饥饿和死亡。正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受剥削和压迫最深的阶级,因此,列宁深刻认识到,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实现自身解放和自身幸福的主体力量。他曾在1905年的五一节讲话中谈到 “凡是从事劳动的人,……都在伸出手来为工人的解放和幸福而斗争。”[21]并且,列宁认为由全体工人阶级组成的工人联盟是争取幸福生活的保障,“全体工人是兄弟,他们的坚固联盟,是全体劳动人民和被压迫的人类争取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唯一保障。”[22]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无不表明只有依靠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无不展现出他们在实现自身解放和人民幸福方面不可阻挡的伟大力量。但在一个经济文化程度较低且小农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虽然掌握了国家政权,仍还是有很多挑战摆在列宁及其领导的俄共(布)面前。列宁进一步强调要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正是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23]列宁认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自己来创造,只有无产阶级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才能帮助自身从贫困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与幸福。
列宁的人民幸福必须依靠人民自身力量来创造的观点,对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逻辑主旨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面对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需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力量,满足人民期待。“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24],实现人民幸福要广泛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创造的经验、拥有的权利和发挥的作用。我们要让社会发展成果服务于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好的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稳健持续地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提升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幸福感。
三、劳动:实现人民幸福的源泉
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形式,不仅为人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确证人的主体力量。劳动既是获取物质财富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在劳动中人们可以不断拓宽幸福的广度与深度。列宁反对抽象地思考和探寻人民幸福的实现,“如果说存在什么神圣的东西,那么我们这里就面对着最神圣的东西。这不是偶像,不是圣约柜,不是神龛,也不是圣体匣,而是整个文明人类的实在的、可感觉到的幸福。这种幸福或圣物,不是人的发现,也不是神的启示,它是从历史上积累的劳动中产生的。”[25]在列宁看来,人们可感知到的幸福并不存在于超脱世俗的逸梦中,也不存在于唯灵论的幻想中,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在现实的劳动中生成,因此,不能将幸福的获得寄托于神的馈赠,只有通过人自身的劳动来实现。
列宁指出,农奴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会造成劳动者与幸福的疏离。“农奴制和资本主义都是对劳动的剥削,在这个意义上两种制度都是‘绞索和盘剥。”[26]劳动者们无法从劳动生产中获得相应的物质满足和精神愉悦,反而成为了地主的奴仆和资本的纳贡者。列宁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与幸福相背离,他深入剖析了工人逐渐丧失对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希望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工人来说,资本主义是持续不变的、无尽无休的奴役劳动、对生活始终没有信心、永远穷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要获得比维持起码生活稍多一点的东西都没有希望。”[27]在列宁看来,要使人們在劳动中创造和感知幸福就必须建立起属于广大无产阶级劳动者自己的政权,保障劳动者切身利益,让劳动复归到自由、自觉的活动,从而让人们在劳动中收获幸福。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碎了旧式国家机器,建立了属于无产阶级的新政权。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列宁提出了保障劳动者切身利益和促进人民幸福的一系列主张和政策:如限制劳动时间,保障劳动权益,颁布了《关于八小时工作制的法令》[28];改善工人的居住条件,在《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纲领》中明确提出要尽一切力量解决劳动群众的住宅问题[29];列宁认为,可以创造幸福的劳动一定是自愿自觉的劳动。在列宁看来,谋生目的下的劳动无法使劳动者投入到劳动过程本身,劳动者只会关注是否生产了足够多的产品,而无暇顾及自身在劳动中的感受,幸福也就变成一种奢侈。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自由自觉的劳动是生命的乐趣这一观点,他高度称赞“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30]。当劳动复归到实践活动本身,个体能够在其中获得享受体验,实现自身健康发展,人们的幸福层次就会提高。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的劳动不是为了履行一定义务或享有某些产品,而是让劳动复归到自愿的、无定额的活动,进而让个体能够在其中获得享受体验。[31]在列宁的人民幸福思想中,劳动幸福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列宁在对农奴制和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与幸福疏离的深刻批判,以及对社会主义复归自由自觉劳动来实现人民幸福的实践与尝试中表达了其对劳动幸福的憧憬。
列宁劳动幸福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刻意蕴,为我们理解幸福生活的实践本性带来启示。幸福既不来源于主观的臆想,也不来源于神灵的启示,幸福的生活绝不会凭空出现,只有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促进幸福的生成。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站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谋求与广大劳动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福利,建立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劳动者权利保障体系,用实际措施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劳动幸福的期盼。这也为新时代促进劳动幸福提供了有益思路。当前我国劳动者权利和福利的完善程度仍然是决定劳动幸福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我们应高度重视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让人们能真正在劳动中体会幸福。改善劳动环境和安全卫生条件,营造更为科学人性化的良好劳动环境,从而维护好劳动者的基本工作权益和身心健康。健全劳动维权机制,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为广大劳动群众的合法权益保障提供法律和制度支持,用更加完善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和福利机制帮助人们在劳动中更好地体悟和感受幸福。
四、理性对待资本主义:实现人民幸福的合理认识
列宁始终以开阔包容的眼光理性审视人民幸福及其实现。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和生活的进步起到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正确认识并合理学习利用资本主义的有益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人民幸福。社会主义必然超越资本主义带给人民真正的幸福,但由于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以及在摆脱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基础上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创造了条件。
苏维埃俄国落后的现实状况让列宁进一步意识到如果不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将很难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俄国长期以来在经济上实行农奴制和村社制叠加的管理模式导致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政治上受沙皇专制统治,人民群众没有政治自由,文化上愚民教育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小生产者思想愚昧且落后。同时,列宁敏锐洞察了世界联系越发紧密的必然趋势,指出“整个世界正在融合为一个单一的经济机体”[32],社会主义想要不同资本主义发生联系是不切实际的。自1921年开始,新经济政策在苏维埃俄国展开,这一政策的核心正是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苏维埃俄国凋敝已久的经济,其目的在于让国家度过难关,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改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主张实行租让制以改变国家的经济状况,帮助人民克服生活上的困难,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提供物质条件。列寧主张允许农民出售余粮,允许私营企业主出售产品。尽管在当时这意味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但是列宁认为,这种资本主义对改善苏维埃国家人民生活有利,国家应该支持其发展,“这样做就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经济状况”[33]。列宁还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创造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包括先进科学技术、体制运行机制、管理经营等。列宁主张学习经营商品经济的方式,他认为“国家必须学会这样经营商业”[34]。不难看出,列宁本着理性立场正确地看待资本主义及其发展成果,并通过合理利用资本主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为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服务。
在实现人民幸福的艰难求索中,列宁看到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进步中的作用及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实现幸福生活的积极意义。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性审视资本主义并合理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促进人民幸福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当今世界各国是前途命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远比列宁所处的时代更加频繁、更加紧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日益丰盛,这些也为各国人民实现幸福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产品。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35]过去任何时期,世界各国都未曾像现在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死与共、休戚相关地联系着。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实现人民幸福需要我们坚持交流互鉴,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也是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必然要求。
五、发展国民教育:实现人民幸福的有效途径
教育是人民实现幸福的有效途径。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教育能够引导人体验幸福、拥有幸福,教育的终极指向是让人们幸福地生活。教育丰裕了人的生活,涵养了人的品格,在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不断发挥,人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人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人可以从中获得自我享受,收获幸福。列宁始终关注着苏维埃俄国的文化教育问题,“他整个一生和思想都集中围绕于使人民尽可能快地获得文化……他相信教育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36]
在列宁看来,教育不仅对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它还是个体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人生幸福的实现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是国民幸福的重要标准之一。列宁看到苏维埃俄国长期以来国民文化素养低下的残酷现实,极力想改变工人阶级普遍没有文化,适龄儿童无法接受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妇女的文盲程度极为严重等一系列状况。对于教育极端落后的国家状况,列宁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封建统治的腐朽所致。1895年列宁在《我们的大臣们在想些什么?》中揭露了沙皇政府害怕教育唤醒人民争取自由、解放和幸福的意识而极力遏制工人教育事业的本质。[37]同时,列宁指出,劳苦大众不仅不会主动争取自由、解放和幸福,还被教化屈膝于沙皇政府的剥削和压迫,顺从地接受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同样,“任何资产阶级政党的教育部长的愿景在真正鼓励工人阶级去获得知识而且影响他们解放的手段的方面都是绝对不存在的。”[38]可见,在列宁看来,无论是沙皇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被剥削阶级都无法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无法在教育中丰富和发展自身,教育也无法起到鼓舞人民追求自由、解放和幸福,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种文化落后的沉重现实不仅妨碍了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工作,更加严重制约了人民幸福生活的实现。
因此,列宁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实现人民幸福就必须大力发展国民教育事业。他特别强调,苏维埃政府要发展的教育事业,不是束缚人思想的封建教化,而是启迪人思想的、带给人民群众真正自由、解放、幸福和全面发展的教育。1917年12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颁布了由列宁签署的《关于解散临时政府所属的国民教育部》决议,由教育人民委员部负责全国的教育领导工作。1918年苏维埃政府公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其中规定了各级学校免费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提出要在最短时间内实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任务,消灭剥削阶级对教育的垄断,强调教育的全民性;规定了男女平等和学校自治、实行民主管理等基本原则;规定了师生平等,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实施个别化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39]在列宁的带领下苏维埃俄国成功改造了旧式教育体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民教育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国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包括实施免费的普及义务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增加国民教育经费等,第一次实现了普及劳动人民的免费义务教育,使广大群众不分民族、性别的享有教育机会,使学校成为服务于建设更好生活的手段工具,为人民幸福生活奠定了基础。
列宁认为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国民幸福的有效途径,他注重发挥教育对引领人民群众破除僵化思想以实现自身解放和幸福方面的积极作用,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列宁尤其强调“从下一代的幸福着眼”,主张大力发展儿童教育事业,包括开设儿童图书馆、设立儿童部等以满足儿童接受教育、训练的需要。[40]这一系列观点对新时代以教育事业推进人民幸福的实现具有现实启示意义。这也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在当代中国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攸关人民幸福的民生大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无论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是人民幸福,教育都是筑梦的基石、圆梦的路径。”[41]因此,教育事业应适应和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需要。当前,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等问题仍是影响人民幸福生活实现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必须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给予更多人公平的教育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人们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各项技能,增强造福人民、造福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继续提高教育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教育来提升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动力,让教育助力人生价值的实现,推进人民幸福的发展。
结 语
列宁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思想是列宁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彰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为人民谋幸福的责任与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列宁当年关于实现人民幸福的论述并回顾其领导无产阶级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幸福生活的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实现人民幸福事业提供借鉴;而且有助于我们领会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博大胸怀与人民立场,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意与实践旨趣。这正是当下我们对列宁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思想进行深入解读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擔当实干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N].人民日报,2021-04-28(1).
[2]Ленин18[EB/OL].(2021-04-22).https://stihi.ru/2021/04/22/6732?ysclid=ljo2ebyqoy390106959.
[3][4][5][6]列宁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2,426,112,123.
[7]列宁全集(第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4.
[8][10]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2,737.
[9][11]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69,546.
[12]Декрет о земле, принятый на Втором съезде Советов рабочих,крестьянских и солдатских депутатов 26 октября (8 ноября) 1917 г//Известия ЦИК.28 октября (10 ноября) 1917 г.
[13]Декреты Советскойвласти.Т.I.М.: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57.С.230.
[14][15]列宁.列宁专题文集 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1,152.
[16]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N].人民日报,2018-02-14(1).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18]列宁传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
[19]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23.
[20]列宁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32.
[21][22]列宁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3,63.
[23]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6.
[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
[25]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3.
[26]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2.
[27]列宁全集(第五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5.
[28]Декрет Совета Народных Комиссаров//Газета Временного Рабочего и Крестьянск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30 октября 1917 г.
[29]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1.
[30]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31]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0.
[32]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94.
[33]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9.
[34]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4.
[35]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2.
[36][38]何萍.列宁思想在二十一世纪:阐释与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3,197-198.
[37]列宁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5.
[39]迟恩莲,曲恒昌.中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对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63-264.
[40]汤旭岩.“从下一代的幸福着眼”——学习列宁关于儿童与图书馆的部分论述有感[J].图书馆界,1982(3):43-44.
[41]阮成武.教育民生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3.
[责任编辑:孙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