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觉农与《茶树原产地考》一文始末

2023-11-03 08:58:44王冬阳
农业考古 2023年5期
关键词:原产地茶业茶树

贾 颖 王冬阳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1]。然而,20世纪初,科恩·斯徒脱(Cohen Stuart)等外国学者公然挑战中华茶文化的起源,声称“从印度到缅甸的边境存在着大量野生茶树,很可能这里是茶树的原产地”[2]。早在1826年,英国人勃鲁士(B.Bruce)在印度阿萨姆发现所谓野生茶树后,就曾向外宣称“茶树原产于印度”[3](P1)。国外关于茶树起源地的说法对曾向西方求知的吴觉农造成重大冲击。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饱受打击, 尤其是面对日本的崛起,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备受挑战。 基于此, 吴觉农于1922年发表了《茶树原产地考》,这不仅是对外国学者有关观点的反驳,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和捍卫,提振了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为何出现“华茶非中华产”论

(一)印度起源说的煽动

英国在印度种植茶叶的历史可追溯至1833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的茶叶购销合同到期,此时正值中国对鸦片进口的禁令实施,中国政府拒绝续签。加之,英国对茶叶的需求量呈现激增之势, 这对英国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既失去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丰厚利润,也面临着国内茶叶供应短缺的问题。英属殖民地印度的总督威廉·本庭克(William Bentinck)意识到印度具备种植茶叶的潜力,于是组织成立印度历史上首个茶叶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印度范围内寻找适合种植茶叶的地区,引进中国的种植技术和茶树种子。 出于茶叶供应长远考虑,英国政府委派当时驻扎在印度的辨丁克氏(Lorder Wm.Bentintinck)购买中国的茶树种子,同时调查和学习茶树的种植方法,此举实质上为英国独霸全球茶叶市场投下了种子。英国通过引进中国的种植技术和茶树种子,并不断改进殖民地印度的种植和制茶工艺, 印度茶叶业得以崛起,改变了近代全球茶叶市场格局。1840年,印度已种植11平方公里的茶园, 出口额达10202磅[4](P110)。到1890年,茶树的栽培面积达到35万英亩。至1904年,其输出额已经凌驾于中国之上[5](P202)。

英人抛出“印度茶叶起源说”的谬论别有他图,实质是为了谋取利益和地位:一是挑战华茶贸易出口的垄断地位。道光二年(1822),华茶贸易出口58.46万两,占全部货物出口额95%。华茶在当时全球茶叶市场中具有独特地位,而英国对于华茶依赖较大,将通过侵略积累下的资本大部分投入到购买华茶当中, 经济利益遭受威胁。由此,英人通过印度起源说宣告中国并非茶叶原产地,而其殖民地印度则是源头,借此打破华茶对全球出口的垄断。二是确保本国的全球茶叶定价权。英国政府为使利益最大化,凭借对茶叶制作工艺的掌握、殖民地资源的利用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英国茶叶产业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这使英国得以独立于中国的茶叶供应链,巩固其在全球范围的茶叶“统治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代殖民体系中,印度茶叶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实质上仅是英国殖民者对当地资源的剥削手段之一。 英人完全掌控印度茶叶的生产和出口,独自攫取利润,无助于为印度本身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本积累。正是出于利益驱动,英国政府极力扶持印度茶叶而贬抑华茶,这与对茶叶起源的客观认知相去甚远[6]。

除英人在茶树原产地问题上的偏见之外,以横井和伊藤两农学博士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俄人斯固忒氏、却尔登氏等人也歪曲事实,牵强附和,否认中国为茶叶原产地。 面对此种不实之论,吴觉农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并发表于《中华农学会报》第37期。该文以大量的证据驳斥了这些错误观点,并披露了俄国学者以及日本学者的迎合态度。吴觉农还在其文末引用了美国学者韦尔须的著作《茶的历史的奥秘》中的一段话,讽刺“英国学者企图将茶的起源地划归于中国以外的国家,就如同要用阿美利克思替代哥伦布,或用培根替代莎士比亚一般荒谬”, 以此来力证中国是茶叶原产地[7]。

(二)华茶的衰落及其原因

茶叶印度起源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迹可循的。清末,华茶的国际竞争地位逐渐式微,到民国时期,受到内外因素的双重冲击,华茶在品种质量、 国内外市场份额等多个方面呈衰退之势。“在50多年前(即1880年前)的世界茶市场,完全是华茶所独占,1886年曾到过3亿万磅的出超额,自从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等国的茶叶改良以后,近来已一落千丈,不但抵不过印度、锡兰,而且还落在后起的爪哇之下”[5](P220),由下表可窥其一二。

表1 华茶重量与国际对比状况(1896-1920)单位:磅

外国学者之所以能够大肆歪曲茶叶原产地史实,同华茶衰退之势密不可分。吴觉农在论证茶叶原产地的同时,并未盲目自信,而是深刻剖析我国茶业之弊端,从各方面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华茶衰退之因果,“茶叶本身之腐败, 问题多端,不一而足”[3](P194)。

由于国际局势和各国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印度、锡兰、日本等国的茶叶与华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不断蚕食华茶的市场份额。此外,咖啡业的兴起削弱了西方消费者对茶叶的需求。然而,“茶叶衰落之原因,虽与国外茶叶兴起有关,要亦本身腐败之所致。向使经营得法,品质优良,成本轻微,宣传得力,则以华茶固有之地位,天赋之独厚,固不难驰骋于世界,与国外茶叶争一日之短长也。惜乎国人不此是务,而怨天尤命,以大势所趋,不可力抗。”[8](P3-4)。吴觉农在《中国茶业改革方准》中对此做了分析进一步的分析。 一是茶叶栽培问题。栽植不周密,且不善于剪枝和使用肥料,劳力分配不均,经营者缺乏科学的方法,导致产量逐渐减少,品质逐渐下降。二是茶叶制造问题。产茶既缓,成本又高,不明市场所需,采摘不合法度。三是茶叶贩卖问题。交易环节繁多,交易程序复杂,销售不畅,不知利用广告,缺乏资本。四是茶叶制度和行政问题。政府缺乏保护奖励政策,农工商及其他法制不完备,“不能利用科学的精神”[9]。内外交困的局势削弱了华茶的影响力, 造成了华茶产业积贫积弱的现实,但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不容置疑。

二、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茶的原产地问题,关系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个衰败了的国家, 什么都会被人掠夺!而掠夺之甚,无过于生乎吾国长乎吾地的植物也会被无端地改变国籍”[10]。面对西方炮制出来的“茶叶原产于印度”谬论邪说,吴觉农运用科学分析、文献考证、考古学和植物学等研究方法,有理有据地探讨茶树的起源问题,得出“茶非印度的原产,而为中国所固有”的重要论断,这一观点颠覆了当时的“欺人之谈”。

历史对茶的记载有力地证实了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关于茶的记载散见于各处的, 当然是指不胜屈,但是有系统的”[3](P8)。吴觉农在考究茶叶原产地时,将中国现有古籍归纳梳理,揭示了茶业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其先后以《神农本草经》《尔雅》《广雅》 等论证茶的起源, 并引述唐代陆羽的《茶经》和清朝刘源长《介翁茶史》,提出了“中国茶业在周秦以后,已当食用,至汉晋已渐盛,到唐宋则为极盛之时代”[3](P12)的科学观点。吴觉农通过考证,认为茶叶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早在公元前2700多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茶的记载,强调了茶的苦味对身体的益处。虽当时疑似当做药用,但中国“茶之历史,于此已可概见”[3](P9)。此后,《尔雅》和《广雅》等也提到了苦茶的存在。 吴觉农还从印度茶史分析说明中华是茶的故乡。“茶的栽培起源于1834年,然而,早在1662年,法人Albersde Mandelslo氏的书中就提到‘Thé为全印度所通用’”[3](P12), 其运用时间线否定了外国学者的“荒诞之论”,并一语中的地反问道“那么安知所谓野生茶者,不是早先从中国拿去了呢?”

历史人物与茶的联系是茶起源于中国的重要论据。吴觉农将著名历史人物与茶相结合论述,以印证古人对茶的重视及茶饮的普遍存在。 其在文中谈道,《晏子春秋》中有晏婴饮食有茗菜的记载;华陀《食论》中提及“苦茶久食益意思”[3](P9);《三国志·韦曜传》中描述了韦曜以茶代酒的场景。尤其引《介翁茶史》“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3](P9),更是将历代人物与茶饮紧密相连, 有力地阐述了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运用与发展, 不仅证明了茶的深厚根源, 也彰显了茶在中华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另外,吴觉农还从茶叶地理分布的角度来论证中国是茶叶生产源地。其引用陆羽《茶经》中的“八之出”及李白和卢全等人的诗歌,认为“茶盖早已散在各处”。还引王褒《僮约》中的“牵犬贩鹅,武阳买茶”[3](P10),推断出汉宣帝时期四川早已出现茶叶贸易,并质问“四川与印度相差万里,交通未开,印度茶种怎能输入到四川?”[3](P10)从侧面驳斥了英人勃拉克以及《日本大辞典》《茶叶通鉴》等的偏见与妄说。

植物学名称的演变是华茶历史的关键证据。吴觉农从植物学的专业角度,指出“中国茶树之起源,既然有如是的古,又有如是的深”[3](P14)。各国对于茶的名称,如英语的“Tea”、法语的“Thé”、德语的“Thee”、俄语的“Tschae”和荷兰语的“Thee”,都源自中国福建方言的“茶”字[3](P13)。此外,茶的学名为“Thea sinensis”, 其中“Thea” 出于山茶科的“Theaceae”, 毋庸置疑的是茶在植物学命名和分类上也与中国紧密相连。 吴学农还在文中详细阐释了18世纪以来茶的植物学分类和命名的历史演变。 林奈把茶分为两种 “Thea bohea” 和“Thea viridis”,然而,后来的植物学家如雪姆斯主张所有的茶只是一种,他提出的名称是“Thea camellia”。在随后的学术讨论中, 有学者如恩尔和扑兰德恢复了“Thea sinensis”这一名称,再度强调了茶的源于中国。同时,另一位学者林克坚持将茶分类为两种,分别是“Camellia thea”和“Camellia viridis”,这两个名字中分别保留了“Thea”和“viridis”,体现出中国对茶学影响至深。 其运用大段专业术语加以论证, 旨在从植物学这一领域强调“华茶先于他茶”,这不仅反映出全球茶学家对茶的理解和分类方法的变迁,也彰显了中国茶文化对全球的影响。

三、振兴华茶的根本方策

吴觉农洞悉华茶发展的契机与困境,剖析华茶颓败的根源,探索华茶改革的路径,于是撰文《中国茶业改革方准》,与《茶树原产地考》同期刊登于《中华农学报》,成为华夏茶业复兴较早的一张蓝图。针对茶业的兴衰起落,其直指“这是政治腐败与不能利用科学的必然结果”[3](P16), 并主张通过培育茶业人才,设立各级团体,改订茶税等改革方案,以期振兴华茶。

(一)“亟应培养人才”

吴觉农重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中国茶叶失败最大的的原因,在无茶叶的人才”,“所以目下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茶业人才的养成”[3](P43)。就如何培养茶业人才,吴觉农予以明确的回答:一是选择适当的茶地, 设立茶业专攻科, 聘请外籍专业教师,并辅以其他学科的应用;二是派遣留学生赴各产茶和消费茶国家, 强调向其他国家学习最佳实践的重要性; 三是遴选有茶业研究经验的人员担任巡回教师,定期到各省去传授茶业知识,同时借此调查各地的茶业状况; 四是设立开办茶业传习所等专门的茶业培训机构, 教授适用的栽培和制造方法,正是“短期职业学校最迫切且最适于需要的方法”[3](P44);五是借鉴日本在茶叶产区的农校设置大型的制茶工厂这一举措, 建议中国农校加入茶业课程,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吴觉农还将其策略付诸实践, 例如其在上海商检局工作期间,公开招考选拔优秀人才,然后进行先行培训,成功为广东茶叶检验行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11]。吴觉农的人才培养策略不仅体现了对人才在推动茶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强调了专业教育、实践经验、国际视野和本土实际需求的重要性。

(二)“亟须组织团体”

吴觉农不仅探讨华茶盛衰之规律, 还具有国际化视野,研究他国茶贸何以兴之。其在日留学期间, 深入日本茶业产区, 考察日本茶业的运作机制,尤其对日本的茶业组合制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日本对于团体的组织,尤较印锡为早;而组织方法,亦较印锡为完备。”相较之下,中国“有一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组织的团体”,尤其是茶业领域,茶业“组织法既无系统,而办事者又乏专门的茶业常识”,“故亟须组织团体”[3](P45)。据此,吴觉农参考日本茶业的组织结构,提出华茶的组织法,其中涵盖了中央茶业委员会、全省茶业联合会、县茶业联合会和乡村茶业者合作社自上而下四个层级,详细规划了每一层级的任务大纲,并表示“若能择要施行,茶业前途,就有无限希望”[3](P48)。这些组织和“设施的事业大纲” 与日本茶业模式极为相似,无疑是对日本茶业深度的理解和借鉴[12],展现出了吴觉农从日本茶业中学习并转化为华茶发展策略的智慧。

(三)“重行改订茶税”

“团体人才均须由经费以为之发展”,而“筹备经费第一个方策,是茶税的重新整理”[3](P49)。吴觉农剖析华茶税制, 其指摘正中要害:“华茶向来的税制,出产有捐,移动有捐,地方有税,通过又有税, 这实在是华茶失败的一个最大原因。”[3](P49)其重点参考印度、锡兰、日本等地的实践经验,“各国对于茶税,政府只有补助,并不分文征收,唯各团体为改良奖励计,才稍微取点茶捐”[3](P51),肯定政府在减轻茶叶出口税方面付诸努力的同时, 也强调“如果茶税不重行改订,则中国茶业始终绝望”[3](P52)。基于此,吴觉农提出了今后改订的方准,即将征集的出口税、进口税、内地消耗税重新整合再次分配于贩路扩张费、 团体补助费、 试验场研究费、茶业教育费、茶业金融机关、奖励费等六个领域,以形成经费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从茶中取得的收入,再次用于茶业发展”的目标。

四、余论

世界围绕茶文化源头之辩已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13],1923年,吴觉农曾发表《茶树原产地考》一文,驳斥了“茶树起源于印度而非中国”的言论。1978年秋,吴觉农再次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的文章,运用古生物学、地壳板块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地分析茶树的亲缘关系、变种类型和地质变化[14],进一步确证了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是茶树的原产地,成功捍卫了中国作为“茶的祖国”的荣誉。吴觉农对茶起源地的考究不仅是一次科学的探索,更是对华夏文明的坚守,已成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成果。

猜你喜欢
原产地茶业茶树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4
青海启动牦牛藏羊原产地可追溯工程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0
贵州茶业大事记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2
按主要原产地和目的地划分的商品进出口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
茶业新星——“冷泡茶”
广东茶业(2016年4期)2016-02-27 11:13:01
茶树湾
美国众议院对废止肉类原产地标识法进行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