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研究

2023-11-02 07:47王元地
决策咨询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卢 洋 王元地 李 宸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首次提出至今,二十余年间其战略作用日益显著,既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步重要“落子”,也是践行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2001 年12 月,成都、重庆两地开始倡导联合共建“成渝经济走廊”,探索协同发展新路径。此后十余年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印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等文件。2019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指出“成渝城市群向现有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看齐,努力成长为我国第四大城市群”。随着上述文件的落地与实施,成渝两城协同周边城市建立大城市群,并形成竞争优势突出的“第四增长极”,实现多个重大飞跃。2020 年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将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明确了战略实施方向和具体路径。2022 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这是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经济布局的战略支撑,同时也是当前中国优化经济布局、增加国家发展纵深的重要战略[2],充分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中国经济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承压前行稳中有进,引得专家学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展开研究。部分学者认为可选用单一指标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如唐娟等[3]、贺广明等[4]利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代理变量。另一部分学者则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视角,采用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社会成果[5]、经济稳定和创新驱动[6]、高效和公平[7]等维度指标评价高质量发展情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下及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主题,因此,评价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探索其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分必要。

本文借鉴已有研究[6,8~10],从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强度、经济发展速度、外贸开放度四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基于数据有效性与可获得性,具体指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等经济增长指标测度[11]。具体包括以一二三产业产值在地区GDP 中所占比重比反映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地区人均GDP 反映地区经济发展强度,GDP 增长率代表经济发展速度,进出口总额占比衡量地区外贸开放度。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一、经济产业结构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根据结构主义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经济增长实质是由一个产业部门变化引起的增长过程。第一产业是国家最基础的经济活动,第二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第三产业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提供大量社会服务和消费空间。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二三产业占GDP 比重进行评价分析具有研究意义。

由图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情况可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一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最小;第二产业占比较高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明显;第三产业占比保持波动上升趋势且最高占比达54.66%。由此可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提高第三产业占比,实现从工业化向服务型经济结构转型,逐步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图1 2010~2019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情况

图2 京津冀经济圈产业结构情况可知,京津冀经济圈第二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同样表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第三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则呈现相反的变动趋势,即波动上升;第一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最低,维持在10%以下小幅波动;2016 年后京津冀经济圈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值,且差距逐渐扩大,表明京津冀经济圈产业结构良好。

图2 2010~2019 年京津冀经济圈产业结构情况

由图3 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情况可知,长三角经济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整体变动趋势较小,2010~2019 年长三角经济圈第二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是下降速度明显慢于京津冀和成渝经济圈;第三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同样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十年间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占比始终稳定在10%~20%的区间范围,表明长三角经济圈对于第一产业的依赖较强,江浙沪地区农林渔业较为发达,产业结构合理。

图3 2010~2019 年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情况

如图4 珠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所示,珠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情况与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情况相似,各产业产值占地区GDP 比重变化幅度较小。第一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和第二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2015 年第三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2018 年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首次超过50%。此外,相较于三大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第一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维持在较低水平,围绕5%上下波动。证明珠三角和长三角具有极为相似的产业结构。

图4 2010~2019 年珠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情况

第三产业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其产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方面,还体现在孕育市场关系、完善市场机制、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等方面。产业经济发展史指出,工业化发展阶段下,第二产业比重超越第一产业并占据优势地位后将开始缓慢下降。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最终成为推动经济的主动力。第三产业作为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本文着重对四大经济圈第三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情况进行分析。

由图5 可知,各经济圈第三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010~2017 年内珠三角第三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居于首位,但上升趋势小于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2017 年后京津冀第三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逐渐超过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值得一提的是,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差距较小,均在38%~62%的区间内波动上升,而成渝地区第三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则远落后于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仅在30%~48%上下波动。由此反映出京津冀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已经实现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图5 2010~2019 年四大经济圈第三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情况

此外,由于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市场需求稳定和低环境污染等特点,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高表明其经济增长具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意味着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更高的质量和竞争力。成渝地区第三产业发挥的作用虽然低于其他三大经济圈,但是成渝地区第三产业占地区GDP 比重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与其他三大经济圈差距正逐渐缩小,经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逐年优化与提高。

二、经济发展强度

GDP 总量虽然可以反映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但其受人口、陆地面积、海域面积等因素影响,无法衡量不同地区经济的总体实力。人均GDP 则更能准确反映不同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与富裕程度,故本文采用地区人均GDP 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度。

根据图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均GDP 情况可知,十年间成渝地区人均GDP 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6~2018 年出现波动,其中2017~2019 年人均GDP 增长速度较快,到2019 年已经接近6 万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强度较高,且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反映出地区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状态。

图6 2010~2019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均GDP 情况

由图7 四大经济圈人均GDP 情况可以看出,四大经济圈人均GDP 变化趋势一致,均在2017 年出现短暂下降,此后持续增长。珠三角地区人均GDP 遥遥领先,这可能与珠三角地区城市数量与人口规模相对较少相关;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在2010~2017 年人均GDP 出现重合现象,而2017 年后,长三角经济圈人均GDP 略高。究其原因,长三角经济圈囊括多个生产总值前十的省市(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以及安徽省部分城市,由于江浙沪地区GDP 基数高于京津冀地区,致使京津冀经济圈人均GDP 整体小于长三角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均GDP 位于四大经济圈末尾,这表明与其他三大经济圈相比,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强度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图7 2010~2019 年四大经济圈人均GDP 情况

三、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是指经济和社会现象在时间上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原因是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是GDP,而GDP 的增长不一定代表生产力的提高,即使将GDP 平均到个人身上仍然存在些许误差,使用GDP 变化率衡量经济发展的速度更为精确。

由图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速度情况可知,成渝地区2011~2015 年经济发展速度逐年下降,2016~2017 年为拐点年份,其中2016 年出现短暂上升,2017 年经济发展速度出现负值,表明2017 年前成渝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停滞。而经济发展速度在2018年达到峰值,2019 年经济增长速度急速放缓,甚至低于2011 年经济增长速度,这说明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不平稳,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图8 2011~2019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速度情况

由表1 可以看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速度均在2017 年为负值,表明2017 年四大经济圈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现象。四大经济圈2011~2019 年经济发展速度变化趋势高度相似,都经历了“波动下降—急速上升—急速下降”的趋势,表明四大经济圈经济发展不平稳,发展速度波动较大,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速度则位于前2 位。

表1 2011~2019 年四大经济圈经济发展速度情况

四、外贸开放度

国际经济的依赖程度,具体表现为市场的开放度。19 世纪70 年代末,中国确定了外向型发展道路,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中国外贸开放度的测定引起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本文利用2010~2019年进出口总额原始数据,使用趋势外推法和插值法补齐缺失数据,依据外贸依存度的计算公式“外贸依存度=地区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获得外贸依存度数值。

如表2 四大经济圈外贸开放度情况所示,2010~2016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外贸开放度围绕1%上下波动,外贸开放度较低。2017 年后,成渝地区外贸开放度急剧上升至7%。2018 年达到峰值后立刻回落,未来趋势尚不明确。由此可知,2016 年后成渝地区外贸开放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表2 2010~2019 年四大经济圈外贸开放度情况

四大经济圈2010~2019 年外贸依存度呈现相同的波动趋势,在2016 年以前均维持在5%的较低水平,而2016 年以后则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珠三角外贸开放度在四大经济圈中处于前列,长三角次之,京津冀位列第三,成渝地区外贸开放度处于最末。由此可知,中国城市的对外开放度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城市的平均对外开放度高于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东部城市与西部城市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但相对差距缩小,说明在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西部城市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效应开始显现。

五、研究结论

本文从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强度、经济发展速度、外贸开放度四个维度评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经济圈等三大经济圈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成渝经济圈现阶段仍处于发展效率低且不稳定阶段。从数据结果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第一,在经济产业结构方面,成渝地区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27%~48%区间,这一数值落后于排名第三的京津冀经济圈8~10 个百分点,表明与三大经济圈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三产业发挥作用较小,产业结构多元化不足,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升级。

第二,在经济发展强度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 总量较大但人均生产总值略低于三大经济圈,反映出成渝经济圈虽然经济发展实力雄厚,但受到发展起步晚、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年龄偏大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强度有待增强。

第三,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四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速度变化趋势高度相似,都经历了“波动下降—急速上升—急速下降”阶段,其中成渝经济圈长期保持前2 名,证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 增速整体保持在较高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而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可能与结构性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有关。

第四,在外贸开放度方面,2018~2019 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外贸开放度仅为京津冀经济圈的二分之一、长三角经济圈的四分之一、珠三角经济圈的七分之一,这反映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虽为中国西部地区外贸的重要中心,但其外贸开放度仍有待提高。应继续深化对外开放,建立外贸开放平台,为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并提供更为便利的外贸服务,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创造条件。

六、政策建议

近年来成渝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取得较大突破,相关投入初见成效,但仍需政府进一步高度关注与支持,抓好重大项目实施,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要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业,推动经济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提高产业结构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加强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二,优化区域内部协调,促进双城协同发展是促进经济高强度发展的关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的区位优势和功能互补性,促进双城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的综合竞争力。区域内部需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协同,加强产业链内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政府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融资、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

第三,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环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传统产业存在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技术,同时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四,积极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拓展外贸市场是加强外贸开放度的重中之重。通过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行更加便利的外贸政策、探索先行先试的外贸新业态、推动海关监管改革等举措,吸引更多的外资、外贸企业进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除此之外,应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提升外贸竞争力。政府采用发展外贸物流、完善金融服务、提高技术含量等方式,充分发挥成都物流产业园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优势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和支持,提高其产业配套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活色生香新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