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禄
摘要: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科技课程的落地与实施指明了方向,[1]信息科技课程成为了独立的国家课程。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個维度。四个维度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课程设置有六条逻辑主线: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强调素质教育,为了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未来数字时代的科技创新人才,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教师担负的重要使命与责任。
关键词:信息科技课程 信息科技素养 六条主线 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信息科技作为独立设置的新科目替代了原来信息技术的术语,纳入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并且完善了培养目标,第一次确立了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数字时代的素养需求,对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所倡导的技术观念更是质的超越。
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过度强调软件的应用,忽略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信息科技带来了教育思维的重大变革,更加注重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课程理念的全面转向,对信息科技教师专业能力会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优化新课程标准的六条逻辑主线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主要有六条逻辑主线: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2]各主线之间可能有一些是相互交叉的,每一条主线还是螺旋上升的。下面就各主线间结合的素质教育的个别环节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数据
教师教学数据时要引导学生考虑数据来源、数据的采集、数据的获取、编码、记录、存储,为处理数据做准备,引导学生对待大量数据时,有组织意识,有信息安全的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列举符合学生所能接受范围的信息实例。
(二)算法
教学算法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描述、表达、分解问题,以及逐步的解决、执行问题,还要考虑算法效率高低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应用哪种算法适合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对待任何的问题都会积极思考,通过自己的逻辑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通过算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网络
网络是一个“桥梁”,有了网络一定有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享,很容易就形成一种协同工作的机制。
网络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教师要利用网络协同去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根据物联网去做一些探索,利用互联网去做一些创新,因为这两个是最容易产生直接关联的。
(四)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一定要有输入输出,很多时候表现为人机交互,要注意编码、采集、变换的问题,处理同样的一条信息任务,可以有多种方法。所以信息处理主要还是以案例教学为主,让学生去感知,去领会。
(五)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当今最重要的,教师教学时要让学生注意个人安全、团队安全、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规范处理信息。比如设置口令时,可以用不同的数字、符号组合增加破解的难度。
(六)人工智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部分家长要求孩子自己开发人工智能软件,这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教师要让学生对人工智能有正确的认识,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对人工智能有正确的认识。
有了这六条主线,教师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兴趣到求知欲,从探索到创新,建立新的学习模式,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前提下,实施素养教育,才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科技素养。
三、探索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路径
作为新教师必须要有“四心”,即敬畏之心、敬业之心、克己之心、实干之心。所谓的敬畏是应该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战略以及世界发展趋势持有敬畏之心。敬业之心就是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笃行不倦,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克己之心,教师要克服自己的惰性跟着时代的前沿去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实干之心,就是教师要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对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及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探索提高信息科技教学质量的策略,为有效推进“双新”(新课程、新教材)的落地实施。
结束语
信息科技素养是信息科技教育必备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教师要有国家战略的意识,强化素质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顾小清,张乐乐.教师的学科素养与专业发展[D].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07.
[2]熊璋.从0到1——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R].北京:未来基因(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2022.