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水连,金海燕
作者单位: 330800 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
近年来,瘢痕子宫产妇多次剖宫产率增加,为保证产妇顺利完成分娩,应积极采取治疗以调节宫缩频率,促进血窦关闭,减少产后出血量。缩宫素常用于预防产后出血,该药物可通过结合子宫平滑肌细胞刺激肌群收缩促进宫缩。需要注意的是,该药可能会扰乱产妇机体激素分泌,且一旦药物达到饱和浓度,则难以通过加大剂量来增强药效,应用于多次剖宫产产妇治疗中可能难以长效调节宫缩频率[1]。有研究表明,在缩宫素刺激宫缩的基础上联用马来酸麦角新碱,可发挥稳定、持久的促宫缩作用,顺应瘢痕子宫多次剖宫产产妇子宫肌纤维弹性差这一特征,刺激子宫收缩压迫肌内血管,促使血窦尽快关闭,且能够避免药物饱和而影响药物作用持久度[2-3]。现观察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对瘢痕子宫剖宫产术产妇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5月高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瘢痕子宫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年龄23~37(30.36±3.12)岁;孕周37~41(39.16±0.47)周;剖宫产次数2~4(2.37±0.26)次。观察组年龄24~37(30.42±3.11)岁;孕周37~41(39.22±0.41)周;剖宫产次数2~3(2.42±0.28)次。2组年龄、孕周、剖宫产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治专家共识(2016)》[4]中瘢痕子宫的诊断标准;(2)具有剖宫产手术史;(3)足月妊娠分娩,孕周≥37周。排除标准:(1)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病灶直径>5 cm)者;(2)剖宫产术中需联合其他手术操作者;(3)合并前置胎盘、盆腔感染等其他疾病者;(4)合并严重肝、肾疾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剖宫产术。对照组于剖宫产术中,待胎儿娩出后,注射缩宫素注射液(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 U至产妇子宫肌内壁上方,并于术后给予缩宫素注射液20 U+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发生产后出血后按照产后出血治疗指南进行止血治疗。观察组予以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成都贝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联合缩宫素注射液治疗:于剖宫产术中,待胎儿娩出后,注射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0.2 mg至子宫肌内壁上方,并于术后给予缩宫素注射液20 U+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若发现患者存在产后出血,则每隔2 h给予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0.2 mg+缩宫素注射液20 U肌肉注射。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出血量和出血持续时间:比较2组术中和产后2、24 h出血量以及出血持续时间。采用称重法测量出血量,测量吸引器内、阴道内及纱布所吸取的血液总量作为实际出血量。(2)血生化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3)不良反应:包括胸闷、面色潮红等。
2.1 术中和产后2、24 h出血量以及出血持续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中及产后2、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出血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术中和产后2、24 h出血量以及出血持续时间比较
2.2 血生化指标比较 术前,2组Hb、RBC、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2组Hb、RBC、PLT低于术前,观察组降低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前、术后血生化指标比较
2.3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发生胸闷1例(2.50%),对照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 vs. 0,P=1.000)。
瘢痕子宫指子宫肌壁在剖宫产等有创术后遗留非病理性瘢痕,此类瘢痕严重影响子宫肌纤维弹性。
再次进行剖宫产分娩的瘢痕子宫产妇存在子宫内膜肌层中断、肌群损伤等风险,且随着产妇年龄增长,其子宫肌纤维弹力逐渐下降,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产妇宫缩能力持续降低,产后出现宫缩乏力性出血的风险增大,加上肌群组织损伤破坏子宫肌群血管完整性,最终导致子宫供血功能出现异常[5]。研究发现,瘢痕子宫产妇多次剖宫产率逐渐上升,基于此,解决上述问题对保障此类产妇分娩安全有重要意义。
临床常采用缩宫素促进瘢痕子宫产妇分娩期间子宫肌纤维维持正常弹力及宫缩频率,该药可与产妇子宫平滑肌内相关受体结合,迅速作用于瘢痕形成区域,对子宫收缩强度予以调节。考虑该药单独使用难以维持长效的促宫缩效果,存在药物达到饱和浓度现象,而调节宫缩常需要持续较长时间,以防分娩期间宫缩频率异常而影响胎儿娩出,一旦药物饱和对产妇的子宫下段平滑肌收缩力减弱,则会增加子宫肌层纤维血管破裂、出血的风险[6]。基于此,临床常结合其他药物延长药效,增强对产后出血的预防作用。
陈丽娟[7]研究结果显示,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治疗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仅为4.08%,低于单用缩宫素产妇的20.41%,且联合治疗产妇产后出血量较少,提示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可降低瘢痕子宫多次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风险,增强止血效果。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可弥补单用缩宫素在药效持久性上的不足,减弱药物达到饱和浓度对药物持久性的影响,前者在促宫缩作用稳定性、持久性方面优势明显,肌肉注射给药后短时间内可达到血药浓度,刺激子宫肌强直性收缩,对胎盘剥离部位血管进行压迫,从而促进血窦闭合,起到长效止血作用[8-9]。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可顺应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子宫平滑肌纤维弹力降低、子宫收缩能力减退等特征,合理调节宫缩频率,促使子宫肌群持续压迫胎盘剥离处血管,促使产妇子宫平滑肌纤维具有良好的弹力,促进子宫在分娩期间保持规律性、稳定的强直性收缩频率,防止单用缩宫素受药物剂量饱和效应影响而降低止血效果,有效控制出血量。2种药物可通过调节子宫肌群收缩/舒张频率,促进子宫收缩恢复,对减少恶露、降低子宫底高度均有积极作用。
瘢痕子宫产妇除需延缓血窦闭合进程外,宫缩异常还可能导致子宫肌壁血液滞留于管腔引发血管阻塞。瘢痕子宫产妇子宫肌群组织张力差,易出现拉伤而导致血管破裂,在调节宫缩频率的基础上还需防止宫缩异常破坏正常血液循环,增加胎盘剥离处出血量,导致Hb大量丢失,延缓血小板聚集速度,诱发凝血功能障碍,导致PLT、RBC等指标水平偏离参考范围[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4 h,观察组Hb、RBC、PLT水平高于对照组,提示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可改善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血液循环。Hb能够体现机体生成红细胞的能力,此项水平降低提示血液输氧能力下降;RBC趋于稳定对维持正常新陈代谢有重要作用,RBC降低多提示营养物质运输能力减退,且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不利影响;PLT可反映血液中血小板数量,此项指标下降提示促血管收缩、促血液凝结物质含量降低。调节上述指标可改善血液循环,可防止循环血量下降对机体造成刺激,避免过度激活应激反应,从而消除各类可能影响子宫血液微循环的不利因素,维持抗凝—凝血机制动态平衡[12-13]。在应用缩宫素初步稳定子宫肌群强直性收缩频率的基础上联合马来酸麦角新碱可延长促宫缩效果持续时间,发挥该药稳定性优势对子宫肌群收缩相关受体产生选择性兴奋作用,使产妇分娩期间子宫血管获得充分的压迫,减少出血量的基础上防止渗血阻塞血管,调节宫缩,防止肌群张力过大引发血管破裂,维持稳定的血液循环及正常的血液凝结速度,减少血管中凝结血块生成,促使血管中Hb、RBC发挥营养物质传输功能,防止血液中大量成分流失而诱发贫血。马来酸麦角新碱长效、稳定促宫缩这一优势为保障产妇治疗安全性打下良好基础。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其中联合马来酸麦角新碱对抑制瘢痕子宫剖宫产所致不良反应的效果较显著。胸闷、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剖宫产后凝血机制异常、血液成分大量丢失等病理性变化有关。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可长效调节宫缩,加快血液凝结速度,减少血液成分丢失,抑制胸闷、面色潮红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若对产妇应用过量药物,导致药物成分刺激胃肠道,很可能引发药源性腹泻。本研究观察组在缩宫素基础上联合马来酸麦角新碱,仅需少量药物即可发挥持久药效,无需大量用药,有利于减轻药物成分对胃肠道的刺激,降低产妇发生腹泻的风险。
综上所述,对瘢痕子宫多次剖宫产产妇采用马来酸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治疗,可控制产后出血量,缩短产后出血时间,改善产妇血液循环,且不良反应较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