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楠
摘 要: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应在传承使命担当、树立系统思维和彰显高远意蕴中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当前高校“青马工程”在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机制、培养考核和培养对象等方面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应树立新发展理念,从培养方式的理论灌输与内化自觉、培养机制的多方整合与共同参与、培养过程的有的放矢和全程关注、培养内容的系统谋划与知行合一、培养对象的重点突出与全员覆盖等多个维度推进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3.02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3)03-0151-05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在青年群体中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提出要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广大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基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20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对新时代深入实施“青马工程”作出部署安排。2023年2月,共青团中央印发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了“青马工程”工作原则和培养内容。
新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词,这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现实要求,更是关乎我国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青马工程”还存在覆盖范围不够、规范化水平不高、工作机制不完善、纵向联动和横向协同的培养体系不够健全、衔接培养和人才举荐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下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需,分析并阐述新发展理念下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和工作路径,对于推动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就是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
1.传承使命担当:回答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回顾建党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秀青年人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通过面向青年设立的青训班和干部学校,如陕北公学(1937年成立)、中国抗日军政大学(1938年成立)等,向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党中央提出了包括“又红又专”“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等青年培养目标。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中指出:“善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照顾青年的特点,组织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3]的“四有青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提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强调要培育青年的理想信念和时代担当,练就过硬本领,涵养奋斗精神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树立系统思维:回答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新时代,高校开展“青马工程”需要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全面激发培养对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造条件促进培养对象自由而全面发展。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5]在推动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各项工作、各类要素、各个部门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培养全过程。实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键就是用系统思维推进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系统思维,科学统筹,推进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行政部门、高校教学单位、社会资源等各方面的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把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学员遴选、授课方式、考核评价等各方面的协同创新有机衔接起来并形成强大合力,协同推进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
3.彰显高远意蕴: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质量首先是一种矢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6]。列宁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7]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反对者。“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风向标和指南针,契合了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体系更加完备,培养模式更加规范,加强青年政治引领的功能效应更加突出,切实为党和国家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忠誠的政治品格,浓厚的家国情怀,扎实的理论功底,突出的能力素质,忠恕任事、人品服众的青年政治骨干。
二、新发展理念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8]新发展阶段,高校“青马工程”在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机制、培养考核和培养对象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新发展理念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愈发显现。
1.培养方式呈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矛盾
不可否认,目前高校“青马工程”在理论教育方面进行灌输是必要的,但培养过程存在着单纯脱离客观实际和教育规律的“生硬灌输”,忽视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和方法对青马学员实际困惑进行理论破解的情况,在培养方式上呈现出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矛盾。灌输式培养的目的在于内化为理论自觉,启发式培养强调问题意识,引导“青马工程”学员从问题切入,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对问题的抽丝剥茧式的分析中,逐渐认识到问题的实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开展灌输教育还存在着诸如灌输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教育主客体对灌输理论存在认识误区,培养对象被囫囵吞枣般生硬地灌进大量知识和理论,无法内化为自觉行动,开展灌输的教育介体有待优化,实施灌输的教育环体复杂多变等情况。
2.培养内容呈现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矛盾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实践观点,他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9]在马克思看来,理论的价值彰显总是通过把握实践的需要并在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现阶段,部分高校“青马工程”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课程设置中理论学习较多,基层实践锻炼较少,尚未建立较为系统完善的实践课程,跟岗锻炼、实习见习较少,往往以集中式的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代替日常实践锻炼。同时,在高校开展的各种大学生实践活动中,把大学生内在自发需求与社会需求、成长需要相结合做得不到位,尚未形成强调接触社会、关注现状、服务基层的社会实践模式,特别是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的环节较少。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外化之间的矛盾客观上影响了“青马工程”培养质量。
3.培养机制呈现单一主体与多方协同的矛盾
高校“青马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教学单位等多部门协同完成。高校要设立专门组织机构,统筹协调落实学校党委关于高校“青马工程”的整体建设规划,有力地推进落实各阶段具体培养任务。现阶段部分高校“青马工程”未取得理想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内部缺少系统的组织保证,尚未形成协同联动的培养联合体。部分高校仅仅由校团委单一部门负责高校“青马工程”全流程管理实施,缺乏“多维”培养工作机制,影响实施效果。同时,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青马工程”过程中,尚未充分利用党政领导干部、思想政治辅导员、思政课专任教师、各学科专业教师和优秀校友等资源,缺乏对各类师资进行有效整合以及完善的专兼职教师培训机制,依然存在专兼职师资数量缺口,导致师资质量难以在短期内提升。
4.培养过程呈现模糊评估与精准评价的矛盾
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抓好两头,即把好“新进学员的准入关”和“毕业学员的输出关”。当前高校在“准入关”和“输出关”两个方面,还有一些影响培养效果的问题需要解决。如选拔“青马工程”学员时常以基层班级团支部或者团委集体推荐为主,没有全面了解大学生整体素质情况,对其学习能力、科学认知等方面缺少客观评判标准;对“青马工程”学员培养质量的评价考核尚未形成系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借鉴科学评价系统以提升“青马工程”学员培养质量的节奏缓慢;科学化的考评机制与培养质量效果评价脱钩,制约了培养质量有效性的科学测定;对已毕业“青马工程”学员的跟踪反馈机制不完善,时常出现“结业即失联”情况,无法全面掌握高校“青马工程”培养成效。
5.培养范围呈现重点关注与群体覆盖的矛盾
高校“青马工程”培养对象涵盖大学生骨干、青年干部和青年教师等群体,解决培养对象“点”与“面”的问题是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在实施“青马工程”过程中长期将培养重点放在大学生骨干群体上,在一定程度上却较少关注青年干部和青年教师两个群体的培养,没有充分激发青年干部和青年教师认知、理解、熔铸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不利于高校教师和青年干部群体的政治历练和价值引领。同时,高校在推进“青马工程”尤其是开展培训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骨干选拔的单一性和片面性问题。个别高校将大学生骨干的概念等同于优秀学生干部,但在科学研究、理论学习、实践工作、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优秀的“非学生骨干”却没有纳入培养对象选拔范围,导致“青马工程”学员的选拔范围过于狭窄,这在无形中限制了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辐射范围。
三、新发展理念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高质量发展的优化对策
新发展理念切中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特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间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有机整体。
1.以创新发展理念激活培养方式,实现理论灌输与内化自觉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创新发展理念成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灌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详细论证了灌输理论,他指出:“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的思想意识不可能在工人大脑中天然地存在和产生,单靠自身力量不能形成具有高瞻远瞩的思想,仅靠自己的思考只能在工人阶级中形成工联主义意识,这就需要理论的引进和学习,需要用外来理论灌输给工人阶级。”[10]新发展阶段,传统“灌输式”理论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用创新发展理念激活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方式,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辩证统一。一是创新“灌输”形式,更新理论学习形式。要营造理论学习氛围,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理论教学方式,设置完备的理论学习课程计划,鼓励青马学员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掌握理论精髓,提升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创新“灌输”路径,提升理论内化效果。高校要针对不同培养对象特点,分别厘定培训内容,将理论“灌输”熔铸为理论自觉,将理论学习融入师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动。三是创新“灌输”思维,形成内化自觉。积极引入现代科技,强化“互联网+青马”思维,在实施高校“青马工程”中积极探索理论学习与信息技术结合途径,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AR、VR、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突出参與感、沉浸感、体验感,建立适应当下青年大学生发展需求、个性特点的培养模式,在“灌输式”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的内化自觉。
2.以协调发展理念构建培养机制,实现多方整合与共同参与
协调发展理念就是要树立科学大教育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优化教育结构,统筹规模、结构、效益等关键要素协调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党委要落实主体责任,把实施高校“青马工程”纳入党的建设工作和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党委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学校各职能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共同参与的高校“青马工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分工协作。二是完善培养机制。高校要把实施“青马工程”纳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测评体系、办学实力评价和绩效奖励考核指标,统筹推进工作落实。高校共青团要把“青马工程”列为青年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并深入组织实施。三是提升专业水平。要积极做好高校“青马工程”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校、团校等衔接工作,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学者、党政领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优秀教师、优秀校友等为主体的高校“青马工程”师资队伍。四是优化资源保障。统筹协调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一批实践锻炼基地;统筹新闻媒体资源,不断开发推广精品课程,建设高校“青马工程”线上理论教学资源库。
3.以绿色发展理念关注培养过程,实现持续跟踪与长期培养
绿色发展理念是以可持续、可循环性、可节约性和可再生性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模式,强调在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立场的前提下,尊重人的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规律。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组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集中教育培训和后续跟踪培养”[11]。绿色发展理念下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是开展科学化选拔。尝试借鉴胜任力模型和AHP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围绕政治品格、家国情怀、理论功底、能力素养、道德品行等要素构建高标准的科学选拔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学员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匹配度,提高选拔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开展精细化考核。要注重学员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现理论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要健全日常管理培养机制,制定理论学习、红色教育、实践锻炼等环节的“青马工程”培养办法,定期向学员所在党团组织了解日常表现情况,将其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突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通过学员自评互评、项目化评价、学习成果评价等方式开展考核评价。要严格淘汰退出机制,坚决淘汰培养过程中出现违反党和国家政策、不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行为的学员。三是开展长期性跟踪培养。建立高校“青马工程”学员信息库,保持学员常态化联系,及时关注后续成长发展情况,做好学员推优入党工作,开放各类学习平台,向学员提供继续学习和交流联系等支持帮助。
4.以开放发展理念开拓培养内容,实现系统谋划与知行合一
新发展阶段,高校“青马工程”面临着新环境、新形势,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开放发展的理念和崭新包容的视野审视高校“青马工程”的新内涵和新内容。一是强化理论学习。引导学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帮助“青马工程”学员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与掌握,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就党的创新理论、重大政策以及社会热点等进行专题辅导,常态化开展创新理论学习,设置集中学习总学时。二是强化红色教育。通过组织学员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寻访历史见证人,观看优秀典型事迹的影像资料等方式,帮助学员大力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三是强化实践锻炼。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题调研等实践活动,组织学员到基层地区和行业开展实践锻炼,在课程设置中增加跟岗见习、志愿服务等环节。四是强化课题研究。为大学生骨干班学员配备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担任理论导师,在理论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国情观察、社情分析、民情调查等方向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课题研究,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青年干部、青年教师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究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后勤服务、美育劳育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以期推动学校整体育人水平的提升。
5.以共享发展理念拓展培养范围,实现重点突出与辐射引领
以共享理念拓展培养范围,就是通过高校“青马工程”系统化培训,以点带面,鼓励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教育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与大学生群体共享,辐射引领大学生。一是要明确学员类别范围。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干部、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青年干部主要包括高校从事党务、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干部;青年教师主要指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专职教师。二是要实现“培养一批,带动一片”。高校要贯彻重点培养与普通覆盖兼顾的原则,紧紧抓住大学生骨干、青年干部、青年教師,深化培养方案、加大培养力度、突出培养重点。同时,建立后备骨干人才数据库,将有潜质的人才纳入数据库,建立优秀青年的层级体系和人才梯队建设,从多个维度遴选优秀骨干纳入“青马工程”培养对象,以共享发展的理念尽可能做到培养对象的全面覆盖。
结 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12]新时代,中国青年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无论对青年成长成才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升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质量,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全过程,从价值、困境和对策等三个方面厘清新时代新征程高校“青马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意蕴,更好地发挥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团结青年、组织青年、动员青年的作用,引导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更强大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6.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5]贾东水,王凡,杨立富.基于系统理论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6.
[6]刘振天,等.笔谈: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考与分类推进[J].大学教育科学,2021(6):4.
[7]列宁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10]侯波,张喜德.列宁灌输理论新探[J].科学社会主义,2019(2):123.
[1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5-15).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1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责任编辑:孙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