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版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逻辑、价值与进路

2023-11-04 11:25:11王悦陈丹
出版广角 2023年17期
关键词:出版业出版物中国式

王悦?陈丹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在此背景下,将出版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出版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出版强国、推进文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需要,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中国出版业要想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就应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高质量的出版内容、出版知识服务、出版制度建设、出版人才队伍和出版国际化的协同发展。

【关  键  词】出版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逻辑;价值;进路

【作者单位】王悦,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陈丹,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7.002

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在总结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时代性的战略部署,它系统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和路径,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和最终目标。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转向”到“关系全局”再到“首要任务”的变化,进一步凸显了高质量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并联式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也是个人、组织、社会、国家等多个层面的现代化[1]。出版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时期,都始终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的思想文化、汇聚民族精神、提升精神动力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当前,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深刻变化,如何以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大局是出版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亟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以出版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出版业与党和国家事业同向同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道路。如今,我国出版业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成功跻身世界出版大国序列。2021年,全国出版物发行单位资产总额为24402.59亿元,较10年前增长近3倍,出版物发行单位156051家,从业人员达172.27万人[2]。同时,出版业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局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在乡村振兴、防疫抗疫宣传、脱贫攻坚等重要历史节点,出版业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出了一批弘扬时代主题、回应时代之需的精品力作。《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以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出版强国的目标,出版業应由大做强,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将出版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有其特定的基本逻辑。

1.理念逻辑:引领思想解放,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现代化全局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其中也包含思想动力的转变。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观念体系,以新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推动意识形态变革,从而发展出适应产业新变化的制度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生产效率的提升[3]。出版具有保存、记录、沟通思想的功能,通过出版物的流通,新的思想进入公共领域并得到传播,进而引发人们的交流、讨论和争辩,引导公众在思想上进行深刻变革,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新发展理念是我国新时代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概括发展的历史经验、吸收借鉴已有发展理论、结合我国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发展的理性观念。我们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才能以思想和头脑之新引领行动之新。

2.现实逻辑:立足阶段特征,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现代化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从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找出问题症结,科学研判,精准施策,着力解决现代化的实践问题[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出版业而言,“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本质上就是发展质量不够高。以图书出版为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当前的图书产品在数量和种类方面已经非常丰富。根据《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我国2021年全年出版新书、重印书合计52.9万种,新书社科人文类单品种平均印数19958册,科学技术类单品种平均印数4262册,综合类书籍单品种平均印数7091册,少儿图书新书平均印数20939册[5]。然而,高质量的有效供给仍存在不足,出版领域精品力作屈指可数,在市场调节作用下,出版物的同质化倾向严重,甚至迎合低级需求。在出版市场体系中,尽管大部分出版单位已经完成企业化转型,但在市场资源配置、生产及产品组合方式、配置效率等方面受到的约束仍然较多,部门、区域等方面的发展差异成为制约出版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要想破除矛盾、解决问题,出版企业就必须提升供给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以高质量的内容供给、高效率的产业发展以及完善的出版知识服务体系为保障。

3.动力逻辑:以创新为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持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在于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充分调动生产力中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当前,我国发展已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扩张式、数量型的传统动力正在减弱,须持续推动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激发更多内涵式、质量型的发展动力,为现代化持续健康发展赋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让科技创新根植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土壤,培育构建促进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引擎。一方面,从造纸术、印刷术到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加速了出版格局的变革。今天,出版业已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各出版企业应坚持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用技术赋能出版创作、编校、印刷等环节,打造新型阅读和消费场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出版业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的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出版的核心功能是反映创新成果并推动创新[6]。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创新提升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在创新发展战略下,出版企业应从中找到自身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特别是用高质量出版物向全体社会成员普及前沿创新成果,在全社会培育创新风气。

4.目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新发展理念秉承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根本立场,反映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和影响,不仅集中体现了人民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7],而且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这一原则体现在出版领域,就是要求出版企业将人民至上的思想作为出版工作的指导原则,发挥出版在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作用,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和精神力量。从发展目的来看,满足人民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力量。出版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回归发展本源,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从发展结果来看,出版通过提供产品与服务,引导人们广泛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以出版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以出版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特殊的时代价值。出版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出版强国、文化强国的需要,是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

1.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文化具有凝心聚力、统一思想、振奋精神的作用,出版的基本作用是记录和传承,因此出版物成为引领思想、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出版、定义出版,努力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出版人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放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出版业只有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

2.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需要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集体行动理论认为,集体采取一致行动与集体成员的规模大小紧密相关,集体行动会受到群体认同的作用和影响,群体认同度越高,个体越容易将群体目标内化为个人目标,从而达成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的统一,促进集体行动的发生[9]。在人口规模庞大的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出版业引领思想、凝聚精神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涵可以通过打造优秀的出版作品予以彰显。一方面,出版人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相关重要文献的编辑出版工作,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弘扬时代主题,引导人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加强革命传统、英雄模范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另一方面,中国始终秉承大国的使命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出版人要通过出版作品反映中国的愿景与期望,向世界展现中国胸怀和中国智慧。

3.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出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全民阅读等活动的普及,人们接触的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逐渐从被动消费向积极参与转变。但从需求层次上看,较低层次的文化需求仍占较大部分。对此,出版业要积极引领并充分挖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出版业潜在市场广阔,出版企业要充分结合人们的现实需要,让优质的文化产品需求成为引导出版业生产和供给的向导,形成供需双向促进的动态平衡。二是普及基本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平等享有文化产品与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出版业可通过加强科普类、教育类出版物建设,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提供相关读物,培养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弱势群体需求,推出更多特殊形式出版物,让视听障碍读者也能共享现代化建设文化成果。

三、以出版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中国出版业要想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就应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高质量的出版内容、出版知识服务、出版制度建设、出版人才队伍和出版国际化的协同发展。

1.聚焦主题出版,发挥出版业价值引领和服务大局的功能

出版的特有属性体现在出版业所提供的精神产品是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筑牢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抓手,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应不断提升内容的价值、思想、品质与格调,体现价值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以主流价值观为引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舆论支撑,其核心就是发挥主题出版物思想“领航员”的作用,提高出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主题出版发展的政策举措,如中宣部设立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组织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评审、宣传推介、展示展销等。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题材、重要活动、重大事件节点,主题出版选题和立项的数量逐年增长,涌现了《开往世界的中国高铁》《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章——从十八大到二十大》《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然而,主题出版仍存在与实际结合不密切、内容深度不足等问题。一方面,主题出版物涉及的主题不应局限于政治类内容,而应结合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的现实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科技的飞速发展等复合型选题,挖掘各出版单位的专业优势,推出一批记录时代进步、反映时代新气象的出版精品[10]。另一方面,主题出版并非“空中楼阁”,其内容不能仅限于当下国家重大战略的简单呈现。高质量的主题出版物既要高瞻远瞩,也要脚踏实地,既要选题角度新颖,也要内容深入、平易近人,这就需要出版单位提前布局,汇集和培养优秀的作家群和编辑团队。当前,与传统的纸质书相比,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更青睐数字化阅读。笔者对比2012年至2022年10年间的数据发现,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中,电子音像出版物类的选题在10年间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为了更好地实现主流思想的社会化表达,出版單位应创新内容表达形式,积极探索“纸质书+电子书+有声读物+短视频+AR/MR/VR”的多形态传播模式。

2.以学术出版为着力点,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出版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源于人类智力、面向用户、以人的需要和满足为归宿的活动[3]。出版业要想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助力,就要把加强出版知识服务作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着力点。出版物的公共物品属性及其外部性共同决定了出版机构需要承担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社会责任。一方面,出版物是具有公共属性和商品属性的产品,出版物的公共性决定了其可以为公众所接近和使用,出版物的商品性使得内容产品的创造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另一方面,出版物作为一种影响力经济,其传播具有改变目标受众行为的力量,即外部性影响,出版物被消费和传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性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企业提供高质量出版知识服务,关键要在学术出版领域发力,充分发挥学术出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

当前,世界出版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相比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在世界发达国家出版业中的所占比重大幅提高。虽然我国已进入出版大国行列,但在整体学术影响力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报告,在高质量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的指标上,中国已连续两年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我国论文总数占全球份额的24.6%,比第2位的美国高出8.5个百分点,但在顶尖学术期刊如Sicence和Nature的论文发表数量上,中国发表论文占据的份额大概在20%左右,远低于美国的70%。

2021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第九十五条明确提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完善科研论文和科学技术信息交流机制,推动开放科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和传播。这启示我们,出版业提供高质量的出版知识服务就是要以出版支撑创新,以出版支持科学技术发展,不断提升学术出版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把好选题、内容和质量关,强化审稿质量、编校质量和科研诚信建设[11];汇聚科技领域的专家牵头组稿;提升稿件的专业水平,打造专业精品;不断提升科技期刊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能力,帮助编辑提升其专业知识技能、文献检索能力、英语水平以及软件编辑能力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二是要借出版之帆加强国际合作与联系。学术出版应紧密结合科技发展的新变化,展现中国科技进步的新业态、新思路和新发展,不断提高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办刊水平。学术期刊建设要放眼世界,主动引进和推介世界一流科技成果,汲取先进国家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产权、包容多元的价值导向。

3.加强出版学科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打造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达成出版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持续推进出版学科建设。一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出版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出版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学术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传播往往是学术话语权提升的核心,通过优秀出版物讲好中国故事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出版学科建设应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开展出版学术研究,以更多的研究成果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12]。二是要推动出版学科建设向跨界融合方向发展。在技术融合、媒体融合、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出版实践面临数字化转型、出版深度融合、组织结构调整与市场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13]。在出版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仅仅依靠出版单一学科无法解决出版发展的现实问题,出版学科需要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搭建学科交叉平台,汲取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历史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的智慧,从而更好地分析、理解和解决出版实践问题。

4.建立健全出版制度,为出版产业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特色的现代化,我国出版业应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和政策规范融入行业治理,有效的制度供给和合理的制度安排是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从市场角度来看,市场机制的外部性需要政府进行调控。当前,我国政府对产业的规范和调控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多种方式。科学的产业立法标准、监管措施和产业政策能够推动产业发展,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尽管我国大部分出版单位已经完成市场化转型,但出版市场中仍然存在定价系统混乱等问题,出版领域制度性、政策性供给不足以解决市场外部性所引发的问题。出版业应处理好政府行为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也要发挥好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在法治和现代化治理框架下通过政府行为规范市场乱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从技术角度看,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出版全流程中的应用,隐私保护、版权侵权、内容监管等问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如虚拟现实作品难以定性、临时复制能否构成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作品版权归属及侵权风险等。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实现了从分析式AI向创造式AI的升级,AIGC广泛地应用于出版内容创造,而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为此,相关部门要构建由法律、政府、行业社团、出版单位协同共治的责任体系,创造良好的版权生态,规范和管理新兴技术,保障权利人的相关权益[14]。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从法律层面明确新技术在出版业中应用的条件和范围,在促进技术发展、公众合理使用和保护作者及著作权人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二是要健全执法机制,全面强化内容安全防御能力。三是制订技术使用规范和标准,鼓励出版企业建立审查监督机制和合规体系,提升出版企业对技术滥用的认知、识别和处理能力,打造健康的出版产业发展生态。

5.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推动出版高质量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5]。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出版高质量走出去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着力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传播理念方面,出版企业要打通历史血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策划出版选题时既要有广阔的历史视野,把握历史文化发展的主脉络,也要呼应时代主题。出版业要在出版活动中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贯彻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共生共荣开放、平等互助的观念,构建更广泛的对话交流机制,以出版界的国际合作搭建国际对话平台。

在传播形式方面,出版业要推进中国内容和国外表达的统一,提高国际传播内容的选择性和匹配度,表达中国立场、中国观点,提防文化折扣和“自说自话”;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介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智慧的精品出版物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

在传播效果方面,出版业应构建出版走出去效果评价体系,提高中国出版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更是实现自身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统一的现代化。中国出版业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通过版权贸易、版权合作、海外交流等方式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十三五”时期,中国数字版权交付服务贸易规模从2015年的2000亿美元增长到2722亿美元,版权贸易出口結构有了较大改善。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出版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不能仅仅将版权贸易、版权合作和海外交流视为衡量出版走出去水平的标准,应更多关注出版物在海外市场的接受度、传播度和讨论度,从而切实提高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洪晓楠.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系统阐释[J].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11):42-47+132.

[2]权威发布!全国出版物发行业最新年度发展报告全文来了[EB/OL]. (2023-03-27)[2023-08-10]. https://www.sohu.com/a/659660821_121123526.

[3]任保平.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高质量发展逻辑[J]. 学术月刊,2023(1):48-55.

[4]杨小军,丁馨妍.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8+133.

[5]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EB/OL]. (2023-02-22)[2023-08-1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531495508883194&wfr=spider&for=pc.

[6]邬书林. 坚持高质量发展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出版强国建设[J]. 中国出版,2021(1):5-9.

[7]杨根乔. 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2):93-99.

[8]章红雨.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强国建设内在要求[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2-22.

[9]曼瑟尔·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M]. 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 上海:格致出版社,2017.

[10]韩建民,李婷. 主题出版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J]. 科技与出版,2020(5):20-23.

[11]肖宏. 论新时代科技期刊的质量要素与高质量发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0):1153-1163.

[12]陈周旺,段怀清,严峰,等. 新文科: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复旦大学教授谈新文科[J]. 复旦教育论坛,2021(3):5-23.

[13]黄先蓉,李若男. 新文科背景下出版学科建设的理路与进路[J]. 中国出版,2022(7):12-17.

[14]刘国辉. 高质量、精品化、专业度:出版高质量发展与人才专业化漫议[J]. 出版广角,2023(4):35-39.

[15]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出版业出版物中国式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6:18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2017年出版物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4:12
中国式失败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6年1期)2016-01-03 08:53:34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