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莉 (江苏省连云港市宋跳小学 222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建议:小学生的阅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实践表明,通过阅读,学生能与智者对话,在理解阅读文本内容、思想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成熟,这不但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人开启智慧之门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和体验。这意味着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体现个性化的特征,应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不以统一要求和标准去规范所有学生,即要实施差异化教学。然而,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以统一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采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学生,没有从客观上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导致后进生得不到及时的帮助,优等生则缺少拓展和锻炼的机会。
差异化教学就是尊重和承认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不同,以此作为教学依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就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而言,差异化教学就是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促进学生根据自身所掌握的语文知识、生活经验、阅读技能开展自主性阅读,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实现个性发展。
不同学生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合理的分层是开展差异化教学的前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外阅读基础、能力等将之分成A、B、C 三个层次,以便于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将语文基础扎实、课外阅读量大、阅读兴趣浓厚的学生划入A 层;将成绩中游、课外阅读量及阅读兴趣中等的学生划入B 层;将语文基础薄弱、课外阅读不积极、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划入C层。
教师根据学生所在层级向其提出差异化的阅读要求:对于A 层学生,应要求其先读序言,搭建整本书的桥梁;然后浏览目录,了解全书内容;最后通读全书。对于B 层学生,只需做到先“浏览目录,了解全书内容”后“通读全书”;对于C 层学生,教师应要求其选择性地阅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并讲述自己看过的情节与主要人物。
在阅读任务方面,教师同样可以提出差异化的要求:对于A 层学生,教师应要求其主动探究作品背景、作品主题、精彩片段赏析等;对于B 层学生,教师应要求其探究文中悬念、人物性格、作品结尾问题;对于C 层学生,教师应要求其主要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猜想未知的情节。
通过有效的学生分层,在阅读要求和阅读任务上进行差异化设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符合其能力的阅读任务,从而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能激励学生主动进取,向更高的层次努力。
学生分层的方法不仅包括上文提及的“横向分层”,也包括“纵向分层”。前者是根据学生的整体能力进行分层,后者则是根据学生的阅读爱好与倾向进行分层。
在现代社会,小学生能接触到的课外阅读内容比以往有了成倍的增长,有了更多可选择的阅读素材,但小学生自身缺少判断力,难以主动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若所选择的阅读材料不适宜,就难以发挥课外阅读的正向作用,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对此,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习惯、喜好因人而异地为学生选择、推荐内容积极健康的课外读物。例如,有的学生对大自然抱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向其推荐《昆虫记》,或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又如,有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向往浩瀚的宇宙,教师可向其推荐《刘慈欣科幻作品集》。也有的学生对各种故事怀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向其推荐各种故事选集,或组织“班级故事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取更多的读书信息。此外,教师也可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每周分享读书心得,增强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有效的阅读指导能让学生掌握作品概况、作品重点内容以及科学的阅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论是采用何种分层方法和差异化教学方法,都需要有效的教学指导支撑,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阅读指导方法。
一是设置悬念法。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文本的整体情况,然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疑难之处进行交流,把持有相同观点的学生分成一组,要求各组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选出一到两个核心理由进行组内交流,并派出代表与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辩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让知识在心中落地生根,最终达到“开花结果”的目的。
二是知识竞赛法。教师提前搜集与阅读文本相关的知识点,制作成选择题、填空题、辩论题等,并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课上借助白板、计时器等进行竞赛抢答,给予获胜组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在你争我赶的竞赛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高阅读兴趣。
三是作品赏析法。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喜欢的角色或印象深刻的情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印象深刻的点进行赏析和交流,如围绕“×××一书/一文中我最喜欢/难忘/厌恶/的角色是××××”等,然后聚焦这些代表性的词对学生进行分组,找到对应的段落支撑各自的观点,通过精读、朗读、辩论等方式总结人物性格、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性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
四是剧情猜想法。在学生还未完成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已读完的情节,猜测后续可能发生的剧情。例如,教师可要求C 层的学生猜测未读的剧情,要求A、B两层的学生分析这种猜测的合理性,能否按照C 层学生的思路改编剧情,等等。学生通过这样的讲述、猜想、讨论,直到读完整本书,最后再总结写作主旨和写作方法,实现对整本书的有效把握。
阅读和写作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两个环节互相促进、互相依赖。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按照学生阅读的方向为其量身打造写作计划。例如,有的学生喜欢阅读科普类的文章,教师可培养其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诗歌,教师可培养其抒情类文章的写作能力;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故事类读物,教师可培养其想象力的发挥,增强其描写故事的能力。
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准备笔记本,在阅读时把笔记本和书籍摆放在一起,遇到喜欢的段落或字词就摘抄在本子上,同时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某些想法时也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对于阅读笔记格式,教师可不做硬性要求,只是鼓励学生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或自己的阅读体会记录下来即可,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而不必对学生思维做过多要求,避免挫伤其阅读积极性。
总之,通过差异化、个性化的写作指导,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各展所长,把阅读兴趣、阅读能力转化成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新课程标准对“家校共育、亲子阅读”非常重视,倡导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发挥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事实上,差异化教学、个性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因材施教”,而家长对孩子往往是非常了解的,孩子也愿意与家长一同进行阅读,这为家校共育创造了良好的前提。
教师可以设置“与大人一起读”的阅读模块,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通过课后作业等方式把指定读书方案、课外读物传达给家长,指导家长以多元化的方式与孩子进行阅读和互动,利用家长的陪伴将差异化阅读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
学生阅读能力的进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工作,这一过程离不开家长的陪伴、教师的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家长为孩子准备合适的书籍类目,在家庭中营造亲子共读的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减轻学生面对课外阅读的压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利用好网络资源辅助课外阅读,能有效扩充小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互联网上海量的阅读资源也为教师开展课外阅读差异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可借助交流软件在班级内建立阅读讨论群,在周末、假期时向学生发布阅读指导计划,督促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也可利用直播软件向学生发布整本书故事梗概、阅读技巧、重点角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让学生标记自己喜欢的优美文段,并以音频、视频的方式上传到班级阅读讨论群中,让大家一同欣赏和评价。这样的阅读活动能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的眼中所见在心中落地生根,成为脑中所想,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考虑每个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兴趣的差异,有的放矢进行课外阅读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课外阅读的差异化教学应在不同年级、不同层级、不同兴趣中得以体现,教师应实现精准的针对性教学,促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综合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