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华
“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广东湛江、“中国食用菌预制菜之都”广东韶关、“西部预制菜之都”重庆梁平、“中国淡水水产预制菜之都”武汉江夏……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入到“预制菜之都”这场城市新名片竞逐战中。
“市场规模有望于2026年达到10720亿元。”谈及预制菜,这是业界人士最常提及的一个数字。巨量的投资蓝海,不仅吸引了资本和企业,不少地方政府也纷纷“抢滩”布局。
“争议其实是一件好事情。争议,在催生共识的同时,也在加深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和理解。”9月底,在舆论的推压之下,预制菜成了众矢之的,但身为一家预制菜产业园招商负责人,郭芳(化名)的心态却很平和。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她多次强调,预制菜听起来像是个新名词,但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对消费者而言,它解决了人们“不会做、不好吃、没时间”的烹饪难题,对产业链来说,它是一个典型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是产业投资的重要赛道,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并且,在中央政策引导和地方政府助推下,预制菜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已显露端倪。”
集群成长初露端倪
仓库里整齐堆放着各式各样的商品,包装工人按照订单,快速地将商品装进盒子,这些快递将在最短的时间,发往全国各地……这是中国石狮国际食品城内狮际云仓的日常一景。
近年来,侨乡福建石狮依托地理、产业、政策等优势,抢抓预制菜产业“新风口”,打造“闽菜地标城市”。在此背景下,石狮国际食品城于2022年10月开始全线转型升级,致力打造预制菜线上线下交易展示中心、预制菜冻品集采中心和东南亚出口基地,是一个集销售、前置仓、冷链物流、出口、食品电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以“线上营销+人才培训+供应链匹配”的模式来发展食品电商产业,实现“买全国,卖全球”的目标。据悉,截至9月27日,已入住商户270家,出租557间,其中食品类140家,电商 130家;包括泉州水产预制菜展销中心在内已建立3个选品中心;入驻食品城預制菜品牌商铺企业有伍氏中国、富邦、北记、东方海洋、文利,溪牧佳源等。
泗水既有“海岱名川”的美誉,又有“川上粮仓”的美誉。作为全国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康师傅、盼盼食品、亲亲食品、陈村食品、鸿润食品等数十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地生根,国家甘薯产业园、温州食品产业园安营扎寨。据泗水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县预制菜生产规模以上企业24家,在建亿元级以上预制菜生产企业5家,预制菜菜品现有100余种;2022年,全县年产预制菜50余万吨,实现营收60.25亿元。
石狮、泗水只是我国预制菜产业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放眼全国,在过去三年,预制菜产业快速扩容,尤其是被纳入中央一号文件后,各地预制菜企业已经由点状逐渐发展成面并连接成片。一个个产业基地呼之欲出。
今年年初,工信部下属赛迪顾问依据经济实力、科技创新、绿色低碳、数字化助力、发展环境5个一级指标以及下设的17个二级指标,评选发布了“2023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结果显示,重庆市梁平区、厦门市同安区、潍坊市诸城市、新乡市原阳县、临沂市兰陵县、潍坊市寿光市、福州市马尾区、烟台市莱阳市、佛山市顺德区、肇庆市高要区上榜。
进一步分析可知,这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从地区分布看80%的基地都位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入围基地数量占比分别为80%、10%、10%和0%。从分布省(市)来看,山东有四个基地入围,广东、福建两地各有两个基地入围,河南、重庆两地各有一个基地入围。二是70%的基地GDP规模超过500亿元。从2021年GDP规模来看,70%基地GDP规模超过500亿元。其中,顺德区超过1000亿元,寿光市、诸城市、同安区、马尾区、梁平区、高要区六地在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莱阳市、兰陵县、原阳县三地在1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三是50%基地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均值。从2021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50%基地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其中,顺德区、马尾区、同安区三地超过4万元,寿光市、诸城市、梁平区、莱阳市四地在3万元至4万元之间,高要区、兰陵县、原阳县三地在2万元至3万元之间。四是十大基地预制菜产业规模均超过50亿元。各个基地将现有的产业园区或谋划的新建园区作为重点园区,积极强化预制菜产业集聚效应。
无独有偶,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基于各地预制菜产业发展情况,评选出了全国十大预制菜创新发展地区优秀案例,重庆市梁平区、广东佛山顺德区、山东省莱阳市、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山东省寿光市、广东省东莞市、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江西省赣州市、四川省遂宁市等10个地区上榜。
纵览“2023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和全国十大预制菜创新发展地区优秀案例,入选地区高度重合,重庆市梁平区、广东佛山顺德区、山东省莱阳市、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山东省寿光市、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等6个地区荣获“双料标兵”。
发挥特色优势,讲好品牌故事
近年来,我国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游为原材料供应型行业,主要包括农、牧、渔等种植养殖业,米面粮油等农副产品初加工业以及食品包装等包装供应业。产业链中游为预制菜生产和加工业,主要负责净菜、半成品菜的生产加工,包括专业预制菜加工企业、传统速冻食品企业和餐饮企业等。产业链下游是预制菜的消费市场,基本分为B端和C端两大销售渠道。因此,受产业链特质影响,预制菜能够形成大规模产业集聚的区域主要分为三类:具有原料供应优势的传统农业区,如河南、山东等;具有市场消费优势的城市密集区,如长三角城市群、福建沿海等;具有物流配送优势的交通枢纽区,如山东、河南、四川、广东等。
在预制菜产业赛道选择上,各地依托产业优势,通过办展会、触网直播、出海抢单等多种形式,瞄准细分赛道推进预制菜与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逐步形成预制菜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预制菜品牌,积极抢占预制菜万亿市场。
如山东省,明确提出要以抢占预制菜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充分发挥该省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一批预制菜产业高地和产业集群,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其目标是,到2025年,全省预制菜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品牌效应更加凸显,预制菜市场主体数量突破1万家、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万亿元。
如广东省。该省出台了国内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关于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措施涵盖壮大预制菜产业集群、培育预制菜示范企业、建设预制菜联合研发平台、推动预制菜仓储冷链物流建设、拓宽预制菜品牌营销渠道、加大财政金融保险支持力度和建设广东预制菜文化科普高地等方面,为推动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如河南省。为深度发掘豫菜、豫厨文化故事,将豫菜文化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强化文化赋能,讲好品牌故事,提升河南预制菜文化内涵和吸引力,河南省正在大力支持全省各地建设有中原特色的预制菜美食文化城(街),推进预制菜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工业旅游,开展“舌尖文旅”“食在中原”等体验式活动,带动预制菜消费。
又如福建省。福建自带“预制菜基因”,广义上来看,鱼丸、肉燕等福州传统小吃属于预制食材产品。此外,还有佛跳墙这样的“超级大单品”撑腰,以及安井、圣农、海文铭等头部品牌做靠山,让闽派预制菜“挺直了腰杆”。为进一步推动预制菜成为富民强省的特色产业,打造全国预制菜产业发展高地,福建提出了加快推进福建省预制菜产业发展的21条措施,力争到2025年建设3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50个。
作为唯一一个入选“2023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和全国十大预制菜创新发展地区优秀案例的西部城市,重庆市梁平区的预制菜产业发展格外引人注目。从去年5月提出打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开始,梁平围绕“五子登科”特色资源,加快建设龙溪河万亩蔬菜基地、东方希望百萬头生猪循环全产业链项目等预制菜原材料标准化基地,以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倒逼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同时,梁平聚焦预制菜产业链关键环节,积极招引预制菜头部企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区内预制菜企业,深化与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等合作,加快建设预制菜产业“大脑”,推进“中央厨房智能烹饪技术及装备”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不断提升预制菜产业工业化、标准化、定量化水平。
探索标准建设,筑牢合规底线
预制菜是现代食品工业化的必然趋势,与国外动辄百分之七八十的渗透率相比,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近段时间,因为食品安全、添加剂、进校园等事件,预制菜屡屡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这些现象引发人们关注与担忧,一大原因在于现阶段预制菜产业强制标准不足或者行业准入门槛、生产资质要求等有待明确。
事实上,目前人们担忧的预制菜标准缺失问题,确切说是国家标准的缺失。因为从各地到相关行业协会,早已在积极进行预制菜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山东在《关于推进全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围绕预制菜产品类别、原料生产、产品供应、加工生产与食品营养及功能等方面,加快预制菜标准研制,支持有关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制定团体标准,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全产业链预制菜标准体系。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制定了《预制菜术语及分类要求》《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预制菜冷链配送规范》《预制菜感官评价规范》《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指南》等5项预制菜地方标准。今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上海市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八大类产品类别、生产条件要求、冷链管理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要求等,探索规范预制菜食品安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共有预制菜标准69项。
值得一提的是,有消息称,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针对预制菜的标准制定做前期论证,包括预制菜的概念和所包含的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