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春晓
(青岛国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内部审计工作“与生俱来”的监督评价和咨询作用,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通过提出管理建议的方式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客观上能够助力企业提升经营效率和效果。因此,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企业加强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审计长效机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从职能定位、机构设置、审计环境营造、软硬件设施配套、激励措施等方面着手,结合工作实际,多管齐下,从而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企业内部审计长效机制,可以有效地监督企业管理者的经济行为,增强决策能力,促进企业各级管理者、人员自觉接受审计监督,做到依法用权、秉公办事、廉洁从业,防止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避免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事项,从而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安全发展,促进企业长久合规运营。
企业管理者在履行“受托责任”,企业决策层在向经营管理层“委托授权”的同时,会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经营管理层能够有效承接、使用权利,做出有益于企业的行为。内部审计工作综合运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综合监督等手段,实现监督全覆盖,通过审计“监督、评价”工作,有效促进“授权、赋能”的管控授权机制,实现“担责、提效”的管理效果。
内部审计工作对公司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内部审计长效机制能够对企业的制度建立、流程运行情况进行持续监控,对内部控制机制进行有效评价,有助于从业务前、中、后台各个环节重新梳理业务链条,建立“端到端”的业务流程管理体系,压减不创造价值的环节和节点,压实责任链条,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压减流程办理时限,促进内部控制体系不断优化。
首先,建立内部审计长效机制能够对企业经营情况、管理情况进行持续、有效、针对性地监督和评价,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管理问题,及时纠正偏差、拨乱反正,提高管理效率。其次,通过建立内部审计长效机制,企业经营者也能认识到自身管理能力存在的缺陷,提升管理质量、改善管理行为,从而达到改善企业管理效果的目的。
企业决策层对内部审计重视不足,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部分企业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未配置专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员时间、精力有限,导致审计内容和范围有限,审计工作开展不深入、不全面,未能有效覆盖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同时,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高,配合度不高,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步履维艰。
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时,审计部门及人员在计划制定后,存在未及时明确监督方向和重点,未及时形成组织开展工作的方案,导致审计计划未按计划时间完成,监督工作推进艰难、缓慢。同时,对于已经推进的审计工作,但存在未能按照监督重点要求执行;监督报告未能充分揭露问题、明确整改措施,未能针对发现的问题,则需要专门制定后续管理的长效机制等。
一方面,被审计单位重视程度不足,个别整改主体对整改事项重视程度不够、整改推进不力,在跟踪推动相关整改工作时可运用的手段有限、沟通协调作用发挥不明显。另一方面,审计部门跟踪、监督的力度不足,未能及时协助被审计单位沟通、解决问题。审计问题不能实现有效整改,审计建议不能有效落地,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决策层不重视、管理层不配合—审计工作不实、整改不力—审计工作价值无法显现、决策层更加不重视”的恶性循环链无法从根本上破除,内部审计的长效机制就无法有效建立。
在审计工作开展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学会“借势、借力、共享、共建”,与职能部门加强协同,形成监督管理合力。一是寓监督于管理,加强职能部门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职能部室日常管控工作中的监督作用,及时关注职能管控要求的执行情况。对于常态化开展的职能监督项目,做到及时提醒、即整即改,促进管理持续优化提升。职能部门专项监督计划聚焦高风险领域及“痛点”问题,细化监督方案,做深做实。最后,职能部门监督成果应及时共享给内部审计部门,有利于节省“审计资源”,避免重复性劳动。二是筑牢“底线”,加强内审部门专业监督。内部审计部门聚焦高风险领域及公司管理的薄弱环节,集中审计力量开展审计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制定审计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制定审计方案开展审计工作,例如,集团审计部门对子公司开展年度经营绩效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对集团层面开展专项审计、日常监控等,以全面推进审计工作的实施。
一是加强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管理工作的审计。做好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评估工作,扎紧制度的笼子;加强对风险管理部门审计,提升风险管控的精细程度。二是加强与纪检监督、人力等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审计结果与纪检检查结果共享、互通的机制;扩大审计结果运用范围,将审计结果运用于各级组织、员工的绩效考核过程中。三是练好内功,提升内审工作质量,规范工作细节,充分利用内部培训资源,推进培训教育取得实效。
内部审计工作从事后审计向事中审计前移,能有效预防和发现风险。企业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应主动探索审计工作前移的路径。一是做好数据积累,变专项审计、定期监督等工作为日常监控。例如,审计部门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强化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约束。建立内部监控预警指标体系,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设置重点监控指标。完善风险监控预警流程,按月开展重点指标收集监控、按季度开展异常指标风险分析。二是持续强化任中经责审计工作。开展对公司主要负责人任中经责审计,客观、审慎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成果与责任,可以采用波士顿矩阵、杜邦分析等模型深入评估各公司关键业务的增值能力,持续优化经责审计单项、综合考核标准及指标库。
压实责任整改链条,推进审计成果实质性落地。针对监督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日常整改问题。一是进行清单化管理,提高整改工作动态化管控水平。实时更新问题清单,优化整改目标和要求,以便各责任单位充分谋划、有效实施。二是实时跟踪整改进度,发挥内审协调、指导作用。按月安排专人跟进整改工作完成情况,按季度针对遗留问题的整改现状、进度以及发生的整改难点进行调度,及时了解整改责任单位的难点和堵点,及时协调和给予指导,提高整改效率。三是形成整改合力,推动整改落实到位。逐步压实整改责任考核链条,健全整改考核机制,与公司人力等部门形成整改合力,推进审计成果实质性落地。
加强培养具备较高审计能力的专业人才,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企业应该重视招聘专业审计人才,为企业提供优秀的审计服务。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培养机制,例如,开展“以审代训”工作,培养审计“实战”人才,在提高审计资源利用率和提升审计工作质效的基础上,拓宽内审工作领域,逐步提升内审队伍专业能力。具体看,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岗位技能培训制度,不断提升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能力;组建高素质的审计团队,提高审计机构整体审计水平;制定完善的审计制度,科学规范审计活动;组织定期的审计交流活动,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开展审计相关技能竞赛,培养审计人员的学习兴趣。通过发挥企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审计师的审计水平,从而加强培养具备较高审计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更全面、更可靠的经济责任审计服务,真正做到“审计专业能力抓得更紧,审计服务做得更好”。
企业内部审计长效机制的建立是一项亟待强化和优化的系统工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再结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研究和探索解决办法,才能构建起“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构建起内部审计长效机制,进而促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