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言明 田芝奥 李慧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起病后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黄疸、多器官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等,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1-2]。研究显示,ACLF患者肝功能严重受损与患者肠屏障功能损伤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以致肠道菌群紊乱及毒素异位有关[3]。肠道益生菌制剂可有效调节肠道内菌群生态,改善肠屏障功能[4]。而益生菌制剂用于此症的作用价值尚不明确,故本研究将其用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观察其对患者肠道菌群及其预后的影响。
本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ACLF患者84例,男、女各52、32例;平均年龄为(51.53±11.36)岁。均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5]。排除标准:①研究开始前进行相关药物对症治疗过;②合并肠瘘、消化道穿孔、肠梗阻;③合并肾功能不全;④合并恶性肿瘤。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与对照2组,各42例,基线资料情况比较(P>0.05)。均知情同意(审批号:2018-12号)。
(一)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治疗,给予恩替卡韦(0.5 mg/次,1次/d)、水飞蓟宾胶囊(3粒/次,3次/d)口服。
(二)观察组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210 mg/粒),3粒/次,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4 d。
(一)肠道菌群检测 采集治疗前、后患者大便,Wang RF法检测菌群DNA,荧光分析法定量测定标本中乳酸杆菌等菌种的数量。
(二)血清指标检测 T 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水平使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ALT、AST、GGT、TBil、白细胞介素-6(IL-6)、IL-10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
(三)院外随访 所有患者均行1年随访,死亡者随访时间截止到死亡当月。
两组治疗后肠道菌群均有改善,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肠道菌群(log10nCFU/g,±s)比较
两组治疗后免疫、炎症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炎症因子水平( ±s)比较
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见表3),见表3。
表3 两组肝功能指标(±s)比较
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观察组1年累计生存率为83.33 %(35/42);对照组1年累计生存率为78.57 %(33/42)。两组1年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未见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差异(χ2=0.309,P=0.578)。见图1。
图1 两组1年生存曲线比较
ACLF发病后肝脏无法正常发挥代偿、解毒等作用,此时可表现出黄疸、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表现[6-7]。该疾病一旦发生,进展较为迅速,若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可造成较差预后[8]。肝衰竭发病时有多种因素引起肠屏障功能障碍,如门静脉高压、肠-肝轴屏障系统被破坏、一氧化氮过度生成等[9-11]。研究显示,ACLF慢加急性肝衰竭出现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以及因由此产生的肠道细菌与毒素易位是引起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并诱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因素[12-13]。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肠道菌群分布及数量更优。肝功能受损可减缓肠蠕动,导致肠黏膜受损,且伴有菌群分布异常,其中梭菌、大肠埃希菌等增殖加速,水平升高,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下降,进而引起氨过量产生,导致肝脏功能进一步损害,并诱发肝性脑病[14-16]。然后益生菌制剂中含有较多的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对慢加急性肝衰ACLF竭患者加用益生菌可抑制患者肠道致病菌生长,调节菌群紊乱,增强肠道抵抗力,构建肠道屏障。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CD4+、IL-6、IL-10水平改善,且观察组效果更显著;肝功能方面,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有改善,但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未见明显不同,表明益生菌对提高免疫、减轻炎症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肝功能的改善并不显著。肝功能损伤害多见肠功能障碍,肠道蠕动减慢,且见肠道内致病菌定植,长时间可造成细菌分泌大量毒素,进而活化免疫系统,IL-6、IL-10等炎性因子水平增加,反过来这也进一步加重肝病严重程度,因此肝功能损伤害与免疫及炎症因子存在一定相关性[17-19],本研究结果未见差异可能是因为样本量少,需后续继续深入研究。使用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异常分布及数量,减少致病菌分泌内毒素,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增强免疫。本研究显示,观察组1年累计生存率为83.33%,对照组为78.57%,两组1年累计生存率无明显差异,有关生存是否获益还需后续研究。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