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婉莹
(国家开放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039)
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汉语属于话题优先型语言。Li&Thompson(1976)[1]认为,世界上的语言可以从主语优先和话题优先两个维度入手,分为四种语言。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系语言、印度尼西亚语等属于主语优先的语言,而汉语、拉祜语等则属于典型的话题优先的语言,日语、韩语既属于主语优先,又属于话题优先的语言,塔加洛语则既不属于主语优先,又不属于话题优先的语言。在话题优先的语言中,话题-述题结构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句式,而非其他句式的衍生物,且已经融入到语言中最基本的句法结构中。关于汉语话题①本文不区别“话题”和“主题”。的性质,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把话题看成语用平面的成分(如胡裕树、范晓1985)[2],朱德熙先生也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在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结构、语义、表达中,话题、陈述属于表达平面(朱德熙1985)[3]。也有的学者主张把话题看成句法层面的成分,如徐烈炯、刘丹青(2007)[4]。
关于汉语的话题,最近几十年来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习得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发现,如陆烁等(2021)[5]通过眼动技术,考察了汉语二语学习者对汉语领属话题句合法性判断。宋开颜、常辉(2022)[6]基于可加工性理论,通过跟踪研究的方式考察了不同母语背景、不同水平的汉语二语学习者口语产出中的汉语话题句等。但是在教学和教材编写上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吸收还很不够。本文结合教材考察,就教学上如何引入“话题”概念进行一些分析和讨论。
在早期以英语为目的语的研究中,Rutherford(1983)[7]、Fuller & Gundel(1987)[8]认为,在习得初期,无论被试的母语和目的语如何,都会出现话题突出的阶段。但之后的学者,如Jin(1994)[9]、袁博平(1995)[10]的研究证明,母语的迁移对于话题句习得有重要影响。曹秀玲(2006)[11]和张丹丹(2007)[12]通过考察也证明了这一点。之后,殷苏芬(2008)[13]、伊少波(2011)[14]、汪全娇(2012)[15]、裘俊洁(2012)[16]对比了汉语母语者和欧美、日韩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的留学生话题句的习得偏误及习得规律,得出了各类主谓谓语句的一般的习得顺序。
在话题句的教学研究上,近年来有很多学者提出应该将话题句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汉语教学和教材编写中。罗燕玲(2004)[17]考察了传统主谓谓语句的语篇功能和生成过程,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引进“话题”的概念。杨眉(2005)[18]考察了话题的结构、功能特征,并进一步对话题句教学的地位和设计进行探讨。林新宇(2011)[19]、阮氏明庄,何洪峰(2012)[20]则通过对汉语和其他语言(包括韩语、越南语、泰语)等话题句的对比分析,认为应根据学习者的国别、学习水平对不同类型的话题句进行合理安排。梁雪(2011)[21]、王如(2012)[22]则对教材中话题句的分布以及教学进行了考察并提出改进建议。
然而,从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方面来看,相关问题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吴中伟(2004)[23]认为,应该把“主题”范畴引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但是,至今为止,许多具体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例如:究竟是把“话题”看成句法成分还是语用成分?在教学语法体系中是不是需要确立“话题”这一句子成分,还是仅仅采用“话题化”这一概念用来解释某一些语法现象?如引入“话题”或“话题句”,它与现行的一些语法点,如“主谓谓语句”、“意义上的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等,有哪些冲突、矛盾,如何从系统上进行整合?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24]的“语法项目表-初等语法项目(一)”关于单句句型设立了四类,其中包括“068主谓谓语句”,例句有“他身体不太好”、“他汉语说得不错”、“汉语他说得不错”,“070 动词谓语句”,例句有“书买到了”。但是在“初等语法项目(二)”中又设立了“048宾语的话题化”,举的例子是“汉语他说得不错”、“书买到了”。这一处理反映了体系上的内在矛盾。
在国内出版的汉语教材中,相关语言现象一般还是处理为“主谓谓语句”、“无标志被动句”等等,从根本上说,还是强调结构教学,而忽视了语篇和语用教学。《当代中文》[25]和《拾级汉语》[26]两部教材尽管初步引入了话题概念,但仍有其不足之处,在系统上略显杂乱,处理上还比较粗疏,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从三维语法的理论框架来看,每个句子都有其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也就是说,主语和话题并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成分,不构成对立,一个句子既有主语,也有话题。但考虑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体系应具备的简明性、实用性和通俗性特点,本文主张在汉语二语语法体系中引入“话题句”概念,专指“话题-述题”的结构和“主语-谓语”的结构并不一致的句子。这样的“话题句”,从内涵上来讲基本上与传统意义上的“主谓谓语句”“宾语前置句”以及“意义上的被动句”等概念相当,具体来说,可分为五类。如下表所示:
表1 话题句的句式分类
我们考察了《汉语教程》[27]、《新实用汉语课本》[28]、《汉语会话301 句》[29]、《成功之路》[30]、《拾级汉语》等五套教材的初级部分。这五套教材的初级部分都包含了一个专门针对“语言点”进行教学的内容板块。话题句相关的语言点名称,分别用了“主谓谓语句”和“无标志被动句”等。
除了《拾级汉语》以外,《汉语教程》等四部教材均设立“主谓谓语句”这一语言点。其中,《汉语教程》以及《新实用汉语课本》把主谓谓语句切分为两部分进行处理。
《汉语教程》《汉语会话301句》《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均有语言点“被动句”。《汉语教程》的第二册中的第八课设置“被动句”;《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二册中的第二十三课中设置“无标志被动句”。《汉语会话301 句》下册的第三十五课中则设置“意义上的被动”。如下表所示:
从句式选择来看,这五部教材一共分成了三类。一类是将话题句都以“主谓谓语句”和“被动句”来处理,如《汉语教程》《新实用汉语课本》《汉语会话301 句》,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国际中文教材对这一语言点的处理方式;一类是将话题句仅以“主谓谓语句”来处理,如《成功之路》;还有一类是正式提出“话题”和“主题句”表述,如《拾级汉语》,并没有使用“主谓谓语句”,也没有使用“意义上的被动句”,而是正式采用了“话题”的概念。
从话题句数量来看,五种句式出现的频率差别较大。这五部教材使用最多的是句式一,占教材总比例的100%。其次为句式二B,占比80%。句式二A1 占比60%,句式三占比40%。句式二中的A2 和句式四、句式五在这五部教材中均未出现。
从语法项目设置顺序来看,大部分教材按照句式一、句式二、句式三的顺序设置话题句相关语言点,但存在例句和句式并未完全对应的现象,前后顺序较为混乱。如《新实用汉语课本》的第一册,对主谓谓语句的设置属于句式一,对应的句式结构应为:NP1+NP2+VP。但教材用的例子“宋华学习怎么样?”则属于句式三,即NP+VP1+VP2 的句式结构。再如《成功之路》第三册(起步篇2)中“主谓谓语句”的设置也属于句式一,但所用例句中的“我学习不忙”也应属于句式三。
值得注意的是,《拾级汉语》是把“话题”看成语用成分的。教材第一册明确提出“汉语句首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其中第一个名词表示的是双方谈论的话题”。同时,以“句首名词充当话题”为语言点名称,并将结构概括为N1(topic)+N2(subject)+Adj./V....教材的第二册在复习前述语法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主题句”的概念,即与“主-动-宾”结构并列的、在汉语中较为常见的“主题-述题”结构。第三册中,重点介绍了“宾语前置”,即“在汉语里,动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句首,充当话题。”同时,明确提出,如果是动词的宾语作为话题,一般也放在句首。
《拾级汉语》教材对于相关语言现象的处理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基于通俗性考虑,把宾语看做广义的受事,并接受“宾语前置”说。第二,把表(一)中的句式(1)的句首名词性成分看成语用成分,是话题链中的话题;把句式(2)的动词前的受事看成宾语,并用“话题化”解释宾语前置现象。由此,取消了传统的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和教材中的“主谓谓语句”。
这五部教材中,只有《拾级汉语》是从功能角度入手,通过提出“话题”的概念,结合语言运用和语言篇章,对话题句进行解释。如第一册中,明确指出了什么是话题:
In chinese there can be two or more nouns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ntence.
The first noun acts as the topic ofthe speech.E.g
你怎么样?
我身体不太好。
这里“我”就是话题
Here 我is the topic of the speech.
Another example.
北京怎么样?
北京公园很多,马路很干净,交通很方便,天气很舒服商店很漂亮。
上面的句子包括五个小句: The above sentence consists of five clauses:
(1)公园很多
(2)马路很干净
(3)交通很方便
(4)天气很舒服
(5)商店很漂亮
这五个小句都是在谈论“北京”怎么样的。
All ofthe five clauses is a comment about“北京”and“北京is the topic of the sentence.
其他教材尽管没有引入“话题”这一概念,但是还是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结合语义关系和语用功能进行讲解。其中解释得最为透彻的,当属《新实用汉语课本》。在其第三册第二次出现“主谓谓语句”时,提出:主谓谓语句中,虽然主语是整个句子中的受事,但是,主语也是全句中所要叙述和说明的对象。这一表述中,“施事”和“受事”揭示了话题句的施受关系,“叙述和说明对象”则点明了话题句在语用中的功能。
综上,现行对外汉语教材对话题句相关语言点的处理缺乏系统性,相关语言点如主谓谓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等在教材中的分布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对于相关语言点的解释,大多也只是从结构的角度,缺乏对话题句语用功能和语篇的解释。我们认为,应该将话题句相关语言点统一为“话题句”,并结合话题句五类句式的习得顺序,合理选择相关句式。对于话题句的相关句式的解释,应该既有对于语法结构的说明,又结合话题句的语用功能,使学习者通过上下文语境,更好地习得话题句。
曹秀玲(2006)的研究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较易接受、使用普遍的是汉语有定宾语的移位式话题句,可在教材中放在前面。此外,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母语为日语和韩语的学习者比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非移位式话题句的习得上表现更好。张丹丹(2007)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母语背景对话题句学习的影响。殷苏芬(2008)通过分析本族语者和留学生的汉语语料,考察了主谓谓语句下位句式的习得顺序。伊少波(2011)对主谓谓语句的分类和殷苏芬大体一致,同时,发现了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学习者在习得顺序上的一致性。此外,裘俊洁(2012)和王如(2012)也对学习者主谓谓语句的习得顺序进行了研究。按照本文的分类标准归纳如下:
表3 汉语话题句习得顺序汇总表
综合以上习得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较为一致的话题句习得顺序,并和本文对话题句的分类一一对应,即:句式一>句式二A1>句式二A2>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
具体来说,在教材中话题句相关语言点的设置中,需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原则,并充分考虑难易度和复现率。在句式编排时,应结合学生的习得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句式编排的难易度角度来看,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和学习水平,难易适度、难易均匀,将同一句式和不同难度的句式均匀设置在教材的各册之中。此外,应提高话题句小类句式的复现率,及时复习,以进一步加深记忆,巩固学习。
结合汉语话题句本体研究及习得研究的成果,充分参考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和《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短期强化)[31],我们得出了较为系统、科学的话题句小类句式编排顺序。如下表所示:
表4 汉语话题句小类句式编排顺序
句式一是最为典型的话题句,习得难度也较低,在已有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中,均出现且均首个出现。句式二可以安排在其后,先出现A 式,再出现B式。
中级出句式三,让学生加强对此句式语用功能的认识,即此类话题句一般用在评价或者议论某人或某事,通常针对其某一方面的特点进行评价。
高级阶段可以再将句式五引入。同时,建议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的表述“外位语”引入,把句式五归入其中的“称代关系”,同时,将另外一类“总分关系”的话题句进行补充,如“他的朋友,一个是老师,一个是画家。”
结合例句从“话题化”的角度来解释“宾语前置”的语用功能,做得比较好是的另外一部教材《当代中文》。袁毓林(1996)[32]认为,从主谓句派生出主谓谓语句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语用动机,如为了让句中的某个成分处于句首并成为注意的中心,或成为对比的焦点。这种过程的实质就是话题化。在《当代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中,提出话题化(Topicalization)的概念,并明确指出汉语是话题优先的语言,一个句子前面的部分是话题,是表述的出发点,后面的部分是对于话题的说明或评论。如:
(1)我肚子疼。
(2)她瘦瘦的,高高的,头发长长的。
(3)你昨天买的那张新地图,能不能借我用一下?
同时,指出话题在语篇中的功能,可以在对话中承接上文说话者提到的事物或事件,以使对话更加流畅。如:
A:我想去买一张中国地图。
B:中国地图我有,你要看吗?
之后,当受事作话题,施事不出现时,引出了传统上所说的“意义上的被动句”,如:
(1)早饭吃了吗?
(2)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借的?
由此,充分体现了话题的功能性,话题的语用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说明。美中不足的是,上述例句涵盖了话题句的句式一、句式二和句式三,但并没有根据习得顺序进行由易到难的安排,也缺乏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另外,句式二中的A1 类,即“施事-受事-VP”的句式并没有涉及。
在《当代中文》第三册中,明确提出了话题和话题转移,属于本文中的句式四,这也是其他教材中完全没有涉及到的句型,结合功能讲解,指出“关于”、“对于”等词是用来引入或改变话题。这一语法点在中高级教材中出现,既符合学生的习得水平,难度安排合理,又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如:
(1)关于孔子的事,你知道得还挺多。
(2)要说取名字,讲究可多了。
(3)没关系,我可以把票送给别人。对了,我送点儿什么礼物给孩子呢?
(4)对于年纪大一些的人来说,传统的节日过得太多了,圣诞节和情人节似乎又是年轻人的专利。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能进一步明确指出话题句的句式会更好。在句中可以去掉“关于”、“对于”、“要说”等词使其成为话题句,同样可以引入话题,表示关涉对象。而“对了”一般单独使用,指代突然转折或发起话题,并没有关涉对象,所以不应归入话题句。
作为汉语中的一类较为特殊的句式,话题句对母语为主语优先型的学习者来说难度较大。对学习者来说,掌握好汉语话题句的用法不但能够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而且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研究五部较有代表性的国际中文教材,我们发现其对于话题句及其小类句式的处理问题较多,主要包括:话题句语言点名称设置并不统一、下位句式分类和例句的选择缺乏一致性、对话题句缺乏功能层面的解释等。本文通过对话题句的文献研究将其分为五类,并在习得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话题句下位句式的编排顺序。我们认为,应引入“话题句”作为语言点,合理安排话题句小类句式的编排顺序。对于“话题化”的功能解释也需要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