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实施以来,许多语文教师认识到了“学习任务群”“群文阅读”“单元整体设计”等教学方式及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但在重视多读、泛读的同时,却逐渐忽略了精读、细读、深读单篇文本的重要意义。那么,在大主题、大任务、大情境视域下,究竟如何紧扣新课标理念,立足新教材特点来教好“这一篇”,使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呢?又如何在单篇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单篇课文的学习中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从而真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阅读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呢?下面,笔者以《祝福》一文的教学设计为例,来回答这些问题。
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出,“教师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教师要设法“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主张打造高效、高质、有温度的课堂,主张在教学前要先“倾听”学生需要学习什么,知晓他们在哪些方面有疑问;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多样化的师生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更为深刻。
为此,在布置学生预习《祝福》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将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逐一写在纸条上,之后交给教师。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祥林嫂为何叫祥林嫂?”“小说中那么多人物,究竟和祥林嫂有何关联?”“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元凶是谁?”等等。学生能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对文本进行了认真研读。那么,要回答好学生的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充分做好教学设计。于是,笔者决定不再按照析释文题、介绍背景、梳理情节、品析人物、探究主题的常规做法来设计教学,而是站在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疑问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在第一课时,笔者确定了“筛选人物信息,对人物进行分类”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替换称谓——初步感知人物”。重点讨论两个问题:
1.文中人们都叫她“祥林嫂”,这并非一个人的姓名,称她祥林嫂的理由是什么?由此说明了什么?2.结合文本内容,根据祥林嫂的身份,说说还可以用哪些称谓来称呼“祥林嫂”?
【任务二】“人物分类——厘清人物关系”。重点讨论两个问题:
1.通过小组合作,梳理文本并思考,除了主人公祥林嫂,作者还写了生活在祥林嫂周围的哪些人?2.运用思维导图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分类,并说明这样归类的理由。
课堂上,笔者启发、点拨学生积极探究、研讨。通过对任务一的研讨,学生明白了:祥林嫂连个姓名都没有,用的竟是丈夫祥林的名字,这说明祥林嫂的地位低下,也暗示或者说预见了祥林嫂命运的坎坷与悲惨。
通过研讨任务二,学生发现文中涉及的有名姓或不知名姓的人物一共有15 个。每个小组都用思维导图对人物关系进行了梳理,有的小组从阶级的角度归类,有的小组从与祥林嫂关系亲疏的角度归类,等等。最后大家基本形成共识:《祝福》讲述的是祥林嫂的故事,其实也是在讲“祥林嫂与家人的故事”“祥林嫂与雇主的故事”“祥林嫂与鲁镇人们的故事”以及“祥林嫂与‘我’的故事”。在完成任务二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无论是找人物还是进行人物分类,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阅读粗疏、分类标准缺乏逻辑性等问题,这都是阅读不够细、精、深的表现。笔者适时进行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师生合作研讨、相互碰撞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会理性思考、辨析,并建立思维框架的过程。
由此可见,教师走进学生、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重视倾听学生意见,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想法或发言,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这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高效的、有温度的。
《祝福》是长期入选中学教材的经典作品,教师处理这篇文本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无论是“单元整体阅读”,还是“以教材为例子”,都应该坚持以文本为基点,以多层次、多角度解构文本为要点,以凸显文本体裁特点为抓手来进行教学设计。为此,笔者进行了三课时的整体教学设计,分为九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见下页表1)
表1 《祝福》整体教学设计
这样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对文本认知由浅入深的原则,更是牢牢抓住了人物、情节、环境等三要素。每节课都以几个有关联的“学习任务”来驱动,进而引领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分析人物,一步步地探究、揭示文本的主旨、内涵。
面对一篇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专注于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必须从“根”出发,从品读、琢磨、推敲一个字一个词入手,发现词与句之间的微妙联系,探索语言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
在执教《祝福》一文时,在引导学生完成分析“祥林嫂与‘雇主’”这一任务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四叔面对祥林嫂被婆家劫走时,说了三句话:“可恶!然而……”“可恶!”“然而……”,鲁四老爷究竟在说什么可恶?“然而”后面的省略号有哪些言外之意?这两个问题是体现人物心理、把握人物个性的“关键之语”。由于没有深入课文语境和人物灵魂,最初学生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后来,经过启发和引导,学生结合创作背景、课文语境,深入人物灵魂来探究研讨,他们终于对鲁四老爷顽固、保守、维护封建礼教的本性有所理解。
再如,学生认为,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相比于四叔而言要相对温和,她两次同意留下祥林嫂,应该是很有同情心的。对此,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四婶留下祥林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二是四婶先后两次阻止祥林嫂参与祭祀并说了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你放着罢,祥林嫂!”语气有何不同?不仔细阅读文本,学生很容易忽略这些看似相似的语句,并且很容易对人物做出肤浅的评价。但是经过研讨探究,学生终于明白了:出于雇佣女工之难、祥林嫂相当能吃苦以及对祥林嫂遭遇的一时同情,四婶才决定留下祥林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压榨和剥削廉价劳动力。两句看似相似的话语,由于运用了倒装句,后一句语气更急切,态度更严厉,其中不满和命令的意味更强烈,这可能就是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些聚焦文本关键字词、关键语句的精读细品、深入研讨,既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又在字词句的揣摩中达成了学生对语文课特征的把握,使语文课变得更有“语文味”,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实效。
《祝福》一文教学的难点还在于学生对作者创作的主旨无法准确把握。围绕第三课时“探究杀死祥林嫂的真正元凶”这一目标,笔者通过填图表的方式让学生梳理祥林嫂在相关年龄发生的关键事件以及体现人物发展变化的代表性词语,来深刻理解祥林嫂逐步走向死亡的悲剧人生,从而得出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的结论。笔者又通过对祥林嫂性格中安分守己又勇敢坚强、愚昧盲从又清醒自知、固守礼教又思想圆通、信服迷信又反抗神权等多重矛盾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鲁迅先生对祥林嫂这样一位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刻同情。但除此以外,鲁迅先生还想表达什么,学生就感到困惑且无从把握了。
对此,笔者通过教学生给小说中“我”与祥林嫂关于有无魂灵的一段对话写点评,给如何看待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这件事写批注,以及为祥林嫂写碑文等方式,启发学生对关涉文本主旨的核心情节进行深度思考、研讨和探究。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终于悟得:鲁迅还想要表达的是“被人吃者还在吃人”“国民的愚昧、冷漠和无知”,进而也就能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了。
新课标背景下,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到底该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实效,更能够积极有力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健康发育。对此,笔者通过鲁迅小说《祝福》三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尝试。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对育学生核心素养于单篇课文的细读深品之中的确很有益,也确实取得了“以一胜多”的阅读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