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平
(国华(江苏)风电有限公司,江苏 东台 224200)
混凝土(砼)是建筑结构中运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凭借其优势在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发挥出独特价值。但是,混凝土抗拉能力差、易开裂是工程建设中需要面对的“多发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会释放水化热,易发生温度变化并收缩,继而造成裂缝;此外,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等也可能导致裂缝。裂缝出现后会明显削弱混凝土的刚度和强度,降低耐久性,甚至影响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因此,深入分析风力发电机超大型混凝土基础结构裂缝控制,对于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技术参考价值。
A 工程为风力发电机基础工程,风机基础承台采用重力式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圆盘形布置,直径19.0m,埋深约3.3m,厚0.9~2.1m,圆墩直径6.8m,高3.1m。单个基础的混凝土量约480m3、钢筋量约45.0t。影响A 工程施工的影响因素有气温温差、降雨量、空气湿度、风速等。该工程项目所处地区为冬寒夏热地区,夏季降雨较多,春秋昼夜温差相对较大。年度每日最大温差值在26.7℃,春夏季多风,风大。经气象站资料统计,该地区近4 年来的极大风速超20~50m/s。工程项目施工难点:基础钢筋含量高、密度大,风机基础环布置难度大,无论混凝土浇筑、模板制作吊装,还是混凝土养护、人员作业范围、工程质量等,都面临较大考验。由于工期紧张,冬季必须施工,因此,施工过程中要考虑满足原材料温度和混凝土的拌和、运输、浇筑、振捣等方面的要求。A 工程具备的施工条件如下:材料与机具设备可经国道、省道和县级道路运输,合同段所处地区有溪沟和河流,河流水量充足,可就近设置集水井取水施工使用,生活用水使用运水车从临近村镇运水至现场;施工区域电力充足,通讯便捷。
大体积混凝土指结构体积较大,能就地浇筑、成型、养护的混凝土。该类混凝土常出现在风力发电项目中的混凝土基础、水利工程混凝土大坝、港口建筑物、高层建筑、大型设备等施工项目中。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不同,如美国混凝土学会(ACI)、日本建筑学会标准(JASS5)对其定义有明显差异。我国相关规范中提出:大体积混凝土指基础边长大于20m、厚度大于1m、体积大于400m3的混凝土。工程建设还要明确规定大体积混凝土的最小断面、内外温度、平面尺寸。以平面尺寸的参数为例,尺寸过大,约束作用下的温度力更大。若施工中技术人员对温度的把控不到位,会导致温度应力超出混凝土拉力极限值外开裂,亟需围绕该问题加大重视程度。
因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尺寸相对较大,单纯地因外部作用力导致的裂缝概率较小。裂缝的出现往往会给工程项目造成一定影响甚至是危害,如何预防控制一直都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重要研究课题。超大型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总结如下:
(1)水泥水化热影响。水泥水化热会释放热量,A 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体积较大,断面较厚,热量不易散出。混凝土龄期增长下弹性模量提升,会加大对散温收缩的约束,导致出现较大的拉应力,最终导致温度裂缝。
(2)外界温度变化。A 工程项目所处地区昼夜温差大,年度的极端天气较多,容易对工程中的大体积混凝土造成影响,产生裂缝。究其原因:温差过大会导致气温迅速下降或上升,出现温度应力,增加开裂的风险。
(3)混凝土收缩影响。当混凝土受到外部约束力的作用,会对本身的结构产生应拉力,加大混凝土的开裂。细化该情况,又可分为塑性收缩、干燥收缩、温度收缩等类型,且出现裂缝阶段包括初期、后期,前者与水泥石凝结体积变化有关,后者则与混凝土内水分蒸发的干缩、变形有关。
(4)沉降、施工影响。工程项目拆模后的3~7d 内,混凝土结构很可能出现沉降现象,与混凝土的浇捣有关,加之有钢筋的阻拦作用,均会产生裂缝。施工影响则主要指在工程项目完成后未对混凝土落实全方位的养护,如未及时覆盖混凝土表面,导致其受到外界温湿度、风速的影响,从而导致受到干缩、水分蒸发影响,最终导致裂缝。A 工程项目所处地区风速较大,近4 年来的极大风速在20~50m/s 之间。
(5)结构设计影响。该因素指在进行A 工程项目设计时,在假定超大型混凝土结构能承受的受力体系数据与实际并不符合,也易加大混凝土结构裂缝。
超大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中,关于混凝土原材料的选用是基础所在。以下围绕原材料选用的几个核心内容来分析:
(1)水泥。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变化,本质上与水泥水化热有密切关联。为此,要通过水泥用量分析如何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选择材料时要尽量偏向于水化热参数低的,如大坝水泥、矿渣水泥,且含碱量≤0.6%;必要时可结合A 工程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水化热参数的测定。
(2)粗细骨料。在A 工程项目的施工中,粗细骨料的运用较广泛。选用该材料时也要注意,如可通过加大粗骨料最大粒径调整砂石颗粒级配等减少水能量,遂能减少水化热。研究证实,将带棱角、有麻面的碎石作为原材料,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拉伸性,可适当运用。选择粗骨料时要分析其级配、膨胀系数,观察表面是否洁净,保障整体的含泥量按质量计算在1%内;选择细骨料时,以中、粗砂为首选,且含泥量按质量计≤2%,细度模数2.6~2.9,确保级配。
(3)拌和水量、水灰比和坍落度。对A 工程项目而言,所列举出的几项因素都与混凝土的性质变化有关,可能影响其干缩或是发热。其中,以拌和的含水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最大。施工中拌和水量调整较少或是降低水灰比、降低坍落度(14±2cm)都能很大程度地避免混凝土干缩。原材料中还可添加泵送剂,它具有减水、缓凝效果,能改善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同时,由于它具有减水效果,还能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进一步减少产生温度裂缝的风险。
(4)外加剂。外加剂能影响混凝土的干缩性,适当添加后可改善结构性能。它又可分为化学外加剂、矿物外加剂等不同类型,在实际选用时要围绕A 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做好试验,确保其品种、类型都与水泥原材料相契合。适当添加外加剂改善混凝土结构的均匀性,同时减少拌和水量,以防混凝土结构发生泌水或收缩变形。此外,可增加粉煤灰提升结构抗渗性,确保其经久耐用。
超大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中要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提前进行严密的计算和试配,确保比例最优化。在该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是:第一,最小水泥用量原则。在配比中可增加矿物外加剂、化学外加剂等,能有效改善混凝土本身的性能,提升其紧密性的同时节省用量,充分发挥出其价值。第二,合理水胶比原则。选择适当的水胶比,强化结构抗裂性。第三,最大堆积密实度原则。尽可能减少混凝土中的骨料空隙,采取连续级配,减少水泥用量,有效提升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此外,要配备钢筋加固结构。考虑到A 工程项目的特殊性,要增设加固结构。选用小直径的钢筋材料,将其紧密间隔加固,配筋率要控制到横截面的0.3%~0.5%。尤其是针对超大型混凝土结构的集中受拉区,更要设置加强筋,以提高结构的抗拉极限强度,防止其出现混凝土结构开裂。
混凝土的拌和、运输也与结构裂缝控制有关。在拌和上,要避免受外界阳光暴晒,以免增加材料温度。新工艺的选择可采取二次投料的砂浆裹石搅拌,能增加约10%的混凝土结构强度。增强结构强度后能减少收缩,预防裂缝发生。施工中注意协调搅拌机速度与混凝土施工速度,检查混凝土坍落情况。在运输方面,A 工程项目的管理人员要安排专属人员进行材料运输,用搅拌车运送,且选择平坦大路,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运输过程要快速且安全,防止该过程中出现混凝土离析、沁水等现象。注意该过程中也不可盲目加水。
(1)混凝土浇筑。通常浇筑温度在5℃~35℃之间,且结构内、外部温度间的差距应控制在25℃以内。此外,降温速率要保持在每天3℃以内。因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特殊性,其蓄热量高,若与外界温度差异过大,出现温度裂缝的后果相对严重,浇筑时要遵循“低温低热”原则,避免开裂。在A 工程实际施工时,夏季的浇筑温度可高达30℃~35℃,此时可提前准备预冷材料,将混凝土温度降低到10℃,达到理想的裂缝控制效果。因此,在夏季进行混凝土浇筑时,施工技术人员最好选择在夜间时段。因A 工程项目中的大体积混凝土面积太大,故浇筑工作要分段(分块)、分层进行,且提前设置合理的浇筑间隔,以确保扩大混凝土结构的散热面积。缩短块体边长来减少基底对块体变形的约束作用,降低温度和收缩应力。入模后要及时且细致地进行振捣,要求实现“不漏振、不过振”。浇筑时投入不大于混凝土体积20%~30%的大骨料(粒径在15cm 左右),确保能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减少水泥用量。注意与散热有关的操作不可急于求成,盲目推进,而要结合实际循序渐进,以免突然冷却造成较大裂缝。
(2)混凝土养护。通常在浇筑后的2~5d,A工程的混凝土温度会逐渐达到峰值,随后慢慢降温。在该过程中弹性模量增高、周变系数减小,收缩拉应力会增大,加大裂缝几率。为此,要加强化对该结构的养护。初凝后及时采取保湿措施,逐渐降低其表层温度,缩小与外部环境中的距离。A 工程项目的混凝土养护共计14d,由该工程的技术人员在结构外层覆盖草袋、麻袋或是充填塑料泡沫板;保湿则是通过喷雾、喷涂养护剂、浇水等落实。若养护阶段遇高温天气,可用塑料膜或麻袋覆盖,亦或利用机械设备自动化喷水(或喷雾);气温骤降或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采取冬期施工的操作要求,严密覆盖表层进行保温。安排资深现场管理人员加强对A 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严禁私自在现场加水。
为保障超大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效果,在A 工程中除了选择上述科学化的施工工艺外,还要加强对混凝土结构的温度监测,制定全方位的监测方案。遵循真实、全面的基本原则布置测试点,确保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该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具体操作如下:
(1)在混凝土结构内设置热电偶传感器测定温度数据;埋设数字化温度传感器(如图1),再提前在计算机上设置程序,提高监测的自动化水平。在本文论述的A 工程项目中的温度监测采取的是后者方法。
图1 数字化温度传感器
(2)在混凝土温度上升或下降的前5d 内,每2h 进行监测,而后过渡每4h 一次。结构温度与外界温度间小于25℃时(连续24h 的前提下)可停止监测。
(3)根据温度监测工作了解当前该结构的水化热情况,分析温度变化规律,以有效控制裂缝发生。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在风电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往往是重中之重。经本次以A 工程项目为例的研究可知:对于超大型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可围绕材料选用、配合比、拌和、运输、施工工艺(浇筑、养护)、温度监测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分析易导致裂缝的原因并进行经验总结,且实践中要基于国家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选择科学的施工技术方法,能更好地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全面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