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霞
摘要:新课改给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新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对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 学习技巧
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高中生物学习的重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记忆知识点记忆和刻板的学习模式。新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探究、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高中生物学习的效果,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和广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针对此进行分析。
一、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特性
自2017年起,中国开始全面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生物学科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课程内容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
“生命观念”是新课程教科书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的生态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生命观念”。例如,有机体总是处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之中,它依赖机体自身的调整来保持自身的稳定状态,从而以一个整体来完成其复杂的生命过程。
(二)重视生物实验实践操作
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实验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实验现象,而是通过实验探究生命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实验不仅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也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科学知识。
(三)新教材重难点突出
在新教材中,以问题的方式增加了本节重点考点,并通过图片和引导性的文字说明,对知识进行说明和梳理,紧密结合新教材,努力在教学层面上讲透、讲深、讲出特色。此外,在新课程的许多内容中,还加入了课外制作模型、生物科技进展、生物科学史话等内容,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探究的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技巧
(一)生物思维导图,形成“生命观念”
这一次的新课程改革引入了许多新的观念。“概念”是高中生物知识的基本内容,它准确地描述了生物的形态、功能,乃至所有的生命现象与规律,对指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许多生物概念组成的知识网络,并将其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张系统的思维大网,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形成清晰明了的认识。
例如,在《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学习中,就利用思维导图对环境的构成和它的稳态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理解,理清了知识思路。在实践中,首先在笔记中画出了一个“环境”树形图。从环境到系统、个体,最后到细胞,根据树状图,对每一个层级中所蕴含的含义及意义进行了详尽解释,使得环境的概念变得更为细化。基于树状图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基础知识的条理性,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物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模拟生物实验,提高学习能力
这一次的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在实验的授课中,给学生介绍一个大概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制订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与别人进行合作和沟通,这就大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团队合作的水平,在无形之中,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加强对所学内容的了解与掌握,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时,在讲解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三者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先对整体知识进行讲解,对各种模拟仪器的功能分析,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葡萄糖、激素以及盐和水等物质通过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自主操作模拟实验,用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立即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能使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更加熟悉。
(三)主动进行复习与归纳,巩固知识
在整个高中的学习过程中,生物课堂并不是每一天都有的,所以要想对生物知识展开完整的记忆,就必须要持续地回顾与巩固,将每一个学习阶段的生物知识展开串联。要想提高生物学习的效果,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复习习惯。对知识点进行回顾和串联,也可以降低学生的复习难度。通过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记忆,更可以促使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迅速地将每个知识都串联起来,以完整的方式来展开解题。要对重点难点展开经常性的复习,在复习的课堂中认真聆听,在课后进行一定的题型训练,这样才可以真正将生物知识掌握。
结语:综上所述,要想将高中生物知识掌握好,提升生物學习水平,要了解当前的生物课标的特点,注重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重视生物实验实践操作、新教材重难点突出。通过归纳整理生物思维导图,形成“生命观念”,从而更容易地对生物知识进行记忆;模拟生物实验,进行实践练习,巩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主动进行复习与归纳,巩固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生物。
参考文献:
[1]张佑琳.概念图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学习技巧[J].农家参谋,2017(19):172.
[2]吕哲钰.高中生物知识记忆技巧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