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建东,巫莉萍,薛小燕
作者单位: 341000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过敏性鼻炎(AR)是个体接触特异性过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发生在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为主要症状,根据中医理论“肺开窍于鼻,肺主通调水道”推测AR患者存在水液代谢障碍,而水通道蛋白(AQP)是细胞膜上转运水的特异性通道蛋白。因此,本研究通过培土生金的经典方参苓白术散的颗粒剂型联合基于“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理论的艾灸疗法对AR的大鼠模型进行干预,研究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疗法对AR的治疗效果及的作用机制是否与其鼻黏膜AQP表达有关,以期为临床治疗AR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并为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选取SPF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30只,体质量200~230 g,由赣南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饲养于赣南医学院SPF级动物实验中心,均标准颗粒饲料饲养于屏障系统中,自由饮水,室温(24±2)℃,适应性喂养2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AR组、西药治疗组、艾灸治疗组、参苓白术颗粒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雌、雄各5只,分别饲养。
1.2 仪器及试剂 Bio-rad双向电泳仪,PD Quest蛋白质分析软件,PCR仪和荧光定量PCR仪,CO2培养箱,酶标仪,凝胶一次性成像系统。卵白蛋白(Sigma公司生产),参苓白术颗粒(云南腾冲制药厂生产),艾灸(武汉国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
1.3 建模 除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将其他大鼠予以卵白蛋白(Sigma公司生产)制作AR模型:采用乙醚麻醉大鼠,在大鼠左、右前肢和后肢跖部分别注射0.1 ml、0.2 ml的抗原佐剂混悬液(规格:每毫升含卵白蛋白1 mg,百日咳杆菌1 010个及氢氧化铝2 mg)进行致敏,初次致敏5 d后强化致敏,将50 mg卵白蛋白溶解于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注入大鼠背部。初次致敏第7天开始,予卵白蛋白1 mg/ml溶解于0.9% 氯化钠溶液100 ml中滴鼻,10 μl/次,1次/d。初次致敏第7天起,每7天观察1次大鼠打喷嚏及搔鼻次数,观察时间均为30 min/次,直至出现鼻塞、流涕、喷嚏、抓鼻等AR症状,提示造模成功。然后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AR组、西药治疗组、艾灸治疗组、参苓白术颗粒组、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同时持续卵白蛋白滴鼻直至实验结束,剂量同上并继续上述行为学观察。
1.4 治疗方法
1.4.1 AR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
1.4.2 西药治疗组:于大鼠初次致敏第15天开始予以西替利嗪溶液0.9 mg/kg+0.9%氯化钠溶液5 ml,在卵白蛋白滴鼻前1 h灌胃,1次/d,持续治疗2周。
1.4.3 艾灸治疗组:于大鼠初次致敏(致敏方法同上)第15天后开始选取迎香穴(按7版《实验针灸学》定位穴位)进行艾灸,首先用脱毛剂将大鼠迎香穴部位脱毛,然后用艾针灸置于迎香穴上,2枚/次,1次/d,每次持续治疗8 h后去除艾针灸,连续治疗2周。
1.4.4 参苓白术颗粒组:于大鼠初次致敏第15天开始给予参苓白术颗粒0.63 g/kg+0.9%氯化钠溶液5 ml,于卵白蛋白滴鼻前1 h进行灌胃。3次/d,持续治疗2周。
1.4.5 联合治疗组:于大鼠初次致敏第15天开始给予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治疗,治疗方法及时间分别与参苓白术颗粒治疗组、艾灸治疗组相同。
在最后1次激发后10 min,以1%戊巴比妥钠50 mg/kg进行腹腔注射麻醉,待翻正反射消失、钳夹后肢痛觉反应轻微时,迅速取鼻呼吸区黏膜,立即置于液氮罐中-180 ℃保存待测。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1)行为学评分:于建模前及建模后第14、21、28天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评分标准根据前爪搔鼻动作、喷嚏、鼻溢液评价,各项评分均采用叠加量化记分法。计分方法:①鼻痒:无搔抓鼻记0;搔抓鼻1~5次记1分;搔抓鼻6~10次记2分;搔抓鼻11次及以上记3分。②喷嚏:无喷嚏记0;1~5个记1分;6~10个记2分;11个及以上记3分。③清涕:无清涕记0;溢至鼻孔记1分;涕明显流出,超出前鼻孔记2分;涕流满面并挂满须毛记3分。(2)鼻黏膜AQP1、AQP2蛋白水平及AQP1、AQP2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各组大鼠鼻黏膜AQP1、AQP2蛋白水平及AQP1、AQP2 mRNA相对表达量。
2.1 行为学评分比较 建模前,6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5组建模后第14、21、28天行为学评分高(P<0.05);与AR组、西药治疗组、艾灸治疗组、参苓白术颗粒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建模后第21、28天行为学评分低(P<0.05),见表1。
表1 6组大鼠建模前后行为学评分比较分,n=10)
2.2 鼻黏膜AQP1、AQP2蛋白水平比较 建模前,6组AQP1、AQP2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5组大鼠建模后第14、21、28天鼻黏膜AQP1蛋白、AQP2蛋白水平高(P<0.05);与AR组、西药治疗组、艾灸治疗组、参苓白术颗粒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建模后第21、28天鼻黏膜AQP1蛋白、AQP2蛋白水平低(P<0.05),见表2。
表2 6组大鼠建模前后鼻黏膜AQP1、AQP2蛋白水平比较
2.3 鼻黏膜AQP1、AQP2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建模前,6组鼻黏膜AQP1、AQP2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他5组大鼠建模后第14、21、28天鼻黏膜AQP1、AQP2 mRNA相对表达量高(P<0.05);与AR组、西药治疗组、艾灸治疗组、参苓白术颗粒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建模后第21、28天鼻黏膜AQP1、AQP2 mRNA相对表达量低(P<0.05),见表3。
表3 6组大鼠建模前后鼻黏膜AQP1、AQP2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AR是患者有意或无意接触过敏原后,是由免疫球蛋白E介导后发生在鼻黏膜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多种炎性递质、细胞因子参与[1]。中医药治疗AR有着独特的优势。俞丹亚[2]通过研究中药玉屏风散加味治疗AR患者的效果发现,中药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之功效,可显著改善患者自身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患者抵抗力。胡继勇[3]研究发现,小儿AR在中医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姜文胜[4]使用苍耳子鼻炎胶囊治疗儿童AR,结果显示总有效率高达95%,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药治疗AR的临床疗效确切。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培土生金法代表方。《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曰“欲解时邪,务必注重正气;善治杂病,贵在脾胃;不论攻补,均应固护中州”,在治疗小儿AR上善用调补脾胃之法,尤其善用参苓白术散,且疗效较佳[5]。邱俊林[6]对172例AR患者分组治疗后发现,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李亮[7]通过研究参苓白术散治疗鼻鼽患者的疗效,方药随证加减,总有效率为86.53%,且疾病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吴骁[8]运用参苓白术散治疗鼻鼽患者39例,结果显示,该药物对于病程短、年龄小、流清涕症状的患者疗效最明显,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但目前关于参苓白术散对AR的研究大多局限在临床疗效观察,而关于其作用机制的探讨较少,且关于参苓白术颗粒剂型治疗AR疗效的研究较罕见。
艾灸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将中药透皮吸收而发挥双重作用,具有温经散寒、宣肺通窍的效果[9]。中医治疗AR在辨证基础上,三因治宜,灵活地以内治法治其本,恢复脏腑功能,以外治法调理气血或直达病所,中医内外治法相结合,为临床治疗AR的较佳方案。因此,本研究采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疗法治疗AR。参苓白术散剂联合艾灸疗法的临床研究多集中在腹泻、遗尿、肠易激惹综合征的研究[10-12],关于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治疗AR疗效的报道较少。
AQ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中的蛋白,通常分布于组织内皮细胞膜与表皮细胞膜上,对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起决定性作用。有研究发现,AQP1在消化道黏膜下层与固有层的小血管、小肠中央乳糜管内皮以及诞腺、唇腺腺泡基膜中均有分布,在血管新生过程、鼻黏膜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因此推测AR的患病与水液代谢障碍、AQP表达异常相关。中医学理论认为,肺开窍于鼻,肺主通调水道,属“金”,脾主运化水湿,属“土”,脾肺互为母子关系,通过培土生金既可补益脾肺之气,达到强化免疫之功效,又可促进水液正常代谢,对于AR患者,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可提高免疫力,促进水液代谢,进而减轻鼻黏膜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AR组、西药治疗组、艾灸治疗组、参苓白术颗粒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建模后第21、28天行为学评分低;与AR组、西药治疗组、艾灸治疗组、参苓白术颗粒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建模后第21、28天鼻黏膜AQP1蛋白、AQP2蛋白水平及AQP1、AQP2 mRNA相对表达量低,表明参苓白术颗粒联合艾灸治疗AR大鼠模型的疗效确切,可改善大鼠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纠正鼻黏膜AQP异常表达而达到治疗效果。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