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伟
作者单位:224000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
扩张型心肌病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室进行性扩大,临床以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及血栓等为主要表现[1]。多种因素均可引发疾病如应用抗肿瘤药物、机体代谢出现异常、免疫功能衰退、感染等。临床治疗方法包括很多,如干细胞移植、心脏移植、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心脏再同步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方式,其能抑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病症,减轻心肌损伤,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提高[2]。琥珀酸美托洛尔、缬沙坦等常规药物尽管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SVS)作为一种全新的药物,可抑制脑啡肽酶,加快尿钠排泄,起到较好的扩张血管作用[4]。本研究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2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60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SVS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0例。SVS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1~80(54.79±6.85)岁;病程2~10(4.89±1.11)年;心功能分级:Ⅲ级13例,Ⅳ级17例。常规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0~79(54.37±6.72)岁;病程2~8(4.77±1.06)年;心功能分级:Ⅲ级12例,Ⅳ级18例。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年龄30~80岁;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主动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脏器功能障碍者;认知功能异常者;患有精神疾病者;恶性肿瘤患者;伴严重内外科疾病患者;有研究相关药物禁忌证者。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给予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首次剂量2 ml静脉注射,之后间隔2~4 h再用药2 ml;呋塞米注射液(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初始剂量4 ml静脉注射,病情严重者可每小时追加8 ml,同时嘱患者合理安排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待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平稳后,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缬沙坦分散片(桂林华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80 mg空腹或进餐时服用,每天1次;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初始剂量23.75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14 d后,可加至47.5 mg,每天1次。SVS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Novartis Singapor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Private.Ltd生产)初始剂量50 mg口服,每天2次,依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直至每次200 mg维持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90 d。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临床指标:于治疗前后监测比较2组患者血肌酐、心率及尿量;(2)心功能:于治疗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仪检测2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3)血清因子水平: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3 ml,离心取上层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4)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后护理人员将Batherl指数量表发放给患者,告知填写方法并嘱其认真填写,量表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5)不良反应:包括肾功能损伤、轻度血管性水肿、咳嗽及高钾血症等。
1.5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评价2组治疗总有效率,心功能改善超过2级为显效;心功能改善超过1级为有效;未达到显效、有效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治疗效果比较 SVS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6.67%(χ2=9.018,P=0.003),见表1。
表1 常规治疗组与SVS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临床指标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血肌酐、心率及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2组患者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心率较治疗前减慢,尿量较治疗前增加,且SVS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治疗组(P均<0.01),见表2。
表2 常规治疗组与SVS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比较
2.3 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LAD、LVEF及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2组患者LAD、LVEDD较治疗前缩小,LVEF较治疗前升高,且SVS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 常规治疗组与SVS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4 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TNF-α、NT-proBNP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 2组患者血清TNF-α、NT-proBNP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SVS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或P<0.01),见表4。
表4 常规治疗组与SVS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2.5 Batherl指数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Bather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 2组患者Bather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SVS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1),见表5。
表5 常规治疗组与SVS组治疗前后Batherl指数评分比较分)
2.6 不良反应比较 SVS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低于常规治疗组的33.33%(χ2=4.812,P=0.028),见表6。
表6 常规治疗组与SVS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以乏力、呼吸困难、水肿、头晕及气急等为主要表现,目前,尚未明确本病发病机制[5]。诸多研究指出,炎性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基因突变、病毒感染及家族遗传等均可引发该病[6]。临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使用药物减轻患者心肌损伤,有效治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减少猝死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延长其生存期[7]。
美托洛尔缓释片作为β受体阻滞剂的一种,其作用机制为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重塑患者心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8]。缬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血管紧张素Ⅱ结合,抑制醛固酮释放,同时阻滞肾素分泌,可有效治疗心力衰竭[8]。然而,经临床实践研究证实,该药物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时,出现诸多不良反应,给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不良影响[9]。因此,有待选取安全性较高药物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王春颖等[10]研究指出,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减轻患者心脏负荷,治疗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SVS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可促进治疗效果提升。孟翠珍[11]研究选取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8.00%。另外,本研究结果发现,2组患者血肌酐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心率较治疗前减慢,尿量较治疗前增加,且SVS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治疗组。提示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患者心率、血肌酐及尿量等临床指标。
岳巧霞等[12]研究报道,观察组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LAD、LVEF及LVEDD均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LAD、LVEDD较治疗前缩小,LVEF较治疗前升高,且SVS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治疗组。hs-CRP作为血清因子指标之一,可反映患者心肌炎性反应。TNF-α作为炎性因子的一种,通过检测其水平可反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NT-proBNP指标多用于诊断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陈文婷等[13]研究中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缬沙坦、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TNF-α、NT-proBNP及hs-CR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TNF-α、NT-proBNP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SVS组低于常规治疗组,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对心肌炎性反应起到较好抑制作用。2组患者治疗后Bather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SVS组高于常规治疗组,提示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还显示,SVS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说明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血清因子水平,还可加快患者心功能恢复,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