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小学生劳动素养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3-11-03 04:29王颖杨栩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

王颖 杨栩

【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意义不言而喻。学者对劳动素养的概念内涵、维度、现状、评价、培育策略等角度进行了丰富的研究。既有研究劳动素养的理论研究基础更加充实、角度愈加宽广、在问题剖析与实践路径等方面更全面,但同时尚存在不足。因而在今后劳动素养相关的研究中,要从强化理论研究与比较研究、大中小学劳动素养一体化的体系建设及智能时代下劳动素养的反异化挑战等方面深入思考,以期促进劳动素养的强化,推动新时代人才的高质量培育。

【关键词】新时代 小学生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14-01-05

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终身学习思潮的发展以及当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迈入新时代的境遇下,我国的人才培养也应有新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说:“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彰显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育人目标”[1],可见劳动教育已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一环。2020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劳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劳动教育培育要求将劳动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面貌。对于小学生而言,以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为核心的劳动素养培育意义重大,且劳动素养的内化作用对于学生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意蕴丰富。国内关于小学生劳动素养的文献,一方面是以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理论研究为重心,着眼于探究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和价值;另一方面聚焦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与问题、评价体系建设及培育策略等实践路径。本文对近年来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梳理,并进行反思与展望。

一、小学生劳动素养内涵与功能的研究

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内涵丰富,近年来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相关研究颇为丰富,学者们各抒己见,对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与功能提出了概括性观点。

许多学者对劳动素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解读,一方面,基于劳动素养的结构维度厘清了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檀传宝通过对劳动教育概念的剖析与解读,提出“广义的‘劳动素养包含‘劳动价值观,狭义的劳动素养则专指与劳动有关的知识、能力、习惯等”[2]。同时,顾建军提出“劳动素养是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劳动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等要素凝结而成的整体状态,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职业劳动和社会参与活动中得到体现,并融入人生及其观念、习惯、品质、能力之中”[3]。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学者将小学生劳动素养界定为一种内化于心、外表于行的综合性品质。王泉泉等人将小学生劳动素养定义为“学生在长期劳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并表现出育人性、时代性和具身性等主要特点”[4]。刘次林提出“劳动教育看重的是劳动素养,而不能理解为开设劳动课。教育方针中所提的德智體美劳都是素养概念,它们不对应于学科。我们不能说‘德对应于德育学科,也不能把‘体看成是体育课完成的任务”“同样的道理,劳动素养不止在劳动课之中养成”[5]。

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功能体现在劳动素养内涵之外,对学生终身发展意义深远。有学者认为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功能主要在于促进学生的终身成长和生命健康发展,进而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劳动素养的价值说,龚春燕等人认为,“劳动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从人的主体性、精神成长、创新创造、幸福追求等方面拓展,超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范畴,既需要有劳动意识、劳动尊重、劳动责任等‘想劳动的思想观念,也需要有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创造等‘会劳动的过硬本领,更需要有认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追求,进而形成自觉、安全、诚实的劳动习惯,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6]。教育部则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认为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会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未来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纪德奎等人认为“劳动素养是中小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以及志愿服务劳动等教育活动逐步形成和深化的相关必备人格品质和行为能力”[7]。

综上可知,研究者基于劳动素养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的基础性与核心性作用,对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日益重视,同时又进一步提出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与功能。我国学者根据个体对劳动素养的不同理解与思考,将小学生劳动素养从不同维度进行划分,使小学生劳动素养理论更具多元性与时代性。学生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认知、能力和实践等都处于不同水平,因而对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及价值进行深入,能深化新时代人才劳动素养培育。当下已有的劳动素养理论研究尚不充实,仍需不断探索。

二、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困境探析

已有的关于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现存问题的研究,研究者多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多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姚凤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劳动素养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女生在劳动素养各维度得分均比男生高”“劳动习惯成为劳动素养的制约维度”“家务劳动与教导劳动技能在家庭劳动教育中严重缺失”[8]。有学者调研得出小学生劳动素养存在很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劳动观念存在偏颇、劳动技能薄弱、劳动知识缺乏以及劳动习惯与品质有待提升”[9],并基于此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分析劳动素养问题的形成原因。也有学者研究发现目前小学生“劳动行为有待提升”“劳动认知与劳动行为出现偏差”“劳动情感认可度较低”“缺乏劳动的自觉性和坚韧性”“独生子女劳动素养相对偏低”“劳动素养城乡发展不均衡”[10],并从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等多维度分析成因。

以上研究多基于实践调研,不同学者在调研中揭示了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其中大多数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从劳动素养的不同维度出发,分析小学生劳动素养各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首先,小学生劳动素养在培育和落实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家庭、学校、社会这些影响因素交叠形成了复杂的影响成因。学者多从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的层面出发,深刻地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各层次因素。其次,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以理论思辨型居多,高质量的实证调查研究相对较少,学界无法形成对小学生这一群体劳动素养现状的完整认知。且研究方法多聚焦于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缺乏对小学生劳动素养完整认知的多元性研究方法。最后,在对复杂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后,解决问题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对影响学生劳动素养因素的精准把握与关注,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优质的劳动教育落地机制。

三、小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机制研究

已有关于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文献整体较少,但自2020年以來,研究数量显著增多。我国学者在对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方面的研究中,重点聚焦于评价机制的现实样态、评价机制制定的方法依据以及创新性的劳动素养评价路径等层面。

首先,劳动素养的评价尚未得到完善与应有的重视。王倩和纪德奎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劳动素养的评价方式以及手段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对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重视性不够”“目前有关劳动素养的评价体系的课堂教学正视性不够,或者出现有淡化、弱化青少年劳动素养培育的现象”“劳动素养的评价体系有着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但是目前课堂教学的劳动素养评价方式存在工具性和外在化等问题”[11]。刘丽琴将当下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难点指向四个层面:“劳动素养未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缺乏明确规范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对劳动的过程缺乏实际监督与考察”“劳动素养的评价主体缺乏协同配合”[12]。

其次,许多学者基于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提出针对形成性与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具体表现为运用综合性方法与多主体对学生进行劳动素养的评价。顾建军提出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进行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即“劳动素养的发展性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并更侧重过程,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劳动过程记录单、劳动日志、劳动档案袋、劳动任务单等进行形成性评价”[13]。王连照提出对劳动教育的评价应该是综合的、多元的,“综合是指多方法评价,即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元是指多主体评价,即自评与他评相结合”[14]。王泉泉等学者提出“根据劳动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其多维度的表现形式,可采用多目标、多渠道的综合性评价加以改进”[15]。

最后,劳动素养评价的创新路径包含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系统测评工具与模型等。第一,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项目反应理论、认知诊断理论内化于系统中,最后通过人工智能清理和相关统计方法合成各素养的模型,基于全量数据可精准评价学生个人劳动素养或集体的劳动成效”[16]。第二,建立系统化测评工具,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运用增值性评价结果,衡量劳动素养培养成效。同时王晓杰和宋乃庆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德尔菲法、统计分析法等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维度的小学生劳动素养测评模型,以公正地测评小学生劳动素养状况[17]。第三,“优化评价内容,建立与培养目标相融合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构建教师—学生相结合的联动评价机制”“突出个性亮点,建立多维评价指标”[18]。

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以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将学生的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全方位、多角度评价的引导和提升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深度内化实践。

四、新时代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如何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是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落脚点,如何促进劳动素养高效且有质量地落实是劳动教育的最终归宿。当前,对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策略的研究较为丰富,已有研究从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进行了探究与论述。其中主要分为微观与宏观层面。

学校是有效培育劳动素养的主阵地。有学者从学校的微观视角出发,提出有关学校方面提升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策略。梁宝珠提出学校的劳动素养培育策略:要多渠道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具体表现为通过思想引领、常态劳动、全科渗透、特色活动、三位一体和线上学习增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19]同时也有很多学者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宏观性地提出有关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培育路径。姚凤等人提出综合性的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策略要“打破以往学校单打独斗的传统格局,加强家校共育、融合社会资源,形成家校社一体化的劳动教育体系”[20]。

通过梳理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可知,大多数学者关于劳动素养实践的研究观点较为统一,整体围绕学校微观与家校社协同的宏观层面展开研究,但同时也各有侧重。不仅有从理论中分析劳动素养的实践路径,也有从劳动素养的实证研究中提出经验性策略。虽然各有侧重,但是总体涵盖角度较为完整。劳动素养的培育除了要在劳动课程以及劳动实践中完成,还要建立科学且规范的大中小劳动课程衔接体系、劳动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目前,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更无法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纵向学科一体化体系,小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五、小学生劳动素养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对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热潮,更是对劳动育人最终价值意蕴的回归。综合上述研究可知,学者基于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根基,同时基于存在的问题,也要提高理论自觉,以期促成更深入、更高质量的研究。

(一)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反思

通过对小学生劳动素养相关文献的分析与梳理可知,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与劳动素养相关的研究整体相对较少,其中主要围绕内涵研究、评价研究及落地路径等方面。

首先,小学生劳动素养内涵与功能的研究成果丰硕,学者针对小学生劳动素养功能的阐述契合、概念明晰,而针对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维度划分则相对缺少整体性,不能达到学术统一的认同样态。

其次,就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类型与研究方法而言,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以理论思辨型居多,相较于小学生劳动素养高质量发展的实证调查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无法形成学界对小学生这一群体劳动素养现状的完善认知。且研究方法多聚焦于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缺乏对小学生劳动素养完整认知的多元性研究方法。

最后,小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当以学校为主体。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家庭之于劳动教育的诉求以及社会与家庭的配合尚未规范化等现实情况,应当呈现以学校为主体从而辐射家庭和社会的一体化协同实践路径。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不能与信息和人工智能领域脱节,人工智能将会为高质量培育小学生劳动素养提供技术赋能。

基于此,学界在关注理论研究的同时,再加上有效的研究方法,扎实调研、创新方法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落地路径,才能更切实地落实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

(二)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研究前瞻

通过梳理分析得到已有研究的关注点,以对未来研究发展加以审思。在今后的劳动素养研究中,可以更多地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理论研究与比较研究为当务之急

劳动素养理论虽然在不断丰富与发展,但是现有理论不够深刻与体系化。已有研究涵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内容形式、现状、实施路径等方面,但是对劳动素养基本概念和价值的研究不集中且探讨得不够清晰。关于劳动素养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缺乏科学完整的理论支撑,理论体系仍需进一步完整和深化。比较研究既表现在对我国劳动素养培育过去和现在的比较上,又体现在对中外劳动素养发展的比较与分析上。一方面,从我国以往的劳动教育政策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是基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多是在政策发布或在重要讲话的推动下才得以发展。这说明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只有外在政策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激活其自身的内在生命力,才能推动劳动素养研究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外劳动教育的比较研究是提升。探索与比较其他国家的劳动教育举措,以对我国劳动教育思想进行更新,求同存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素养培育体系。

2.大中小学劳动素养一体化为落地保障

学者对劳动素养有不同争论固然重要,但也要在一定的同一性基础上,反之,再多的论述也只是各家之谈。目前,已有研究对大中小学劳动素养一体化这一话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但总体上还存在着深入程度不够等问题,研究分散、不系统且并未提出行之有效的一体化路径。大中小学劳动素养一体化是进一步聚焦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其不仅对课程的完整性和衔接性提出了要求,明确劳动教育的学科独立地位,加强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和协同共建,而且在能力层次方面也要求很好地衔接,注重循序渐进,除了大中小普通学校,其他各类学校也应探索自身的特色劳动教育,取长补短。在保证劳动教育独立性的同时,应加强其与德、智、体、美四育的融合。概言之,大中小学劳动素养一体化具有完备的教学体系,可将不同学段都纳入劳动教育发展规划中,是劳动素养发展的必由之路。

3.劳动素养的反异化为智能时代下的挑战

如今是数字信息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劳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劳动素养的发展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才能健康平稳地寻求发展出路、探索未来。智能化已经在许多领域解放了人力,这对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方式、劳动能力等都带来巨大的冲击。智能化时代下劳动素养培育路径的切实调整与创新是必由之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也日渐成为各国劳动教育关注与发展的热点。在劳动素养培育过程中,需要从教师、劳动与人工智能素养、坚定劳动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探索。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远远达不到人的智能与思维。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如果不具备促进学生深刻认识与反思现代技术并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创新的能力,就不能促使学生突破思想桎梏,培养创新能力与劳动精神。其次,通过人工智能的辅助,可以帮助学生脱离重复的无意义劳动,融入智能因素,让学生可以全身心参与更高维度的劳动实践,结合实际,挖掘各级各类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最后,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引导学生注重闲暇教育和劳动体验,坚定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级各类学校也要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提出更加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新举措。

纵观新时代以来我国劳动素养研究的发展,学者多聚焦劳动素养的内涵、维度、困境、评价、实践路径。劳动素养要在新时代不断深化发展,仍需深刻把握其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的交流与创新,才能真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化的劳动教育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泰源,韩喜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四维意蕴[J].教育研究,2022,43(6):19.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4.

[3]顾建军.加快建构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J].人民教育,2020(8):19.

[4]王泉泉,刘霞,陈子循,等.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8.

[5]刘次林.劳动作为一种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9,38(10):3.

[6]龚春燕,魏文锋,程艳霞.劳动素养:新时代人才必备素养[J].中小学管理,2020(4):10.

[7]纪德奎,陈璐瑶.劳动素养的内涵、结构体系及培养路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2):16.

[8]姚凤,何穗,姜丽霞.公办小学学生劳动素养现状调研及启示:以上海市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1(11):74-79.

[9]胡茂林.上海市小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2:47.

[10]任咪.重庆市S区小学高年级学生劳动素养现状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0:51-55.

[11]王倩,纪德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劳动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21(6):111.

[12]刘丽琴.中小学劳动教育素养评价:可为、难为、应为[J].教育科学论坛,2022(16):37.

[13]顾建军.建构素养导向的劳动教育体系[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4):3.

[14]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93.

[15]同[4]41.

[16]龚春燕,廖辉,梅永鲜.新时代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的历史逻辑与体系构建[J].劳动教育评论,2020(2):53.

[17]王晓杰,宋乃庆.小学生劳动素养测评模型构建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2):94.

[18]张进财,高芳芳.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0):133-134.

[19]梁宝珠.让劳动教育“活”起来: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提升小学生劳动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21(9):82-83.

[20]同[8]78.

王穎 / 杨栩 / 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从事基础教育研究(银川 750000)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