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愈加强烈,不断有新的艺术文化形式出现,在新的艺术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戏剧逐渐淡出民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汉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已经不太了解,更别说主动学习和推广了。汉剧是京剧声腔之源,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重视汉剧的振兴,对于丰富全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城市建设文化内涵、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对汉剧的传承及其创新发展加以研究和探索,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发展壮大下去。
【关键词】新时期;汉剧振兴;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5-0037-04
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陕西、福建汉水流域以及江汉平原、鄂南地区等地域,汉剧腔调除了西皮、二黄之外,罗罗腔也用得非常频繁,是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博大精深的汉剧艺术在中国戏剧艺术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和岁月磨砺,汉剧以其荡气回肠的声腔、魅力四射的演技、巧夺天工的技艺以及妙趣横生的对白,向古今中外的戏剧爱好者彰显着荆楚文化与汉派文化的风采与魅力。汉剧于乾隆年间“北上”和徽班同台表演,“徽班汉调”一时名噪京城,由此推动了国粹——京剧的诞生,这也是汉剧在其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戏剧艺术所做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贡献。而现如今,成为国粹的京剧不仅受到国人的欢迎和喜爱,更是走出了国门,让世人瞩目。但是作为京剧声腔支援的汉剧却陷入生存艰难、日渐式微的境地,这一情况直至汉剧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才有很大的改善。
在现代化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和艺术空前繁荣,不断碰撞,有着悠久历史的汉剧艺术却日益边缘化,与曾经的辉煌形成鲜明的对比。汉剧是否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还有复兴、繁荣的机遇?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汉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推动汉剧的创新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汉剧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汉剧院团数量减少
汉剧艺术凋零的主要表现在汉剧专业院团的数量越来越少,70年代以前,汉剧专业院团的数量多达22个,而进入80年代后已经减少至10个,进入90年代,只剩6个,到21世纪,就只剩下广东汉剧、武汉汉剧院以及湖北省地方戏艺术剧院汉剧团。湖北作为一个拥有近6,000万人口的大省,作为省剧的汉剧如今只剩下一两个专业演出院团,可想而知,人们能够欣赏到汉剧艺术演出的机会少之又少。专业的汉剧院团的生存和发展多半是依靠国家财政支持,但是由于汉剧在城市中并不受年轻人的欢迎,而进入乡村地区演出又会消耗过高的成本,使得很多院团的演出收入无法弥补实际的演出支出,导致汉剧院团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如今的汉剧院团面临着多演赔得多、少演赔得少的局面。汉剧院团要想提高汉剧剧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必须要做大策划,上演大戏,而这离不开大的投入支撑,但今天的汉剧院团自身捉襟见肘、运转艰难,缺乏经济上的保障是阻碍汉剧院团发展和汉剧剧目创作的根本原因[1]。
(二)漢剧演员待遇欠佳
随着汉剧艺术被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政府部门对于汉剧艺术的发展也提高了重视,不断推动着汉剧院团的体制改革,一些大型国有汉剧院团的生存状态有所改善,基本工资待遇能够得到保障,但是总体来看和其他行业以及和其他剧种的文艺院团相比,汉剧院团演职人员的生存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一些剧团由于实力薄弱,不能够妥善解决单位职工的住宿、医疗等问题。而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讲,由于目前汉剧演出市场的乏力,为了谋求生存,这些年轻演职人员不得不外出兼职,引发了年轻演职人员是否能够挑起传承汉剧艺术重任的担忧。实际上,汉剧院团中有相当一部分演职人员处于一种“吃不饱、饿不死、活不好、死不了”的境地,他们虽然有稳定的基本工资收入,但没有额外的演出收入,基本生活很难得到保证。生活的艰难导致演职人员队伍中出现了思想涣散、人心浮动的情况,再加上部分剧团的体制僵化、机构冗杂,更加剧了汉剧人才的流失,无法保证汉剧艺术演出的专业,更无法推动汉剧艺术的传承。
(三)汉剧创作陷入瓶颈
对于任何一门戏剧艺术而言,要想实现其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在剧目创作上不断创新。进入新世纪后,也很直观地感受到其他戏剧艺术,比如京剧、黄梅戏、话剧、豫剧等,都要比汉剧的生存状态更为良好,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剧种不断有新的作品出现,比如京剧《徐九斤升官记》《曾侯乙》,话剧《寻找山泉》《临时病房》等,为观众上演了一出好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但是汉剧剧目创作似乎陷入了停滞的状态,并没有进入新的繁荣局面,今天汉剧院团所排演也多是过去的传统剧目。虽然汉剧原创剧本的创作过程非常艰难,但是依然有不少艺术工作者为之努力,却并没有取得理想成果。汉剧剧目的创作之所以停滞不前,也并不能够完全归责于汉剧院团的创作水平降低,还包括客观环境的影响。迫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因素,一些汉剧艺术家们或会有意避开甚至放弃对现实题材的创作。同时加上今天传统戏剧艺术市场整体不景气,传统老套的汉剧剧目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生存压力更驱使着一些剧作家不再专注于创作戏曲剧本,而是改行创作影视剧本。此外,整个地区的发展步伐不一致,各个主体的目的和认识不统一,使得汉剧院团的创作与表演也不能够脱离功利而独立生存。
(四)汉剧观众流失严重
汉剧艺术面临的生存困境,也是所有传统戏剧艺术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也就是缺乏市场竞争力,观众流失严重。目前了解和喜爱汉剧艺术的依然是一些老年观众,年轻观众偶尔会为追求个性选择观看某场演出,但并不会长久坚持,导致汉剧艺术的演出市场非常疲软,演出机会极少,无法实践汉剧艺术创作、演出、传播的循环。在20世纪,汉剧艺术风靡湖北省,占据城市戏剧市场的半壁江山,但是进入21世纪,汉剧则逐渐退出主流戏剧舞台,逐步边缘化。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改革浪潮,更迫使不少剧场选择转行,更分流了原本的观众。也许有人会认为,城市市场不景气,也许可以转向农村市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从近些年来的农村汉剧艺术演出情况来看,只有适逢节假日,汉剧艺术才会有数量可观的农民观众,如今农民观众的审美追求也在不断改变,对于观看传统戏剧艺术也兴致缺缺[2]。
(五)汉剧传承动力不足
随着今天工业化进程和互联网进程的持续加快,人们越来越习惯和青睐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方式,虽然审美追求在不断扩大,但是审美能力日益降低,尤其是面对汉剧艺术这样一门有着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而言,更难拉近彼此距离。人们可以选择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并不只局限于戏剧艺术。汉剧专业院团的减少、市场的乏力、生存待遇不佳加剧了传承这一传统艺术文化人才的流失,虽然有不少汉剧艺术从业者积极开班授课,但功利化特征比较明显,汉剧艺术的理论研究要远远超过实践。
二、汉剧的传承与发展
(一)加强专业汉剧院团的建设
汉剧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积极自救,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应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坚持与时俱进,谋求新的发展方向[3]。首先,要高度重视汉剧院团的建设。在汉剧传承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汉剧院团作为参与主体应当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深刻全面反思过去汉剧院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当前市场环境有清楚地把握,持续深化改革,提高自身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尤其是一些重点汉剧院团,要尽力取得国家与地方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加大融资投入,从而完善自身基础设施建设,为汉剧演出和创作创设起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其次,重点汉剧院团必须要立足当下市场环境,不断加强自身经营、管理、监督机制建设,尤其是要将演职人员的收入和艺术创作与实际的待遇相挂钩,从而推动汉剧院团向企业化运作和管理转变,以管理的优化来推动汉剧院团的稳定发展。再者,汉剧作为非遗艺术,要面向城市,面向世界,更应当扎根于乡村地区,获取广大乡村地区观众的关注与支持。因此需要重视市级、县级汉剧院团的构建。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加大对市县剧团的建设投入,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不断改善乡村地区汉剧院团的设施和演出条件,才能够吸引更多人才和观众。另外,考虑到现如今还活跃着一些民间汉剧院团,尽管他们并没有获得政府部门的支持,但是由于他们长期行走于民间,拥有一定的观众基础和演出经验,对于振兴汉剧艺术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需要政府部门、重点汉剧院团持续加强与这些民间院团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吸纳人才,共同推动汉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二)落实政府部门引导和保障
政府部门在振兴汉剧艺术、推动汉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必须要立足发展全局,努力为汉剧艺术的复兴和繁荣创设起良好的社会环境,首要加强对重点汉剧院团和民间汉剧院团的保护与支持,在资金投入、政策制度、保护规范方面不断完善。其次,要加强对优秀汉剧传统剧目的保护,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各剧团的汉剧老艺术家对一些即将消失或者受损严重的汉剧剧目剧本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储存,还要广泛收集整理与汉剧艺术相关的历史资料,依托于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保护效果。再者,政府部门要重视对汉剧艺术人才的保护,要对汉剧老艺术家予以尊重和关心,在医疗、住房方面予以保障。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调整下,规范戏剧艺术市场环境,消除汉剧艺术从业者的后顾之忧,尊重其创造性劳动成果,使其生存压力减轻,从而更专注于对汉剧艺术的传承与振兴。
(三)注重优秀创新剧目的生产
汉剧艺术要想顺利传承下去并实现创新发展,在新时代下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对剧目的生产提高重视。近些年来,不少汉剧艺术创作者坚守汉剧艺术家园,勇于迎接各种挑战,在汉剧艺术剧目创作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要想在剧目创作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的成果,根据艺术剧目创作者就应当立足新时代,弘扬主旋律,围绕当前社会生活发展,选择合适题材。政府部门和院团也应当积极为汉剧剧目的创作创设更加多样、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新时期下的汉剧剧目创作,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创作者必须坚持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目和现代剧目协同并进的方针,既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要注重其艺术价值的提高,坚持历史意蕴和现代精神的统一。创作者就必须要全面收集、整理和分析传统汉剧剧目相关资料,寻找历史内涵与时代精神的衔接点,对传统汉剧艺术进行合适的改编,从而使传统汉剧题材能够在新时代上重新焕发光彩。汉剧艺术本就源于民众的劳动实践,因此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汉剧剧目创作也应当成为创作者的一种意识和方向,创作者应当深入乡村地区,同时结合对城市市场的调研,力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汉剧艺术谋求一席之地。汉剧院团也应当鼓励创作者积极展开定向创作,面向一些有才华的演职人员,为其量身打造剧目剧本[4]。
(四)关注汉剧演出市场的开拓
要想保护和发扬汉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要充分落实相关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也要积极面向市场和观众,面向时代,开拓新的市场。汉剧艺术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准确定位自身处境和发展目标,对于剧目的创作和演出的安排,一定要立足市场调研,结合对自身实际情况的考虑来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围绕市场需求来精心选择剧目内容,合理立项,增加投入。汉剧院团应当在充分保证自身所创作的剧目内容健康、主题积极的前提下,分析观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从而决定剧目生产。在新时期下,汉剧院团只有勇于挣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充分发挥个体的智慧和力量,学会融入市场经济,才能夠寻得自身发展机遇。因此汉剧院团首先要树立市场意识,并学会市场经营和管理。具体来讲,一要学会营销,利用好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以及教育推广等手段,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汉剧艺术的存在。二要根据观众群体需求的差异来生产和推送个性化的汉剧艺术作品,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分析来精准定位汉剧内容、推广目的,从而实现对市场的巩固[5]。
(五)重视汉剧艺术人才的培养
对于戏剧演员来讲,舞台表演是而且必须要从小开始培养,培养周期较长。目前汉剧艺术人才已经出现了断层的情况,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大对汉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汉剧院团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上要发挥其主动性,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以及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汉剧院团现有艺术人才资源的优化,打破以往汉剧院团僵化的体制,将机会留给真正有潜力、有才华、有准备的人。汉剧院团要高度重视对年轻演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剧团中老年汉剧艺术家的优势,以老带新,做好对年轻演员的指导,并完善对中老年汉剧艺术家的待遇保障,以此充分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
汉剧院团应当持续加强与政府部门和各大高校和职业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对汉剧人才全方位的培养。汉剧院团可以和政府学校之间建立剧目生产合同关系、汉剧艺术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不断培养出优秀专业的汉剧传承人,生产出更加优质的汉剧剧目[6]。
三、结语
汉剧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文化形式,过去曾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有过辉煌的时刻。当前汉剧艺术文化的发展日渐式微,影响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此就必须要对当前汉剧艺术文化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措施,真正让这一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彦.让汉剧艺术传承发展变得可持续[J].中国戏剧,2021(05):5-8.
[2]马晓澄.20世纪汉剧唱片传播与剧种传承发展之关系[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20.
[3]陈文斐.以创新推动汉剧传承发展[J].北方音乐,2019,39(17):86-87.
[4]吴静.新时期汉剧传承发展与保护的探讨[J].艺术品鉴,2018(21):71-72.
[5]陈文斐.以创新推动汉剧传承发展[J].北方音乐,2019,39(17):86-87.
[6]余冬林,梁月红.当前汉剧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老区建设,2019(02):65-67.
作者简介:
黎本洪,男,广东平远人,大专,国家三级演员(正科级干部),研究方向:戏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