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安全观的演变、特征与启示

2023-11-04 14:22
关键词:安全观建设文化

崔 明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冷战后,经济全球化让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现代通讯技术缩短了社交距离,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与调适更加频繁。随着“文明冲突论”的盛行及国际社会新霸权主义的出现,文化安全开始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1],包括文化安全观在内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议题之一。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目前国内学界主要从“文化安全理论”和“思想史”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不同时期党的文化安全观的生成背景与主要内容。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2]。未来,我国发展依然面对着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安全风险。面对长期复杂的文化斗争形势和新技术新条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而顺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从建党百年的时间维度,整体上分析党文化安全观的历史逻辑和发展特征,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历史自信,将为我国健全国家安全体系,提高文化安全防护能力提供实践启示。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安全观的演进历程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自身政治角色和历史任务的时代转变,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安全的重大判断与理论成果。从初现到明确提出,党的文化安全观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政治实践,并伴随我国文化安全的建设的实际需要不断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是文化安全观的母题[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安全观形成的萌芽期。这一阶段党的文化安全观主要围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一是文化防御观。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除了以军事和经济等途径侵略我国外,“对于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的一个方面,也不放松,这就是它们的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它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民。”[4]西方国家借着“送福音”的口号通过文化途径加强了对中国社会的控制与影响,并强行进行了意识形态的输入,企图通过文化侵略消磨国人的抵抗意志,为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进行殖民统治清除社会障碍。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地察觉到了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的实质,深刻揭露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形式与目的,不断呼吁国人觉醒,识破殖民者的伎俩,树立了文化防御意识。

二是新旧文化观。近代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内忧外患”的处境。文化侵略一方面直接摧毁了我国社会固有的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也催生了文化机体的内部转型。如何理性认识新旧文化直接关系到构筑文化安全防线的基石。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强调:“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5]“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6]中国共产党辩证地看待新旧文化,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并提倡新文化,提出了真正能够抵御西方文化侵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中国文化。这指明了构筑文化安全防线的基础资源。

三是文化建设观。文化建设是构筑文化安全的核心工程。近代中国经历了废旧文化、立新文化的过程。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时就强调“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7]。他认为不能忽视文化建设的作用,文化既可以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还可以通过文化事业进行统一战线的建设。他具体强调了要改造旧式私塾,利用新式学校,甚至通过读报和识字及观看秦腔、秧歌、歌剧等各种形式去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去改造和团结旧知识分子、旧艺人、旧医生[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强调文化建设将改变中国的国际形象。他说,“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9]。此后,重视文化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提升文化防御能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经验。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权巩固是文化安全观的核心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从“革命”到“建设”任务的转变,党的文化安全观发展也进入调整期。

一是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统领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尚未彻底清除,宗派主义、官僚主义等旧思想也在党内滋生。这都严重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思想行为和党的建设。鉴于国内思想界还存在“左右摇摆”“中间的状态”[10]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党中央不断强调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全党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统领地位,认为“在六万万人口的伟大国家中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在知识分子中和广大人民中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并在这个思想战线上取得胜利。没有这个思想战线上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就将受到严重阻碍”[11]。毛泽东也强调要努力培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知识分子,“如果在今后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在我们的知识分子中间能够有比较多的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能够有比较多的人通过工作和生活的实践,通过阶级斗争的实践、生产的实践、科学的实践,懂得比较多的马克思主义,这样就好了”[12]。迅速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观点,为新中国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有效避免了因文化分歧而导致的政权夭折。

二是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原则。针对用什么资源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现实问题,毛泽东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他表示,“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13]。“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道理才能讲通,也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14]毛泽东强调,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均有其自身特色,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底蕴,要想实现中外文化的深层次融合,首先要做到中外精通。1964年,他针对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来信,做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15]的批示。这为党辩证看待西方文化提供了基本依据,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原则,特别是对如何看待外国文化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三是强调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57年,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提出了“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六项政策。在其鼓吹下,艾森豪威尔政府正式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以促进苏联和共产党“内部的变化”。和平演变战略的核心宗旨是通过和平的手段“解放遭受奴役、压迫与剥削的人民”,即打着“和平”的旗号,通过文化输出、意识形态诱导等方式令社会主义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面对西方国家以价值渗透为手段的攻击,党中央警惕到,“对于另一种形式的资本主义复辟,人们往往不容易看得到,往往不注意,往往不警惕,因而它的危险性也就更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由于党和国家的领导蜕化变质,走上修正主义的道路,走上所谓‘和平演变’的道路”[16]。毛泽东还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的斗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17]。这不但指出了当时我国面临的主要文化安全风险,更强调了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升国力是文化安全观的基本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与各国间的交往显著增加,中华文明与各文明间的对话也愈加频繁。我国在提升国力的同时,面对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新挑战。党根据当时的世界局势,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安全的新观点。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对外开放让各种社会思潮伴随着商贸往来、信息和人员流动纷纷涌入国门。对于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国内一度出现了否定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和主张全盘西化的论调。邓小平同志大声疾呼:“对于西方学术文化的介绍如此混乱,以至连一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或有害的书籍、电影、音乐、舞蹈以及录像、录音,这几年也输入不少。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蚀青年的状况,再也不能容忍了。”[18]为此,党中央提出要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精神文明[19]。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分别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两个决议正式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保障文化安全的总体思路。1991年,江泽民同志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阐发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并在此后进一步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20]精神文明建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在新时期提升文化防御能力的基本方略。

二是强调经济因素对文化安全的重要作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党中央也看到了经济因素对文化安全的影响作用。邓小平同志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进行文化渗透,是因为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所以他多次强调,“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21]。他认为只有经济上的平等地位才能换来文化交流时的平等地位,也才能抵御住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江泽民明确提出政治、经济与文化,“三个文明”的创建思想,他认为,文化反映经济、政治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22]。他深刻阐明经济与文化间的双向互动作用,为处理好发展与稳定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认识。

三是强调意识形态教育的文化安全建构功能。面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思想混乱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威胁,邓小平曾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23]。他主张学校要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革命化”,并强调“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24]。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日益滋长蔓延和道德规范的缺失,江泽民同志也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对文化安全观培养和国家文化安全巩固的重要作用。他强调:“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他们借以滋生的土壤。”[25]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安全对我国高速稳定持续发展的思想保障作用。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是文化安全观的逻辑起点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但与此同时,国内国际形势也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思想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26]为了成功应对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顺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了党文化安全观的新飞跃。

一是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其从国家目标的角度描述了国家的美好景象,从社会角度表述了美好社会的状态,从个人角度强调了公民应知晓并践行的价值准则、道德准则及规范。党中央提出要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新风尚,并以此加强对全社会的价值引领,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广为弘扬,从而让中华民族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最广泛适用、最低标准接受的层次统一了中国社会大众的道德准则,明确了每个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形成了自觉抵御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精神防线,为新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安全提供了精神支撑和社会保障。

二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7]。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8]。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不断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则为提高文化自信提供了必要前提,也成为我们抵御文化侵蚀的思想武库。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各种文化挑战,这表明了我国在新时代进行文化安全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

三是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增强政治认同。2021年,第六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29]。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从心理和情感层面提供了社会整合的基础动能,进而成为巩固文化安全防线的强大精神支柱。

四是重视网络安全等文化安全新阵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今天成了畅通国内外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渠道,也成了多元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和文化安全局势最复杂的新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这一领域的安全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30]为了更好推进我国网络安全建设,党中央做出部署,完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网络的畅通性;促进沟通和相互学习,建立在线文化交流平台;推进网络经济的创新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在促进发展的同时,确保网络安全;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保证公平正义。这是党在新发展格局中对数字空间的文化安全建设提出的时代性部署。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安全观的整体特征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安全观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迁,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应对文化风险的理论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也形塑了党文化安全观的基本特征。

(一)战略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安全观引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党的文化安全源于我国安全防御的战略任务。党的文化安全观是不同时期我国文化安全建设实践的理论性总结,是应对国内外文化挑战的基本经验,客观反映了当时国内外文化安全领域的主要矛盾、整体特征和基本任务。近代以来,“外部的文化威胁和文化侵略成为构成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关键性力量。这是中国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转折”[31]。国内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瞿秋白曾痛陈殖民者侵略我国的四项罪行:一是强辟商场,二是垄断原料,三是移植资本,四是文化侵略。[32]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借宗教、教育、医疗等领域向我国输入宗教思想、奴化观念,企图从观念与心理层面彻底瓦解国人的反抗意志,进而顺利推进殖民统治。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安全观正是发端于抵御外部文化侵略的历史任务。在此之后的百年发展中,我国文化安全领域的建设任务与实践始终是党文化安全观的思想之源。党的文化安全观指引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国共产党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文化是敌对势力破坏我国安定发展局面的非传统武器,并将文化领域的建设置于涉及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的战略性地位,高度重视文化安全的战略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维护政权巩固的文化建设要求下,我国开始着力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文化系统和价值观体系。之后,为了抵御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潮的侵袭,围绕党中央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全社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赢得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将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强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引导乡村文化振兴、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可以看到,党的文化安全观长期指引着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实施路径。

(二)时代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安全观折射了国内外格局的历史变迁

党的文化安全观折射着世界范围内政治局势的历史变迁。近代以来,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非拉国家惨遭侵略。肩负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党的文化安全观集中于抵御外来文化的侵略,同时与国内封建主义思想作斗争。二战结束后,随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和“冷战”格局的形成,意识形态成为敌对国家间相互攻击的文化武器。美苏等国也纷纷将文化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之中,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我国全力应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和“文化冷战”[33]。冷战结束后,文明冲突观改变了西方各国文化防御的传统观念。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相继出现,世界文化秩序逐步重建。党的文化安全观也相应转向应对世界文化多元化。可以看出,党在每一时期的文化安全观都直接反映着国内外政治局势,特别是文化领域的时代变迁。

党的文化安全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根据每一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党的文化安全思想发展主要经过了初步形成、逐渐完善、明确提出,再到全面提升四个阶段。这一发展演进的过程既秉持了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又根据时代要求不断调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胡惠清认为,毛泽东同志的文化安全观还带有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两极对抗的特征;邓小平同志的文化安全观带有既要反左,又要重建国家文化观的转型特征;江泽民同志则完整提出国家的文化安全概念[34];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升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结构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则明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改革开放后,党高度重视文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国家其他重大领域间的关系。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今天的“五位一体”。我们看到,党的文化安全观确实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完善的历史性飞跃。

(三)民族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安全观厚植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宏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文化安全观的价值旨归,保护中华民族的安全是党文化安全观的基本目标。党的文化安全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文化安全观着眼于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这一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安全观致力于保护新生的人民政权这一中华民族的共有家园。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化安全观旨在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保障中华民族在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之后,党的文化安全观聚焦于奋力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由此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在文化安全领域内的一切思想结晶的价值原点。

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抵御文化威胁的最有力武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构筑我国文化安全防线的重要资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古为今用”,要求科学地看待传统文化,不能因遭受殖民侵略而全盘否定中华文化的历史功绩。此后,党一直重视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并坚持在文艺事业、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等领域发挥其独特作用。文化是一个共同体最显著的特征,党始终坚持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使得中华民族成为强大的文化共同体,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起了坚固的文化安全屏障。

(四)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安全观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党的文化安全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文化安全观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确保了对文化安全问题的科学认识。党的文化安全观不是个体的主观认识,而是基于社会发展实际,在处理国内外各种矛盾的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判断,是对我国文化安全需要的科学把握和集体判断。党的文化安全观不断明确了我国文化安全的防御主体、任务与目标。其次,党的文化安全观不是孤立存在的思想认识,而是与我国的军事安全、国土安全、生物安全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安全观。总体来看,党的文化安全观形成了符合理论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符合理论运用的真实需要。

党的文化安全观是在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科学研判。一方面,党汲取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经验教训。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逐渐进入文化和意识形态僵化时期。以1920年斯大林在接见苏联哲学和自然科学红色教授党支部委员会发表重要讲话为标志,苏联在文化发展思路上开始形成以个人崇拜、思想垄断和行政干预为主要特点的斯大林文化模式。这种模式让苏联社会大众对苏共的理论体系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也成为苏共最终解体的重要原因。我国在文化安全领域也曾一度经历错误估计文化形势的严重曲折,在文化建设领域进行过艰辛的探索。所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的认识[35]。我们看到,正是在总结了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建设经验,党以实事求是、客观科学的态度不断完善着自身的文化安全观。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安全观演进的实践启示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安全观的变迁与发展折射了党认识“文化”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也为我们党在未来面对与处理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重大战略任务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党文化安全观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是党一切理论的源头活水。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没有直接阐述文化安全的思想,但他们关于社会意识及意识形态的论述却为党的文化安全观提供了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6]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强调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他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7]列宁提出“我们的任务是战胜资本家的一切反抗,不仅是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反抗,而且是最深刻、最强烈的思想上的反抗。”[38]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充分认识到了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这启示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为党认清文化威胁的本质提供科学依据和思想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党文化安全观的本质特征。文化安全观是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文化安全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特征。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革命的实践,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军事思想,初步提出了文化领域的安全问题,形成了党文化安全观的雏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逐渐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提出了抵御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文化策略,形成了党文化安全思想;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党中央提出了文化安全的新战略,使得党的文化安全思想快速成长;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包括文化安全在内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明确提出文化安全观。党的文化安全思想也进入成熟发展阶段。由此可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为党文化安全观的发展提供着前进方向。

(二)坚持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坚持将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党文化安全观发展的内生动力。对文化的认识,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发展文化安全观的本质要求。文化发展是构建文化安全堡垒的根本途径。只有充分认识到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结构和功能,才能正确擘画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文化安全战略。党的文化安全观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中央提出“古为今用”的文化发展策略。改革开放后,目睹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发展历史,党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特色文化发展间的关系,强调文化自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实践证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直接影响了党的文化建设方针,为我国文化安全观发展提供着内生动力。

坚持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党文化安全观的基本内涵。优秀中国文化传统为我国的文化建设观提供了天然资源。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勇敢、仁义、兼爱等思想成为形成文化安全观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学习和掌握这些思想精华,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树立很有好处。可以通过前人的成败经历学习经验;能够情绪饱满,日益聪慧;还能够知廉耻、辨是非。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血脉相传的精神基因,是作用于社会大众的支配力量,是中华民族建立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础,也是构筑文化防线的思想武库。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等价值理念也被国际社会所认可。这一方面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世界营造安全格局提供了中国智慧。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文化安全工作的价值归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9]。这集中概括了党关于人民群众与文化建设关系的基本认识。从新民主主义时期提出文化安全思想到党的十八大之后明确提出文化安全观,人民安危始终都是党建设文化强国、建立文化安全防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抵御文化侵略是为了避免中国人民遭受奴化教育,提出防止文化渗透是为了保护人民政权,与西方价值观作斗争是为了保护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提出文化安全观是为了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百年发展证明,党的文化安全观与中国人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文化安全工作的光荣传统。人民群众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建设文化强国和构筑文化安全屏障的主体力量。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切进步的文化创作生产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40]从延安的文艺宣传队伍、鲁迅艺术学校,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影视、文学、电影等文化产品,再到今天的数字文化和网络媒体,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文化生产的主力军。他们也同时用自己的文化创造切实铸牢了我国的文化安全防线。百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文化建设成就证明,只有党的文化安全建设深植人民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四)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更要看清资本—帝国主义民生援助的本质是价值输出和文化侵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既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又要防止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指出随着国门的打开,各种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协调的西方思潮同时会涌入我国。我们需要同各种西方价值理念进行博弈与斗争。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民心的向背,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能够左右文化发展的方向。在接续奋斗的一百年中,正是因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才成功地化解了各个时期中国人民所面临的文化安全威胁,保证了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党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策略,从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到明确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我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为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坚持以文化建设促进文化防御,组织并领导文艺家协会等各种文艺团体,鼓励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制定促进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国文化防御的能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组织力量,是构筑我国文化安全防线的领导核心。

猜你喜欢
安全观建设文化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