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新
摘要:基于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和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要求,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以“知、情、意、行”为切入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通过深度学习,在“知”中形成正确认知、在“情”中向真向善、在“意”中坚守信仰、在“行”中提升素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知情意行;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重视学科实践。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追求思想政治学科本质的教学,应该突出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密切关注,突出对科学运用教学方法的高度重视,从而达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1]。
基于思想政治学科的本质和新课标的要求,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地积极参与,体验到有意义、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有独立性、批判性又有合作性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2]。
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七年级下册“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单元教学为例,探索深度学习在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本单元教学主题属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要求是学会调控情绪,掌握负面情绪和减压的方法,学会利用专业心理干预解决心理困惑问题,预防自我伤害,体现培育健全人格核心素养要求。
“知”即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的认知与整合、正确的认知。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请学生分享自己最近的情绪变化。有的学生说,没考好,心里郁闷,不开心;有的学生说,和好朋友生气,对朋友失望,诸如此类。教师总结:“从大家的分享中可以看出,我们是可以很好地维护和复盘自己的情绪的,经过对情绪的复盘,你是否发现平时没有察觉到的负面小情绪,在不经意间发泄到他人身上会有哪些不良播放后果?先看一个视频了解一下。”
播放“踢猫效应”视频:爸爸在公司被老板批评,回到家里无故地把正在做饭的妻子骂了一通,妻子感到冤枉委屈。这时,儿子放学回来,妻子一看儿子比平时晚回来半小时,又把儿子骂了一顿,骂他贪玩不上进。男孩很生气,为了发泄,一脚踢飞了平时喜欢的小猫。
视频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3个问题:1.视频中的爸爸为什么会愤怒?他是怎么做的?最终造成了什么后果?2.“踢猫效应”给我们怎样的启发?3.如果你是视频中的一员(父亲、母亲、孩子),你会怎样调节情绪,从而阻止负面情绪的传递?
学生们各抒己见,此时教师进行总结:正确的做法是找到不良情绪的原因,从源头上解决不良情绪的影响。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阿尔伯特给出了独到见解:A事件不是产生不良情绪C的原因,导致不良情绪的原因是对事件A的认识B。同样的事情,由于认知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错误的认知容易引发不良情绪。如果要调节不良情绪,就要改变对这个事情的认知。如果一开始有错误的认知,就需要对这个错误认知进行干预和驳斥,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就可以得到新的情绪反馈。这种情绪调节的方法称为ABCDE理性调节法,这种方法怎么用呢?
父亲在“踢猫效应”中产生的认知是老板无缘无故地骂我。这是一种消极的负面认知,怎样改变父亲的认知,形成正确的情绪体验呢?
有小组发言称,首先从父亲自身找原因,为什么受上司批评?换一种思路:是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做事不到位呢?是自己工作有纰漏吗?其次也可以换个角度考虑:今天老板可能心情不好,所以把坏情绪发泄到我身上,我是不是可以宽容地对待别人的坏情绪?是不是也有可能是老板给大家交代的任務不明确,所以我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老板才批评了我?如果能够带着积极、正面的认知,主动和上司沟通,也能在情绪上做出改善。
通过对错误认知的驳斥,父亲就不会带着负面情绪下班回家,就不会引发后面一系列的事情了。
对于这样的情境和问题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学科知识和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落实。深度学习理论抛开教学形式化的问题,探究问题背后的真正知识并形成正确的认知,师生、生生在协作探究中与知识相遇,围绕问题发现探究之美,实现了教学要为学生点亮灯塔,让知识成为人生不忧不惑不惧的力量。
“情”即情感情绪,通过课程内容情境化的问题探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了理性调节ABCDE方法,我们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事件中母亲觉得丈夫莫名其妙地发脾气,导致她非常愤怒和委屈,该如何改变自己的错误认知?学生一分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作为妻子,看到丈夫回来发脾气,是否可以想一想,是不是丈夫工作遇到了烦心事?带着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可以主动和丈夫进行平和的沟通,就不会莫名其妙地发生后面的事情。
教师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视角出发,通过这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案例,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升华情感,水到渠成得出坏情绪是错误认知导致的,不利于人际关系,影响身心健康,坏情绪是可以调节和干预的。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有了情感触动及升华,不仅理解学习内容与过程,还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真善美的情感共鸣和表达,教学内容从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
“意”即意识形态,从情感引申出来的态度、价值观、意志。
通过对“踢猫效应”的分析,大家对ABCDE理性调节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大家分享一下班级学生的故事,看大家能不能帮她解决情绪问题———“糟糕的周末”。
情境表演,角色体验: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丽和她母亲。小丽写完作业,刚拿起来手机想看一看,这时妈妈进来看到了,生气地说:“你天天玩手机成绩怎么会好!”妈妈骂完之后就出去了,小丽感到很委屈。她回学校宿舍,把床单儿换好之后就去洗澡了,洗完澡出来发现两个上铺的同学坐在她床上吃着零食,弄脏了她的床单。她非常生气,吼到:“你们有没有素质,人家刚换的床单!”两位同学也都不高兴了。晚自习开始了,小丽回到班级,拿起卷子做习题,过了1个小时1道数学题也没有做出来。她非常郁闷,觉得自己没用,什么都不会。大家觉得可以怎样帮助她?
上面案例中,在学生获得正确认知和在情感得到提升和共鸣后,教师又设置任务帮助学生解决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现实烦恼和困惑:父母认为我不上进的困惑?和同学交往中的困惑?自己学习效果不好的困惑?在磨炼与纠错、自我反思与对话中,磨砺意志。对知、情、行而言,“意”发挥保障作用,“意”是学生情操和道德品质的保鲜剂,“意”要求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积极乐观、不断克服困难进取的精神,形成理想信念。
“行”即行动、体验、力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糟糕的周末”分成三个情境探究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情境一:每次玩手机妈妈必须进门,为什么?其实不是一直玩儿,只是刚拿出来想放松一下,她自己觉得非常委屈。怎样驳斥错误认知,得到新的体验?
情境二:有人在你床上吃东西,把刚换好的床单弄脏了,你觉得他不尊重你,你怎样来驳斥错误的认知?
情境三: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做大半个小时做不出来1道数学题?是不是觉得自己非常没用,不适合学习?怎样形成正确的认知?
这项任务的设置能够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的过程,学生参与了三种情境的分析和讨论,提高了价值辨析能力,大家对情绪理性调节的理论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并用来解决自己和他人的困惑,学生在知、情、意、行的交织上升中提高了理性思维和学以致用能力,健全的人格修养在价值辨析、思维碰撞中得以完善。学生纷纷表示要在生活中做一个阳光开朗的人,并努力为周围人排忧解难。
心理学表明:无论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进阶阶段、结束阶段,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都是交织在一起的统一过程[3]。如果在课堂上没有深刻的学理表达,没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的,只有在深刻的学理上下功夫,实现深度学习,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養,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在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形成和发展过程得以实现,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道德品德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通过深度学习,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思辨之美、感觉到自己的发现带给自己的精神愉悦,实现精神上的成长。深度学习把鲜活社会生活的热情和兴趣与经历学习过程的深入思考过程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每一节课思想引领的价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成长为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张珩.巧用节目样态创新政治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6).
[2] 田佳灵.巧用教材栏目促进深度学习:以“感受生命的意义”为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2(6).
[3] 周卫华.通过情感德育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井冈山精神”课程开发案例[J].人民教育,2021(3).
课题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思政一体化背景下中学生‘知情意行’统一的研究”(JJB1422070)
编辑/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